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道德經》上篇
上篇 道經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譯文
道若可用語言說,那就不是永恆道;名若可以叫得出,那就不是永恆名。無名無形既是無,那是天地的始端;有名有形無生有,那是萬物的產生。所以應當經常地、以無心智心清地、領悟無形的奧妙;也常有意識觀察,有形有物的界線。無名有名這二者,都是同來源於道,形態名稱各不同,同樣深遠而廣博,深遠廣博的始末,都歸無窮盡的道。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 ,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的人都知曉,當美產生的時候,醜也隨之而產生;都知曉善的時候,惡也隨之而來了。所以有無這二者,互相對立而生成;難易構成了一體,互相對立而成立;長短構成了一體,互相對立而體現;高下構成了一體,互相對立而存在;音聲構成了一體,互相對立而應和;前後構成了一體,互相對立而參照。這是永恆不變的。所以聖人順自然,不以人為處世事;當行教化的時候,不用言語去說教;順任事物的育生,不妄加助和限制;這樣生養了事物,而不去據為己有,滋養幫助了事物,但不去依賴事物;功成業就不自居,正是由於不居功,所以就無所失去。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譯文
不去尊崇賢能人,使百姓不爭功名;不去珍愛貴重物,使百姓不行偷盜;不去顯露不誇耀、可引慾望的事物,能使民心不迷亂。所以聖人治天下,採用治理方法是:減少百姓的思慮,養飽百姓的肚腹;消除百姓的慾望,增強百姓的體質;永遠使百姓保持、沒有知識和慾望;致使那些聰明人、不敢妄為生亂事。按照無為的原則,辦事能順應自然,天下自然會太平。
第四章
原文
道衝,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大道虛空無形跡,創造宇宙萬事物,使其迴圈和更新,執行永遠無窮盡。深遠像處冥冥中,它是萬事物祖宗。它能收斂其鋒芒,它能解除其紛擾,它能調和其光輝,它能混同於濁塵。它隱沒得無形跡,似亡但卻實存在。我不知它的家譜,不知它是誰後代,好像是天帝祖先。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譯文
天地沒有仁愛心,它將萬物都看作、祭祀用的草扎狗;聖人也無仁愛心,他將百姓都看作、祭祀用的草扎狗。而在天和地之間,就像一個大風箱,當中雖是空虛的,但是卻生化不窮,鼓動愈多風愈多。增廣見識多困窮,不如保持清靜心。
第六章
原文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緜緜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譯文
生養萬事物的道,遠古未來永存在,這叫玄妙的母性。母性生育的產門,稱為天地的根源。它化生著萬事物,連綿不絕無止境,執行不斷並永存;作用無窮無盡啊!
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
譯文
天地長久地存在。天地所以能長久,原因在於天地是、不為了自己生存,而自然地執行著,所以能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效法天地的精神,遇事謙退而無爭,反在眾人中領先;遇險能置之度外,自身反而能保全;這不正是表明了,聖人他不自私啊!所以成就了自身。
第八章
原文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高的善就像水,水善滋潤於萬物,不與萬物相競爭,它總安身地處在、人人厭惡低窪地,水性最接近於道。上善的人也像水,居處能隨遇而安;心胸像水一樣深,能善於保持沉靜;待人如水潤澤物,善於寬容施仁愛;說話像時令水來,善於真誠守信用;為政像水能淨化,善於廉政治國家;處事能像水一樣,隨物成形順自然,善於發揮其才能;行動能像水一樣,灌溢隨時不妄行,善於隨順好天時。上善的人能像水,與萬事物都無爭,所以就沒有災難。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譯文
求名利沒有停息,積累已經達滿盈,不如趁早能停止;錘鍛尖銳鋒利器,就不能保其長久;金玉堆滿了堂室,誰也不能常守住;富貴之後生驕奢,就給自己招災禍。理想事業成功後,能夠急流勇退出,是順自然的法則。
第十章
原文
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槫氣至柔,能嬰兒乎?脩除玄監,能毋有疵乎?愛民活國,能毋以知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譯文
有道之人能夠使、身體靈魂合一體,並能永不分離嗎?呼吸吐納地運氣,周身都心平氣和,能像嬰兒狀態嗎?清除內心的雜念,使心澄淨如明鏡,能夠一塵不染嗎?愛護民眾治國家,能夠不用智謀嗎?人生存在自然中,與萬事物互影響,能守寧靜柔雌嗎?徹悟事理皆通達,能夠清靜無為嗎?生產養育萬事物,生產萬物不佔有,滋養萬物不主宰 ,這是最高的品德。
