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 丨作者 / 劉 潤 整理 / 蕉 皮
最近,有一個展會,讓我特別關注。
具體來說,是因為幾位參展工廠老闆的話,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們說了什麼?
激動,和喜悅。
“展會流量不錯,沒有一個閒下來的。現在有幾個定製客戶在談,估計下週有好幾筆上千個批次單確定下來。”
“今天一個美國的客戶叫他朋友來這邊找產品。他朋友把我推薦給他了,我們兩個用WhatsApp聊了一下,結果就下了個4600臺的訂單,已經付款了。4100個發美國,500個發奈及利亞好大的公司。”
“展會四天時間,透過展會二維碼新增店鋪會員467人。加好友總人次1100餘人。現場洽談郵寄樣品300餘套。累計接到100餘條定製商品詢單報價,大部分已經出報價單,正在進一步的溝通打樣與下單事宜。”
可以理解。因為這很值得高興。這意味著更多的訂單。
訂單,是工廠生存的基礎。如果訂單不穩定,會帶來生產資源浪費、壓庫存、壓回款等問題。
所以,在展會上,廠家們聽到更多需求反饋,得到更多客戶資源,當然應該高興。這有機會讓他們活下去,或者活得更好。
他們參加了一場什麼展會?
最近,1688帶領平臺上1000+家優質源頭工廠,聯合勵展華博舉辦“1688源頭新廠貨商人節暨第29屆深圳禮品家居展”。
1688?
對。就是那個1688。中國最大的B2B內貿批發平臺,阿里最早在1999年起家的業務。
1688,一個主打B2B電商的線上平臺,也到線下辦展會了?
是的。而且這次展會還挺特別。
因為它集中展示了中國經濟的“動力系統”,同時也讓我看到了一個訊號,一個未來的巨大機遇。
為此,我還專門和阿里1688的同學聊了聊。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動力系統”?又是什麼樣的“未來機遇”?
今天,我們來聊聊這些話題。聊聊阿里1688。相信對你會有所啟發。
這首先,要從中國製造業講起。
— 1 —
中國經濟的“脊樑”
過去40年,中國製造業蓬勃發展,主要是因為兩個“比較優勢”。
第一個比較優勢,也是最開始的比較優勢,叫“勞動力成本”。
中國在計劃生育政策之前,實行過鼓勵生育政策。我父母那一輩,伯伯這邊7-8個長輩。舅舅這邊也差不多。
大量的人口,加上城鎮化,提供了工業所需要的海量的便宜勞動力。中國製造業的“成本優勢”,可以傲視全球。
但是,現在這個優勢,慢慢消失了。
為什麼?因為人口結構的變化。
原萬科北京CEO兼董事長毛大慶分享過一組研究資料:
90後,比80後減少了44.2%。00後,又比90後減少了33.7%。
形象地說,就是,如果80後的總人口是100人的話,那麼90後就是56人,00後只有37人。
勞動力人口的減少,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讓優勢慢慢消失。
很多人開始擔心,甚至有人憂心忡忡地問我:“潤總,中國製造業會不會因此就失去了競爭力?”
我說:“不會。”
因為,還有更重要的第二個比較優勢,也是後來的比較優勢,叫“供應鏈網路”。
當全球製造業,因為成本優勢而彙集中國後,這些企業逐漸產生化學反應,形成彼此勾連的、複雜的供應鏈網路。
40年來,中國的工廠,積累的不僅僅是低成本的製造能力,更是產業的上下游關係,是供應鏈的複雜度。
什麼是供應鏈的複雜度?
供應鏈複雜度,簡單來說,是指一個產品生產出來,需要多少配件,經過多少工序。配件和工序越多,當然就越複雜。
太抽象了。
我給你舉個例子:一個小小的打火機。
我們每年要生產上百億個打火機,一個打火機,可能需要十幾二十個零配件。但是,我們卻能將成本控制在幾毛錢。
為什麼?
3000家打火機配件企業,集聚在一個小鎮,接到訂單後,開車轉一圈就能找齊配件,完成生產。
這在其他國家,是不敢想象的。他們如果要買齊這些配件,要發很多封郵件,要走很多個地方,配件要在海上漂很長時間。很久,而且很貴。
我們這種效率帶來的比較優勢,逐漸幹掉所有國家的競爭對手,輸出全球80%的產量。
想象一下:一個北方的製造企業,緊急需要一個模具。然後東莞一家公司接單了。20點提需求,21點開始3D列印,0點完成,1點交給快遞,7點送達城市,8點使用者就用上了。
這就是中國的製造業。一種駭人聽聞的成本控制優勢和速度優勢。
強大、成熟、健壯的供應鏈體系,為經濟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力。這是一個強大的“動力系統”。
因此,中國製造業,儘管面臨挑戰,但依然有著強大的競爭力。
中國製造業的GDP,已經達到4.01萬億美元,佔世界的30%,世界第一。是美國的1.84倍,日本的4倍,韓國的9.11倍。
製造業,是經濟的支撐。工廠,也是經濟的脊樑。
很多人不瞭解,更不理解,不知道中國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也不清楚製造業對於經濟的意義。
這個日夜不息、奔騰不止的動力系統,就這樣在不被我們注意的背後,默默運轉著。
所以,阿里1688這次展會,能把工廠們帶到線下,放在臺前,在我看來,本身就是一件不錯的事情。這是對中國供應鏈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也讓大家更直觀地看見這個強大的“動力系統”。
那麼,這個“動力系統”,和未來的巨大機遇,又有什麼關係?
