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後期,中原地區階級矛盾不斷激化,人民起義相繼爆發。但是,社會矛盾最尖銳最複雜的地方,還是以故都平城為中心的"三州六鎮"地區。
所謂"三州",是指北魏政權遷洛之後的恆、燕、朔三州。"六鎮"是北魏前期防禦柔然等北方各族南侵,先後設定的鎮戍的概稱。從西往東,依次為∶沃野鎮(今內蒙烏拉特前旗東南)、懷朔鎮(今內蒙固陽縣西南)、武川鎮(今內蒙武川縣西)、撫冥鎮(今內蒙四子玉旗東南)、柔玄鎮(今河北尚義縣西)、懷荒鎮(今河北張北縣)。
再加上最東的御夷城(今河北赤城北),在太和後期,也升格為鎮。北方邊境實際上有七鎮,到孝明帝時沒有變化,但在習慣上仍稱"六鎮"。
北魏前期,在"三州六鎮"地區,聚居著鮮卑拓跋部民和"內入諸姓"。由於姓族難分。加上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語言風俗的相近,一些小部落很快就為政治上軍事上處於優勢的拓跋部所同化,成為"鮮卑化"人,即所謂"國人"。
隨著魏軍對中原地區逐步征服,大批漢人和漢化中原各族居民被迫遷徙到平城一帶,先進的封建生產方式和漢族文化,對北魏京城地區的人民,也對拓跋族中的統治階級具有明顯的吸引力,加上民族融合和階級鬥爭客觀程序的要求,使鮮卑貴族中逐步形成一個主張實行"漢化"的集團。但他們的主張卻遭到部分守舊貴族的反對和阻撓。經過激烈的鬥爭,以孝文帝為代表的"漢化"集團終於取得了勝利,遷都洛陽就是這一勝利的重要標誌。孝文帝對阻撓和反對"漢化"的鮮卑守舊貴族的措施,除公開叛亂者不得已進行嚴厲地鎮壓外,基本上採取規勸、誘導和遷就的方針,允許他們暫不搬遷,甚至同意他們成為"冬得入京師,夏歸鄉里"的所謂"雁臣"。
孝文帝這一寬容政策,確曾緩和了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穩定了政治局勢,從而有利於漢化政策在全國推行。但是,要求改革和主張漢化的集團南遷後,洛陽政府著意進行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在"三州六鎮"地區得不到推行。隨著全國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時間一長,"三州六鎮"地區終於成為北魏境內公開保持貧困和落後的地區。
移居洛陽的"代遷戶",在"漢化"政策的推動下,迅速接受中原文化,成為穿著漢服、講漢語,熟悉中原風俗習慣的"河南洛陽人氏"。其中的鮮卑貴族,更成為熟悉漢族封建典章制度,與漢族高門聯姻的新門閥。而"三州六鎮"地區卻繼續著鮮卑化傾向,到北魏末年。依然農牧並行,大量使用奴婢,保持鮮卑語言、服飾、風俗習慣,甚至恢復部落組織形式。在這裡,雖仍可區別出鮮卑、敕勒、胡、漢各族,但他們之間的差別已經很小,有時被呼為"鮮卑",或者統稱為"北人"。
"三州六鎮"鮮卑化和"代遷戶"漢化的結果,使這兩個地區各自內部的民族隔閡減弱,而兩地區之間的鮮卑"北人"和中原"漢人"的矛盾卻突出起來,這一矛盾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
早在北魏建國之初,居住在"劃內"的"國人"雖被稱為"豐沛舊門"、"國之肺腑",實際上分裂為部落貴族、新興豪富和一般部落平民兩個對立的階級。孝文帝遷洛之後,留住在恆、燕、朔三州的鮮卑"北人",已明顯地存在著帶有濃厚奴隸制殘餘的封建地主、畜牧主和隸戶、奴婢、牧子、貧苦小農的階級對立,而這一階級對立在六鎮一帶表現得更為突出。
當北鎮初置時,那些"擁麾作鎮"的軍將,是"國人"中的"親賢",而戍守邊鎮的戰士,則是"國人"中的平民。"國人"中的平民,是統治族的自由民,其地位本來高於被統治族的一般編戶。但是,隨著強迫"徵發中原強宗子弟"戍邊,特別是在高宗時期,把判處死刑的犯人充軍後,自由民出身的戍卒,長期與徙民、罪犯流戍者同列,其原有的身份和社會地位無法維持。這一變化,對"國人"中的平民來說,實際上是經歷著"農奴化"的過程。京都遷到洛陽後,北鎮失去了拱衛國都的重要地位,就更加速了戍邊鮮卑自由民身份地位的下降。
到北魏後期,邊鎮的統治者是主將、參僚和豪強,而豪強往往同時又是參僚。被統治者是廣大鎮民群眾,他們被迫耕種貧瘠的土地,。鎮民承擔著繁重的官私勞役和官課,廣大鎮民群眾與主將、參僚、豪強間的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
廣大鎮民群眾,既是主將、參僚、豪強剝削壓迫的物件,又是被洛陽"漢化"政權所歧視的鮮卑化"北人"。他們是階級壓迫和民族歧視的雙重受害者。
在北鎮地區,洛陽政權既需要那些鮮卑和"鮮卑化"貴族豪強,擔任主將、參僚來統治北鎮廣大鎮民,但又輕視他們,把他們看成是不堪重任的"底滯凡才"。遷往洛陽的宗親們可以做上品清官,而他們卻不能享受士族門閥的特權。因此,他們對洛陽政權極為不滿,彼此存在著尖銳的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
主將、參僚、豪強,既是北鎮地區的直接統治者和剝削者,當然要堅決反對並鎮壓鎮民的暴動和起義;但他們又受洛陽權貴的歧視和排斥,很自然地對日益腐朽的洛陽政權不滿。因此,在北魏後期的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之中,他們是統治階級內部一支新興的頗有作為的勢力。
總之,到了北魏後期,邊鎮尤其是"三州六鎮"地區,存在著尖銳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這些矛盾交織在一起,隨著洛陽政權的日益腐朽而更趨激化,從而使"三州六鎮"地區成為北魏末年各類社會矛盾的焦點。以邊鎮(首先是北鎮)鎮民為主體的反對北魏腐朽統治的大起義,已經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