第十一章
原文
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然埴而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有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三十根車的輻條,環繞同一個輪轂,因車輪得空虛處,使得車輪易轉動,成就了車的功用。盤旋粘土造成型,經過窯燒成器皿,器皿中間空虛處,其間可以盛物品,成就器皿的功用。開鑿門窗造房屋。房頂門窗和牆壁,圍成其間空虛處,這樣可以讓人住,成就房屋的功用。所以說實體的有,給人提供了便利,是因有空虛的無,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
譯文
五彩繽紛的絢麗,能使人眼花至盲;縱馬狩獵引激情,能使人心情狂放;寶貴難得的財物,能使人行為不軌;五味雜亂的食物,能使人口舌受傷;五音動聽的音樂,能使人耳悅失聰。因此聖人治世時,只求填飽人肚腹,不求聲色悅耳目,所以棄聲色物慾,選取心清和溫飽。
第十三章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譯文
得尊寵和受卑辱,引起驚喜和驚懼。常處患得患失中,是看重自身私利。什麼叫寵辱若驚?被寵者是居下位,得到尊寵引驚喜,受到卑辱引驚懼,這就叫寵辱若驚。何叫貴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憂患,因只顧自身私利,如不看重自身利,還有什麼憂患呢?所以愛護百姓者,尊重生命治天下,人們才能放心地、把治天下託付他;那種只會愛私利,而不尊重生命者,人們怎麼能夠會、把治天下寄託他。
第十四章
原文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謬,其下不芴。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沕望。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
眼晴不能看見它,這樣就叫做無形;耳朵不能聽見它,這樣就叫做無聲;手是觸控不到它,這樣就叫做無體。對於這三種情況,是不應加分別的,原本是混然一體。這個混合為一者,其先非虛誕不實,其後非恍惚不明,連綿不斷地執行,不可形容描述它;它是迴歸又湧現,卻是無形的狀態,這種狀態可稱為: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象的物象,這樣就叫做微妙,迷離而不可捉摸。如若當面迎接它,卻不能見它的首;如若隨後跟著它,卻不能見它的尾。現今掌握了這個、自古就相傳的道,並且用它來駕馭、現有的萬事萬物,就能瞭解遠古時、萬事萬物的起源,這就叫道的綱要。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鄰。嚴呵!其若客。渙呵!其若冰澤。沌呵!其若樸。湷呵!其若濁。曠呵!其若谷。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譯文
古代善行道的人,微妙深邃而通達,深奧讓人難認識。因為深奧難記述,所以只能勉強地、對他作出些描述:他是小心謹慎啊!就像寒冬赤著腳,履著薄冰在過河;反覆思考謀劃啊!就像提防著鄰國、隨時會圍攻一樣;恭敬莊重嚴肅啊!就像是去作賓客;通達灑脫無羈啊!宛如流冰在消融;厚道混沌無知啊!像未雕刻的原木;胸懷空闊開朗啊!就像空虛的山谷;包容積厚深沉啊!就像渾濁的江河。渾濁的水靜下來,慢慢就會變澄清;安靜東西動起來,逐漸就會生變化。所以堅守道的人,不想去違背自然,而革新求富華;因不貪求於富華,所以就能守簡樸,不求去獲新成功。
第十六章
原文
至虛,極也。守靜,督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云云,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謂覆命,覆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茫。茫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
達到虛無的境界,誠守清靜與無為。萬事萬物在生長,我卻已經觀察到、它們迴圈的過程。自然萬事和萬物,紛繁眾多難窮盡,最終各自都自然、返回自己的本原。事物回到了起點,顯得無形而虛靜;虛靜又醞釀生成,迴圈更新無止境。知曉永遠的演化,那就能夠看事明;不知永遠的演化,盲目行動生凶事;懂得永遠的演化,才有包容的精神。包容一切才公正,公正才合治國道;治國之道合自然,符合自然才合“道”,合“道”才能夠長久,終身不會有危險。
第十七章
原文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謂我自然。
譯文