— 2 —
歷史機遇:
最大生產國,遭遇最大消費國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一直是全球最大生產國。
但是現在,有一個重大的變化已經發生。中國的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美國,也成為全球第一。
當最大生產國,遭遇最大消費國,會發生什麼?
有一次,我和峰瑞資本的創始人李豐聊天,他給我舉了個例子。
《連線》雜誌的前主編克里斯·安德森創立了一家無人機公司3D Robotics,試圖挑戰中國的大疆。
中國的網際網路界,估計很少有人不知道安德森。他的兩本暢銷書《免費》和《長尾理論》,是中國網際網路界的聖經。
所以,你可以想象,他迅速拿到上億美元的投資。
但是,3D Robotics從明星創業,到迅速失敗,大概只花了12個月的時間。
為什麼?
李豐說,一個重要原因,是它離生產國太遠。
無人機的核心是飛行控制。這是一項需要不斷迭代的技術。
身處深圳的大疆,有一個想法,可以一天之內組織供應商開會,然後幾天之內做出實驗晶片。
嘗試、失敗、再嘗試、再失敗,最後成功。
這個過程,是以“天”為單位的。
但是,離生產國,離供應鏈遠在天邊的3D Robotics,卻要以“月”為單位,來設計產品,反應速度可想而知。
所以,當最大生產國,遭遇最大消費國時,會產生大量的消費需求,會出現“新消費”的歷史機遇。
但是,只有極具消費者洞察,同時還能把洞察快速翻譯成供應鏈語言,迅速透過供應鏈反饋為產品,滿足需求的人,才能抓住機遇。
消費領域,被很多投資人關注,也被很多創業者關注。
之前投出行,投AI的投資人,現在都盯住了新消費。許多創業者,也都拼了命地往裡衝。這是下一個網際網路級別的機會。
但是,在新消費的浪潮中,有很多人註定會被淹沒。
為什麼?
因為剛剛那句話裡,有兩點很重要:
一是“極具消費洞察”。
二是“把洞察翻譯成供應鏈語言,迅速透過供應鏈反饋為產品”。
只有同時滿足,才能抓住機遇。
但現實呢?滿足第一點的人,可能很多。滿足第二點的人,可能很少。
經常出現的一種情況是,創業者有很好的消費洞察、產品設計、營銷理念、銷售渠道,但是,但是,東西做不好。
沒有好的供應鏈,做不出一款好的“貨”。
怎麼辦?
要去哪裡,找到這些靠譜的工廠?
這時,阿里1688,21年來積累的能力和資源,在今天看,就有了更大的價值和意義。
1688平臺,已經覆蓋了172個一級產業帶,約佔全國一級產業帶數量的70%。
在1688上,有超過50萬的源頭工廠,5000萬的專業B端買家(創業者)。1688,把他們連線了起來。
而且,是更有效率地連線起來。
— 3 —
1688,都做了什麼?
下游的商家(創業者),要找到靠譜的上游工廠。上游的工廠,也要找到穩定的下游商家(創業者)。
效率,是能更快、更好地找到彼此。效率,是這些工廠和商家的競爭力。效率,也是平臺的競爭力。
為了提高效率,1688做了什麼?
主要有兩件事。
第一:短路經濟。
一件商品,從設計、生產、到消費市場的整個鏈條,一共有6個環節:D-M-S-B-b-C。
D=Design(設計),指產品款式的設計過程;
M=Manufacture(製造商),也有人稱其為工廠;
S=Supply Chain(供應鏈),通常指的是總代理、省代理、分銷商、經銷商等機構;
B=Business(大B,商場),指的是大賣場、超市、連鎖店等;
b=business(小b,商店),指的是夫妻店、地攤、微商等個人銷售者;
C=Consumer(消費者),也就是最終端的客戶。
在整個鏈條中,所有的角色各司其職。
比如說一雙皮鞋。
設計師(D)研究市場、人體、時尚,設計出一雙皮鞋,然後把設計賣給製造商;製造商(M)開模具,購買原材料、裝置,僱人把鞋子做出來;皮鞋透過總代理、省級代理、市級代理等供應鏈企業(S),透過物流完成在全國的鋪貨,建立存庫;皮鞋陳列在大商場(B),或是微商的朋友圈(b),抵達消費者;最終,消費者(C)下單購買。
整個鏈條中,每個環節都有自己的價值,並獲得自己的利潤。但一般來說,我們把“D— M”稱為創造價值,做鞋子;把“S—B—b”稱為傳遞價值,賣鞋子。
創造價值有成本嗎?這雙鞋子的皮革、鉚釘、鞋帶,以及設計師、工人的工資,都是成本。這些成本,都是製造成本。
傳遞價值有成本嗎?這雙鞋子透過渠道商、零售商,產生的物流成本、倉儲成本、銷售成本,都是成本。這些成本,都是交易成本。
那麼,一雙鞋子的製造成本和交易成本之間的關係大概是怎樣的呢?
