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華秋沙鴨重返吉林長白山“安家落戶”,證實了一句古語——“良禽擇佳木而棲”,自古以來,飛鳥就是顯示生態好壞的標誌。
進入新時代,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已經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域性性變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
近年來,珍稀飛鳥頻頻進入人們的視野,反映出的正是中國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改變。
在北京這樣一座現代化城市中,從室內望向窗外,不時會有飛鳥留下自己的身影,人與自然在城市的空間中和諧共處。近年來,除了黑鸛、鴛鴦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種群數量穩步上升,震旦鴉雀、青頭潛鴨、白尾海雕等珍稀瀕危鳥類也在北京的溼地內相繼被發現。越來越多的飛鳥在北京安了家,歸根結底在於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
珍稀鳥類越來越多,離不開人們更加重視對鳥類的保護。
每年冬季,鄱陽湖都會變成飛鳥的天堂,成千上萬只候鳥都會從北方飛來這裡越冬。近年來,鄱陽湖邊的江西省都昌縣的溼地與候鳥保護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規範化和專業化管理的軌道,由於人為活動的減少和保護工作的加強,珍稀候鳥數量也隨之增加。到鄱陽湖觀鳥,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冬日勝景,第二屆鄱陽湖國際觀鳥周活動也將在近日舉行,這一場因鳥相聚的盛會,正在吸引越來越多人的目光。
隨著珍稀飛鳥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鳥類成為許多地方的亮眼名片。
自1981年在陝西省洋縣發現世界僅存的7只朱䴉以來,以秦嶺為中心的朱䴉保護序幕就此拉開,朱䴉作為和平的使者、友誼的象徵,成為陝西特有的文化符號和生態名片;河南省三門峽市原本只是少數天鵝遷徙的經過之地,後來隨著自然條件的改善,大批天鵝在此過冬,三門峽這座城市便有了一個新的稱呼——“天鵝之城”;扎龍自然保護區是丹頂鶴的故鄉,到這裡來觀賞丹頂鶴,已經成了黑龍江的一張閃亮的旅遊名片。
飛鳥身上展示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成為神州大地上越來越多的風景。四川南充嘉陵江邊的溼地公園,儘管周圍就是現代化的城市建築,但當人們走到江邊,就會發現這裡有各種各樣的水鳥或是在棲息,或是成群結隊地在水中覓食,岸上的人們正在休憩,廣場與飛鳥遙相呼應,生態之美盡顯無遺。
珍稀鳥類的身影,不僅關乎自然本身,更與當地的特有文化相融合。無論是長白山的中華秋沙鴨,還是祁連山的白鷺,還是北京溼地的黑鸛,飛鳥的每一次振翅,無不展現著中國生態文明進步的足跡,彈奏起中國良好環境的動人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