對最好的統治者,處於下面的百姓,僅知有他的存在;對次一等統治者,那麼下面的百姓,就會親近稱讚他;對再次等統治者,百姓就會害怕他;對最差的統治者,百姓就會侮辱他。統治者誠信不足,百姓就不信任他。作為最好統治者,處事能順應自然,依據實際的情況,熟慮有序地運作,順勢而為顯無為;貴重自己的言語,很少發號施命令;辦事治理天下時,能做得井然有序,建功立業無行跡。百姓不知統治者,有何治理的政績,認為都是自然事。
第十八章
原文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慧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亂,案有貞臣。
譯文
由於大道被廢棄,人們只好講仁義;因為智慧出現了,於是人們就出現、欺詐虛偽的行為;父子兄弟夫婦間,已經發生不和睦,人們才提倡孝慈;國家政治和社會,陷入昏亂和動盪,於是才產生忠臣。
第十九章
原文
絕聖棄知,而民利百倍。絕仁棄義,而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秦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譯文
拋棄賢明和才智,這樣百姓才能夠、獲得百倍的利益;拋棄仁愛和信義,這樣百姓能恢復、敬老愛幼的天性;拋棄技藝貴重物,盜賊自然會絕跡。以上這三條原則,作為理論還不夠,所以還要讓人們、作出實際的遵循。外表呈現出純真,內心保持著質樸,減少私心的慾望,拋棄仁禮的學問,自然就無憂無慮。
第二十章
原文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才!眾人熙熙,若鄉於大牢,而春登臺,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累呵!如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鬻人昭昭,我獨若昏呵!鬻人察察,我獨閔閔呵!芴呵!其若海。望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鄙。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譯文
人的唯諾與呵斥,其間相差有多大?人的美好與醜惡,其間距離有多大?人所害怕的東西,我也不能不害怕;如此狀態多漫長,遠望迷茫無盡頭!眾人那樣地歡樂,就像去參加宴會,享受盛宴的美餐,又像春天登上樓,遠眺欣賞景一樣;唯獨我淡泊恬靜,對周圍事沒反應,像嬰兒般不會笑,無知無識般朦朧。我是疲勞懈怠啊!就像無家可歸人;眾人都富足有餘,我卻獨有所缺失;我是愚人的心智,顯得愚笨無知啊!世人都那樣乖巧,獨有我是昏昧的;世人是那麼精明,獨有我是糊塗的;我感恍惚和迷惘,動盪不安像海浪,飄忽不定如遊雲。眾人好像有作為,獨我冥頑而無能,但是我所期望的,獨與眾人不一樣,我是隻願去推崇、養育萬事物的道。
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望唯芴。芴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芴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請呵!其請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
譯文
有大德表現的人,他是隻從屬於道。若說道這個東西,似虛若有無形體;恍惚迷離不明啊!其中像是有形象;不明迷離恍惚啊!其中像是有實物;深遠昏冥隱微啊!其中像是有性情;性情是那樣真實,並且可得到信驗。從今上溯到遠古,道的名字終不變,憑藉著道就可知、萬事萬物的開始。我憑什麼會知曉、事物開始的狀態,就是依靠這個道。
第二十二章
原文
炊者不立,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譯文
喜歡自我吹噓者,反而不會有成就;自以為正確的人,反而是聲譽不高;固執己見偏執者,反而不能看分明;自我誇耀居功者,反而喪失了功勞;自以為賢能的人,反而不能當首長。從道角度來衡量,這些主觀的行為,就像剩飯和贅瘤,眾人都會厭惡它。所以追求道的人,是不會去這樣做。
第二十三章
原文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故章,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語才!誠全歸之。
譯文
能夠承受委屈者,反而能夠得保全;為應變而彎曲者,反而終能夠正直;低凹反而能積滿;陳舊反而能出新;少取反而能有得;貪多反而會迷失。所以聖人就能夠、遵循著道的原則,成為天下的典範。聖人不自以為是,所以才名聲遠揚;他們不固執己見,所以能夠看分明;他們不誇耀居功,所以能成就功業;他們不自稱賢能,所以才能做首長;因為與人沒有爭,就無人和他相爭。所以古語這樣說:“能夠承受委屈者,反而能夠得保全。”這話與道的原則、意義完全相近啊!確實有保全效應,而這一切都歸於、無為而為的大道。
第二十四章
原文