在網際網路時代之前,一雙製造成本100元的鞋子,交易成本大約900元,加在一起,消費者要花1000元。
天啊,這成本也太高了吧!
怎麼辦?
提高效率。
把眼光望向商品的整個鏈條,利用新科技,最佳化、縮短、甚至砍掉不再高效的環節。這就是“短路經濟”。
短路經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縮短環節。
1688就是縮短製造商(M)和商家(B,b)之間的供應鏈(S),形成M2B、M2b的短路經濟模式,提高了效率。
1688的同學告訴我,比如一個空氣炸鍋,在別的品牌商,可能賣799,但是在1688上的源頭工廠,同款299就能拿到。
2,鏈條反向。
把從製造商(M)到消費者(C)的商品鏈條,反轉為從消費者到製造商,形成C2M的短路經濟模式。
比如剛剛提到的空氣炸鍋,就是這麼出現的。
1688的同學說,空氣炸鍋前幾年都是出口的,國內基本沒人買。但是從去年疫情開始,很多人在家待著,在家做飯,很多客戶透過1688來問,突然有了需求。
於是,他們把這些資訊和資料反饋給工廠,研發量產之後,果然在市場上一下子就爆了。
這,就是短路經濟。藉助科技,“短路”掉鏈條中不必要的環節。
---
除了短路經濟,1688還做了什麼?
第二:線上線下結合。
商業世界的發展,要努力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資訊不對稱,另一個是信用不傳遞。
翻譯成普通話就是:我能找到你。我還得相信你。
“我能找到你”,更多是在線上解決,透過資訊的展示,高效地找到彼此。這一點,已經做得很好。
但是,“我還得相信你”,這除了線上信用機制的保障,還需要更多和線下結合。
為什麼?
因為做生意,尤其是做B端的生意,客單價更高,決策鏈條更長,更需要雙方的信任。
建立信任的最好方式,是線上下。
這就是為什麼,1688,一個主打B2B電商的線上平臺,也要到線下辦展會。
只有見到面了,聊過天了,才有更真實的交流,才有更真實的觸感。
對於商家來說,能一次性對接到那麼多工廠,面對面慢慢聊。
比如:你可以在展會上找到一手貨源,慢慢貨比三家。
比如:你可以看見C2M下的趨勢爆款,找找新商機。
比如:你可以現場“1分錢拿樣”。1分錢就能基本瞭解產品品質,沒有貨不對板,更沒有“照騙”。
這些,都是為了增加雙方的信任。
對於廠家來說,也能一次性對接到那麼多買家,坐下來慢慢談。
比如:你可以聽到這些買家真實的聲音。他們抱怨了什麼。
比如:你可以看到這些買家清晰的需求。他們打聽了什麼。
比如:你可以感受這些買家想要的服務。他們讚揚了什麼。
這些,也是為了增加雙方的信任。
所以,從來都沒有線上線下的區隔,只有線上線下的結合。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能更高效率地找到彼此,相信彼此。
因此,才有了最開頭的故事:
在展會上,廠家們忍不住分享自己的喜悅。因為他們的談話,他們的溝通,他們的交流,背後都是一個個真實的買家,都是一個個潛在的訂單,都是一次次雙方的合作。
這值得高興。太值得高興了。
最後的話
這段時間,大家特別關注“內迴圈”,特別關注“新消費”。這些變化,是轉型,也是機遇。
但是,這些轉型和機遇,背後都需要製造業,需要實業做支撐。
實業,都很辛苦。怎麼幫助實業提高效率,怎麼幫助實業活得更好,是科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平臺要努力的方向。
阿里1688,作為中國最大的B2B內貿批發平臺,做了不少努力。
最後,分享一組資料吧。
過去一年(2020年),1688為數字化內貿體系創造了7000多億元的市場規模,服務了超過5000萬以中小零售商為主體的買家群體,讓超過百萬工廠商家找到新商機。其中40萬工廠實現內外貿“兩條腿走路”。
那未來呢?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中國內貿事業部總經理汪海(花名:七公)說:
1688將在全國50個核心產地搭建756條物流乾線。未來3年,1688要幫助中小企業工廠老闆抓住社會的消費趨勢,打造1萬個月銷10萬件的全網爆品。每年能為產業帶製造型的企業帶來1萬億的生意,扶持1千個年銷過億的產業帶工廠。
做這些事情很辛苦,也不容易。但很值得。
因為這些數字背後,是一家家真實具體的工廠,也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創業者。
期待著平臺能用科技的進步,能用效率的提升,更好地賦能我們的實業。只有挺直的脊樑,才能支撐經濟的發展。
祝福中國經濟。祝福中國製造業。祝福阿里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