詩經——風——唐風——杕杜
有杕之杜,其葉湑湑。獨行踽踽。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葉菁菁。獨行睘睘。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dì 地):即“杕杕”,孤立生長貌。杜:木名。赤棠。
湑(xǔ 許):形容樹葉茂盛。
踽踽(jǔ 舉):單身獨行、孤獨無依的樣子。
同父:指同胞兄弟;一說同祖父的族昆弟。
比:親近。
佽(cì 次):資助,幫助。
菁菁:樹葉茂盛狀。
睘睘(qióng 窮):同“煢煢”,孤獨無依的樣子。
同姓:一母所生的兄弟。姓,生。
路旁赤棠孤零零,樹葉倒是密密生。獨自流浪好悽清。難道路上沒別人,不如同父兄弟親。嘆息來往過路人,為何不與我親近?兄弟不在無依靠,為何不將我幫襯?
路旁赤棠孤零零,樹葉倒是密又青。獨自流浪多悲辛。難道路上沒別人,不如同姓兄弟親。嘆息來往過路人,為何不與我親近?兄弟不在無依靠,為何不將我幫襯?
詩以杕杜為名,是表示孤獨生長的杜樹,以名定下全文主旨。以字形看,杕為大木,正所謂木秀於林,是不是也有悲哀之意呢。
本篇古今學者多有不同看法,對於本篇之理解方向,就有很多種,但大都以孤獨為背景。我們還是先看字面之義。
第一句有杕之杜,其葉湑湑/菁菁:湑湑/菁菁兩個詞表示同樣的意思,只是說明孤獨生長的杜樹,它也是葉茂的,注意這裡只說了葉茂,卻並沒有說明枝繁,那麼,這裡是不是作者的一個伏筆呢。
第二句獨行踽踽/睘睘:兩個詞都是一個意思,即孤獨狀,無依無靠樣。獨行是對行走狀態的描寫,而踽踽/睘睘則是更注意感情的渲染。雖是同義,卻是將環境融入詞彙,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這也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第二句也是一個轉換,將孤獨的杜樹轉為孤獨的人,也就是說第一句起興,第二句入正文。作者看到孤獨的杜樹,從而想到孤獨的自己,以景入情。
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同姓:豈無他人,明顯一句反問,那麼路上有他人嗎,有。只是作者又說了一句,他人畢竟是他人,不是我的兄弟。同父為兄弟姐妹。同姓為族人,兩個表達的意思由小家到家族。
第三句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兩章同句,一般來講是重點強調。作者自怨自憐,說一起同行的啊,為什麼不與我親近,這裡的親近可能是對他的幫助。我沒有兄弟,為什麼不來幫幫我呢?
全文大約就是這個意思。那麼,對於文中的主人公,有很多猜測。聞一多《風詩類鈔》另有妙詮:杕杜喻女之未嫁者。《說文》:牡曰棠,牝曰杜。也就是主人公是一位女性,還是一位未嫁之少女,而文中對少女的描寫卻是如此可憐,以致於在我們腦海中形成這樣一個形象,一位滿面灰塵的少女,孤獨的在流浪的路上,或是因為戰亂,或是因為災荒,不得不離開家鄉,出外另謀生路,這裡應該是行乞至此,路遇一顆孤獨生長的杜樹,於是感情自己的身世,而做文以嘲或是以泣。這是一種解法。
詩序說:《杕杜)》,刺時也。君不能親其宗族,骨肉離散,獨居而無兄弟,將(音姜)為(音圍)沃所並爾。
詩序解詩以經典為主。這裡又一次提到了沃地,那就還是指晉昭公時期曲沃桓叔,而此篇解為刺時,明顯是在刺晉昭公,而是無兄弟,無家族,只是不能親其家,親其族,導致為曲沃桓叔所得,切有國滅之風險。
為何說不親其家,不親其族就有國滅之風險,那麼還是要從經典去分析。《大學》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言,又有“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之語。“昭侯”無德矣,可謂“身不修”,何以“明明德於其家”?何以“明明德於其國”?
所以,詩序之主旨是以經典解經,以君子天道解人道。
除此之外,也有觀點解為兄弟之情的,最為重要的史實支撐就是重耳和夷吾的故事。
獻公晚年寵愛驪姬,為了讓奚齊繼承君位,害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夷吾被迫出逃。重耳到了狄國,謀臣狐犭匽、趙衰等人跟著他。 晉獻公死後,奚齊當了國君,不久,奚齊、卓子先後被殺,晉國沒有了國君。夷吾首先回到國內,立為晉惠公。惠公害怕重耳搶他的君位,派人到狄國去行刺重耳,重耳被迫流亡,到了齊、曹、宋、鄭、楚、秦等國,受到齊桓公、宋襄公、楚成王、秦穆公的友好接待。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護送重耳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所以有學者認為,此篇是重耳逃亡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