希言自然。飄風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有兄於人乎!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一失者,道亦失之。
譯文
少用說教的方式,這樣清靜合自然。狂風不刮一早上,暴雨不下一整天,誰使它們這樣呢?天地產生狂暴力,尚且不能夠持久,何況有限的人力。所以尊崇道的人,那就應當合於道;依照德修養的人,就應和德相一致。道涵蓋於萬事物,然而德則是大道、呈現於人的特性。不依道德辦事人,就會失道和失德,因而就和失相合。符合德規範的人,他也就能得到道;違反德規範的人,他也就會失去道。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蕭呵!漻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譯文
冥冥中有個東西,混然而成為一體,早在天地形成前,它就已經存在了,既無聲又無形啊!獨立存在永不變,執行演化不停息,可以把它當作是、萬事萬物的母親。我不知它的名字,給它取個字叫道,勉強取名叫做大。它那樣廣大無邊,執行演化不停息,執行不息至遙遠,行至遙遠又返回,不斷迴圈和更新。所以說道是大的,天大地大王也大。宇宙之間有四大,王是其中之一大;人是取法於地的,地是取法於天的,天是取法於道的,道是取法於自然,自然就是道自己。
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冬日行,不離其輜重。唯有環官,燕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譯文
重就是輕的根本,靜就是躁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行,不離他的輜重車,雖有宮室供居住,仍守輜重不為動,安居而超然物外。為何大國的君主,擁有萬輛的兵車,然而自己卻喜歡、輕浮躁動治天下?輕浮喪失了根本,躁動喪失了主宰。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者無徹跡,善言者無瑕謫,善數者不以籌策,善閉者無關楗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襲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乎大迷,是謂眇要。
譯文
凡是善於行走的,是不會留下痕跡;凡是善於說話的,是不會留下破綻,讓人無瑕可指摘;凡是善於計算的,不需藉助於籌碼;凡是善於關閉的,儘管沒用銷和閂,但誰都不能開啟;凡是善於打結的,儘管沒用繩纏束,但誰都不能解開。因此聖人總善於、關心並且救助人,聖人不會廢棄人;善於運用萬事物,沒有拋棄萬事物,這叫遵循於常道,是高層次的聰明。所以善人行的是:以善人來作老師,以惡人來作借鑑;不尊重他的老師,不重視他的借鑑,雖然自以為明智,其實也是糊塗蟲。這些可以叫做是、玄妙精要的道理。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恆德乃足,復歸於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貣。恆德不貣,復歸於無極。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譯文
已經知自己雄強,但卻安於守雌弱,甘做天下的溪流;甘做天下的溪流,那麼永恆的德性,也就不會離散了;永恆德性不離散,這樣就會回覆到、嬰兒純真的狀態。已經知自己榮耀,但卻安於守卑辱,甘處天下的低谷;甘處天下的低谷,那麼永恆的德性,才能夠保持充足;永恆德效能充足,這樣就可回覆到、自然質樸的狀態。已經知自己清白,但卻甘於守汙黑,甘做天下的典範;甘做天下的典範,那麼永恆的德性,才不會產生失誤;永恆德性不失誤,這樣就可迴歸到、無窮盡'道'也稱樸。樸散播'物情'就成、宇宙萬事萬物的、不同形態和性情。聖人能夠順應著、萬事物的自然性,就能成為領導者。所以完美的治理,是不人為去傷害。
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陪或墮。是以聖人去甚、去大、去奢。
譯文
誰要想取得天下,並想強行統治它,我是已經預見到、他達不到目的了。天下是神聖器物,不能被強行統治。凡想強行治理的,那就一定會失敗;凡想強行控制的,那一定會喪失它。事物變化各不同:有的是處於前行,有的是處於隨後;有的是呈現氣緩,有的是呈現氣急;有的表現為強健,有的表現為瘦弱;有的正處在增益,有的正處在毀壞。因此聖人處世時,只是順應於自然,去掉那些極端的、奢侈人為的東西。
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毋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而老,謂之不道。不道蚤已。
譯文
用道來輔佐國君,不用兵逞強天下。用兵攻伐這種事,很快就會得報應;軍隊駐過的地方,荊棘叢生田荒蕪;大戰之後有荒年。對於善用兵的人,只要取勝就罷了,不敢靠武力逞強;勝利之後不驕傲,勝利之後不自大,勝利之後不誇耀,勝利出於不得已;這些所表達的是:勝利之後不逞強。凡是氣勢壯盛的,就會快速地衰老,這樣就不符合道,不符合道的事物,就會很快地敗亡。
