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克蘭西北部,有一個北接白俄羅斯、西鄰波蘭的州,名叫“沃倫”(Wolyn)。這是一片曾被鮮血侵染過的土地,它見證了人類的蠻荒殘虐,封存著一段慘絕人寰的屠戮黑暗史。
公元1943年至1945年期間,沃倫地區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UPA)發起暴動,對共同居住在這裡的波蘭人展開瘋狂屠殺。
不到兩年的時間,8萬波蘭人遇害,記錄在案的屠戮手段高達160多種,簡直細思極恐。這場慘絕人寰的種族屠殺事件,又被稱作“沃倫大屠殺”(Wolyn Massacre)。
2016年9月,波蘭導演沃伊切赫·斯瑪若夫斯基首次將這一歷史事件搬上銀幕,用影像重現了那段煉獄史。這部電影以事發地為名,開門見山,就叫《沃倫》(Wolyn)。
當前,該片保持著豆瓣8.3分的優秀成績。看過它的人,無不被這段殘酷史所震驚,堪稱“近5年最殘酷戰爭片之一”,甚至比恐怖片還要恐怖。
影片以波蘭女孩佐西亞的人物視角展開,透過她的所見所聞及悲慘遭遇,向我們重溯了那段瘋狂屠戮史。
這是一部場面極度血腥的電影,為避免引起大家生理及心理不適,原片中那些血肉橫飛的畫面在文章中就不呈現了,還望大家理解。
在二戰爆發以前,沃倫這片土地還屬於波蘭。因為三國接界,這裡曾共同居住著波蘭人、烏克蘭人,以及一些猶太人。
因為當時沃倫尚屬於波蘭,在自家地盤上,作為“主人”的波蘭人不免趾高氣揚,覺得自己處處高人一截,對烏克蘭鄰居十分排斥,言談舉止裡滿是揶揄。
一方土地,三個種族,也就意味著三種不同的文化、理念與信仰在此碰撞。長此以往,如此反覆,矛盾與仇視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產生,一觸即發。
一場波蘭姑娘與烏克蘭小夥的聯姻,讓兩方衝突初現端倪。本該喜慶的婚禮上,牧師卻以對新郎國籍的譏諷作為祝福語,讓兩個本就不和的陣營更加仇視彼此。
這個不畏流言與“敵國”男子結婚的女孩,正是佐西亞的姐姐。她的勇氣,也鼓動了佐西亞和同為烏克蘭籍戀人結合的決心。
然而,事與願違——父親為了金錢名利,將佐西亞嫁給了當地一位富農鰥夫。兩個相愛的年輕人只得暗自密會,直至有了愛情的結晶。
二戰爆發,蘇聯紅軍進駐沃倫。烏克蘭村民列隊歡迎蘇軍到來,瞅準機會順利站隊,藉著對方的力量,漲了自己的威風。
烏克蘭村民一夜翻身,掌握了絕對話語權。佐西亞的富農丈夫也被抄了家,兩者之間的矛盾進一步被激化。
丈夫遭到流放後,佐西亞被她的烏克蘭戀人救下。不幸的是,這個小夥很快就領了便當。
無依無靠的佐西亞只得帶著兩個孩子四處逃亡,烏克蘭UPA分子此時已展開清掃行動,開始對手無寸鐵的波蘭村民進行瘋狂屠戮。
蘇軍走後,沃倫又被德軍佔領,失去靠山的UPA分子再次迅速站隊,以供出猶太村民的方式,換來對方庇護。
曾經在一個村莊共同生活的鄰居,如今卻成了他們自保與上位的籌碼。和殘忍的納粹相比,這群泯滅良知的惡魔又與前者有何二致?
一群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人,在鼓動者的慫恿下,紛紛放下農具,拿起武器,朝向昔日鄰居歇斯底里地揮砍、捅刺、掄砸……此番場景,又與地獄何異?
作為這段歷史的見證者,佐西亞帶著熒幕前的我們,目睹了一幕幕慘無人道的殺戮。人性之極惡,在這部電影中展露無遺。
跟隨著佐西亞的所見與所聞,作為觀眾的我們也隨之看盡了村民的慘死,聽夠了婦孺的慘叫……那種巨大的不適感,相信看過此片的人一定會如芒在背,永生難忘。
影片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來呈現屠殺場景,其間的黑暗人性與殘暴行徑,可謂馨竹難書。
更讓人不寒而慄的是——和真實歷史事件相比,電影所呈現的僅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愛因斯坦曾說:“民族主義是一種幼稚病,是人類的麻風病。”在瞭解這段人類殘酷史以前,你或許很難想象——電影裡所呈現的暴虐情景,竟是發生在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段真實歷史!
沃伊切赫·斯瑪若夫斯基導演的這部《沃倫》,可以說是一部不亞於恐怖片的戰爭片,也是近幾年來我所看過最殘忍、最令人不適的影片之一。如此一部血肉橫飛、沉痛且沉重的電影,恕我難有勇氣再看第二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