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禪讓制”上位,最後卻被“禪讓制”所累,一生精於算計,卻被女婿政變奪權,兒子被他人流放,最後為他人做了嫁衣。堯,五帝中唯一一位在世時便丟掉帝位的共主。堯與舜之間的恩恩怨怨,從結盟那一刻就已經開始。
帝堯,姓伊祁,名放勳,史稱唐堯,二十歲時接任帝摯成為天下共主,登上天子之位,定都平陽。當時有其他部落覬覦共主之位,蠢蠢欲動,帝堯主動團結其他各諸侯部落,平定了四方的叛亂,將華夏諸侯統一。在位期間,大力推廣農耕,整飭百官,細化功能機構,並根據天時演變制定了曆法,使得農耕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登上了帝位的堯,擔心自己突然有一天撒手人寰,帝位無法順利傳承,遂汲取了帝嚳的教訓,想早早地就樹立繼位人選。帝堯心裡其實有很多顧慮,畢竟覬覦帝位的部落很多,並且他們的都是很有實力的對手,如果自己想要兒子丹朱繼承,怕是有諸多困難。況且黃帝先前已經立下了帝位繼承者的條件,自己在與帝摯的爭奪中又有了禪讓的概念,所以想推舉兒子做共主想必不會順利。
於是帝堯找到了當時的四嶽之一放齊,透過利益許諾,讓放齊來推舉自己的兒子繼位。如果有四嶽的推舉,那麼丹朱的繼位就將順理成章,並且不會引起其他部落的反對。在收買了放齊之後,帝堯選了一個時間,開了一次共主接任的商討議會。在會議上,帝堯問四嶽:“疇諮若時登庸?”,意思就是說誰可以順應天時而提升任命共主之位呢。四嶽之一的放齊立馬說到:“胤子朱啟明”,放齊的意思就是“您的兒子丹朱開明通達事理” 。放齊這句話說得很含蓄,並沒有明確指出帝堯的兒子丹朱來接任,但也算是附和了帝堯的要求。帝堯聽到這句話後說到:“疇諮若予採?”,帝堯這句話的意思是:“唉!他言語虛偽,又喜歡爭辯,能行嗎?”。其實帝堯的這句話算是謙虛的一個問句,等著放齊做肯定的答覆,以堵天下之人的悠悠之口。但是放齊並沒有及時的回應,這讓帝堯很為難,因為放齊不繼續誇獎丹朱,自己就無法托出預想中的說辭。帝堯見放齊不說話,便又問了一句:“疇諮若予採?”,這句話的意思是:“誰可以幫我處理好政事呢?”。帝堯的這句話就很明顯了,處理政事,除了四嶽之外,那就剩下帝堯的兒子丹朱了,畢竟丹朱很早就開始在帝堯身邊幫忙輔佐了。放齊還是沒有回應,倒是歡兜突然接話說:“共工已經有很大的功勞,可以很好地處理政事”。說到這裡帝堯已經知道這個繼位大會沒法繼續往下進行了,自己的兒子已經被變相否決了,並且大家的話題焦點已經被轉移到共工身上,這讓帝堯感覺到了潛在的危險,所以帝堯趕忙說到: “哼!這個人說話很漂亮,做起來卻相違背,表面上恭恭敬敬,心中卻連上天都怠慢不敬”。帝堯說完,便開始思考怎麼處理共工,如何將話題注意力轉移出去。當時洪水肆虐,而共工正是治水行家,所以帝堯突然說到:“四方首領,近日洪水肆虐,天下百姓都為之叫苦,有誰能治理洪水呢?”。帝堯的這句話很是明顯,在討論共主繼承的大會上突然提出了洪水的治理問題,並且共工氏又是治水出身,這很明顯是想將共工氏指派出去治水,相當於是告誡他,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插手政事。但是事情並沒有按帝堯的想法發展,四嶽都提議:“鯀可以治理洪水”。帝堯沒想到會有人提議鯀,趕忙說到:“這個人違反天命,不服從命令,危及族人”。鯀的這些罪名都是堯無端加上去的,目的是想讓大家放棄鯀而啟用共工來治水。但是四嶽並不買賬,統一答覆帝堯:“事情不是你說的那樣吧,可以先讓鯀試一試,如果他能夠治理好洪水,便啟用他也未嘗不可”,帝堯在四嶽的壓力之下,只能宣佈讓鯀來治理洪水。