第三十一章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者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襲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哀立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譯文
兵器這樣的東西,屬不吉利的東西,大眾都會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是、不願意去使用它。君子在平時安居,把左邊看作上位;而在用兵作戰時,作為將軍用兵者,把右邊看作上位。所以兵器這東西,不是君子需要的;兵器是不吉利的,不得已時才用它。兵器鋒利為上等,鋒利是便於刺殺;但是人們不應當、讚美優良的兵器,讚美優良的兵器,那就是喜歡殺人;而喜歡殺人的人,他就不能夠實現、治理天下的志向。吉慶事以左為上,兇喪事以右為上。因此打仗的時候,偏將軍位於左邊,上將軍位於右邊,是用辦喪事禮節,處理戰爭的事情。戰爭會殺人眾多,因此應當是帶著、悲痛心情到戰場,打了勝仗應按照、治喪禮節來處理。
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恆無名。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猷小谷之與江海也。
譯文
道是虛無永恆的,沒有名字可稱謂。道既純樸又自然,道大可無所不包;道小可至精無形,雖然幽深而微小,可是天下沒有誰、敢於左右支配它。侯王若能守住它,天下百姓都將會、自然而然地歸順。天地陰陽氣相合,就會降甜美露水;沒有人去命令它,它自然分佈均勻。社會開創了體制,體制既然已執行,就當合理地運用;體制有可管的事,也有不可管的事,知曉合理地執行,就無紛爭和危險。大道永存於天下;萬事萬物歸順道,就像小溪入江海。
第三十三章
原文
知人者,知也。自知,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壽也。
譯文
能瞭解別人的人,這人就是聰明的。能認識自己的人,這人就是高明的。能戰勝別人的人,這人是有威力的。能戰勝自己的人,這人才是堅強的。凡是懂得滿足的,那他就是富有的。只有堅持勤奮的,那他才是有志的。只有不喪失道的,他也才能夠長久;到死不忘守道的,那他就是長壽的。
第三十四章
原文
道汜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恆無慾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於大。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譯文
道真廣泛博大啊!無所不在地執行。萬事萬物依靠道,生長迴圈和更新;道對事物不干涉,功成事就顯平淡,不稱自己有功德。萬事物都歸附它,它不自認是主宰,它永遠都無慾望,可以稱說是微小;萬事物都歸附它,它不自認是主宰,這可稱說是偉大。因此聖人成偉大,因他不自認偉大,所以成就了偉大。
第三十五章
原文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譯文
誰能執守住大道,天下人會歸附他。歸附於道的人們,不會相互間傷害,大家能平和安泰。動聽音樂與美食,往往能夠吸引住、過往行人止腳步。大道不是這樣的,所以用口來說道,顯得平淡無滋味;看它不能見其形,聽它不能聞其聲,用它卻總用不完。
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將欲拾之,必古張之。將欲弱之,必古強之。將欲去之,必古與之。將欲奪之,必古予之。是謂微明。友弱勝強。魚不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譯文
若是想要收縮它,必須故意擴張它;若是想要削弱它,必須暫時增強它;若是想要除掉它,必須暫時交好它;若是想要奪取它,必須故意給予它。這叫微妙的謀略,因此柔弱勝剛強。魚不能離深淵水,就像治國的良策,為保良策的實現,有時不讓人知曉。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恆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闐之以無名之樸。闐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譯文
道是無形永恆的,無名未見有作為,卻成就了萬事物。侯王如能保守它,那麼萬事萬物會、自然化育和生長。如果化育過程中,慾望萌動起來了,我將用'道'又名樸,鎮定慾望的萌動,透過無形樸鎮定,就可根絕掉慾望,沒有私慾會平靜,那麼天下萬事物,自然會穩定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