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走進屈原故里湖北秭歸縣的時候,不由驚歎,這座小縣城的人文氣息、生活環境實在是太生動了,給我一種無法言語的美。
1998年9月28日,秭歸率先在三峽庫區實現了縣城整體搬遷,這不僅開闢了秭歸發展的新天地,也開啟了秭歸一個新的時代。
據所查資料顯示,1998年秭歸縣城東遷時,城區面積只有3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萬多人,如今縣城城區面積拓展到1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2萬多人,相當於再造了兩座縣城。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兩岸, 屬長江三峽山地地貌,山崗丘陵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由於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從而註定了秭歸縣的無限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舉世聞名的三峽大壩就在秭歸縣城以東,氣勢磅礴。
秭歸為屈原故里,歷史文化十分悠久,早在殷商時期,就為歸國所在地。西周前期,為楚子熊繹之始國。
對於它的認識,是從屈原、三峽大壩開始的。
但當我真正來到這裡,進入這座城內,我發現秭歸遠比我想象中的還要美,還要大氣。即便縣城整體動遷,也不影響楚文化的魅力,更難以抵擋峽江人文的濃郁與活躍。
今天的秭歸縣十分繁榮祥和、從西陵峽村自駕到城區,秭歸人的精神面貌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當我們一行人沿著徐家衝港灣往城區酒店吃飯時,沿江路上跑步的、散步的、騎車的市民非常多,他們健康、陽光的生活態度令我蠢蠢欲動,也想著晚上去江邊上跑一跑。
據悉,秭歸的徐家衝港灣是秭歸人的江邊走廊,每年端午節舉辦的龍舟爭霸賽就是在這裡進行的。在此位置,有一個叫“木魚島”的生態旅遊區。
木魚島因形似木魚而得名,與山脈走勢連成一體的木魚島又形似一條巨龍的龍頭,距離三峽大壩僅800米。它與屈原祠連為一體,成為三峽屈原文化生態旅遊區的一部分。
木魚島的環境非常優美,非常適合戶外運動,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中國全民健身著名景觀”。
由此可見,秭歸人積極向上,充滿樂觀的精神面貌。然而,這只是秭歸的小一部分。
秭歸東遷20餘年後,實現了由一個封閉落後、踽踽而行的山區小縣,向一個開放包容、活力四射的峽江明珠的華麗轉身。
20餘年,彈指一揮間。山依然是這山,水依然是這水,但今天的秭歸縣城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坐落在三峽大壩庫首。
就說那鳳凰山上的屈原祠吧,始建於唐元和十五年,宋元豐三年,宋神宗趙頊封屈原為“清烈公”,亦稱“清烈公祠”。
“清烈公祠”原址在歸州東5裡之屈原沱,但因葛州壩水利樞紐工程興建和三峽大壩的興建,它先後搬遷了兩次。
第一次遷於歸州城東3裡的向家坪,第二次遷建於秭歸縣城鳳凰山,即是今天所見的屈原祠,並與重慶的張飛廟、白鶴梁、石寶寨一起成為三峽庫區文物搬遷復建的四大單列專案。
航拍之下的屈原祠,不僅壯觀,古典,還與周邊山林與現代建設形成了一種“古今並存”之感。
城市建設可以說是“一目瞭然”,它充滿了新時代的朝氣蓬勃,將本已煥然一新的面貌又打造得更為精彩紛呈。
同時,也可見秭歸是一個山多的縣城。
縣境內為巫山餘脈盤踞,層巒疊嶂,巖高谷深,最高點雲臺荒海拔2057米,最低點茅坪河口海拔40米,海拔800米以上高山128座,2000米以上高山2座。
正由於秭歸縣山巒起伏,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因此秭歸的物產十分豐饒,且具有鮮明的地方特徵。
秭歸臍橙聞名中外,培柑橘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多年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就在這裡寫下了《桔頌》名篇。
1995年,秭歸被命為“中國臍橙之鄉”。自此,秭歸的臍橙、錦橙、桃葉橙、夏橙等紛紛走出了秭歸。
秭歸高山茶,以九畹絲棉茶尤盛,產自於長江河谷地帶,種植於半高山,森林植被儲存完好,且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鮮葉富含氨基酸和礦物元素。
據記載,在清乾隆年間,九畹絲棉茶還曾作為皇家貢品。其外形條索緊秀均勻,銀綠隱翠,嫩葉斷面銀絲萬縷,具有“香高味甘、經久耐泡”的特點,因而受到乾隆皇帝大為讚賞,遂賜名“絲綿茶”。
詩裡畫裡,屈原故里,秭歸的地道風物遠不止這些,不論是我們在縣城內吃到的“屈原宴”,還是在城外鄉村吃到的農家菜,從精湛的手藝到樸實的味道,秭歸的食味在我的心頭留下萬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