這次會議之後,堯才反應過來,原來大家早就做好了爭奪帝位的準備,並且共工和鯀都有四嶽中的一方支援。本以為已經拉攏了放齊,但是他的立場也不太堅定,雖然沒有把共工指派出去,但是鯀去治水,也算消除了一方對手。理順了這些,帝堯開始更換思路,想透過拉攏更大的部落來支援丹朱的繼位,這也是歷來共主擴充套件自己勢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在帝堯考察了所有的部落之後,選定了東夷族作為拉攏物件。當時的東夷族首領叫舜,舜在民間的口碑極好,德賢兼備之人,如果由他來支援並輔佐丹朱,那麼丹朱繼位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經過與東夷族的多次商談之後,終於與舜的意見達成一致。但是帝堯還是有點擔心,怕舜會和放齊一樣,也在立場上搖擺不定,所以提出了與東夷族和親,將自己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舜。這次帝堯也算是下了血本了,畢竟東夷族如果拉攏不成功,那麼丹朱繼位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至於將兩個女兒都嫁給舜,帝堯對外的說法是:“舜乃是天德之人,想透過和親的方式讓女兒來考察舜的品德行為”。
帝堯在拉攏舜之後,開始整治其他有威脅的競爭者,共工氏一族被免去職務,而當初提議共工的歡兜,也被帝堯以職務之需而將其罷免,歡兜所在的三苗部落也被流放。剩下的就只是還在治水的鯀。
帝堯在鯀治水九年之後,發現他只能以築壩的方式治水。遂以“毫無政績”的名義將其罷免,並解除了他所有的職務。要知道,即便是到了今天,面對肆虐的洪水,我們也只能透過築壩的方式來攔截,而鯀在當時現有的工具下,能讓沿岸的百姓九年安全生產,不受洪水的侵襲,已經是大功一件。但是堯決然不顧朝中大臣的反對,用虛假罪名作為藉口,將鯀免職。鯀在被罷免之後,基本也無望參與共主之位的爭奪,帝堯錯誤地以為,丹朱的繼位之路已經掃清了所有的障礙。
在堯以為高枕無憂的時候,舜提出現在的丹朱並無功勳,怕是繼位之後不能讓各部落臣服,所以建議堯將丹朱下放到其他部落進行歷練。堯並沒有多想,將丹朱派遣到南邊的丹水流域做一方諸侯,讓他自己管理一方,以歷練其治國之力。在丹朱離開後不久,以東夷族為首的舜突然發生政變,將堯囚禁,並將丹朱與堯的聯絡切斷。但是鯀與共工的部落先後得到了訊息,不過並沒有發兵征討舜,他們也忌憚東夷族的實力,所以故意將訊息透露給了丹朱。丹朱接到訊息後,知道上了舜的當,所以聯絡了當時的三苗族對舜進行了征討。其實丹朱也曾向鯀和共工氏求救,但是堯在位時,對共工氏的打壓,以及對鯀的職務罷免,讓這兩個氏族懷恨在心,並無幫忙之意,自顧自的坐山觀虎鬥。而舜拉攏了善於射箭的有窮部落,當然丹朱也有巨人部落和三苗的支援,雙方在丹浦展開大戰。可惜丹朱的軍隊誤入沼澤地而失去了主力,最後被舜打敗。
丹朱戰敗後,退回了丹水流域,而舜則想提前坐上共主之位。但是堯並未過世,所以舜以丹朱及其家族的安全作為交換的籌碼,讓堯把帝位禪讓給了舜,舜繼位28年之後,堯才過世。
堯死之後,丹朱回到華夏部落去奔喪,舜為了體現自己的賢德,故意將共主之位讓給了丹朱,自己則遷到了南河之南。由於舜稱帝后這二十多年的苦心經營,臣子之心全都傾向於舜,所以國事大家都與舜來商討,並不理會丹朱。丹朱在位三年,深刻感受到了其他部落以及朝臣對自己的冷落,遂提出重新禪讓與舜,而舜則順水推舟,宣告這是順天意與民意,重新登上了帝位。而舜為了體現自己的賢德之能,接受丹朱的禪讓之後,對丹朱及其家族不以下臣視之,對其族人優禮有加。
而舜在繼位之後, 先後處死了鯀,流放了共工,和歡兜的三苗族。舜的手段如此狠辣,雖消除了異己,但也為自己悲慘的結局埋下伏筆,預知後是如何,且聽下回講解。
彩蛋:他是治水能手,他在殺父仇人的打壓下,夾縫中艱難地成長,並靠自己的智慧絕地反擊,成為夏王朝的開國之君,他就是大禹,一個德賢口碑超過堯舜,為後世子孫所敬仰的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