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擦足底、按湧泉、揉痛點、擊足部能刺激經絡,調動全身氣機
足底是傳統醫學中的一片養生“聖地”,中醫臨床常將其稱為足底反應區,這塊位置對人體健康有重要作用。
《黃帝內經·靈樞》中記載,人體有12條經脈,其中6條循行於足部,分別是足太陰脾經、足闕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部為足三陰經之始,足三陽經之終,這6條經脈又與手之三陽經、三陰經相連,循行全身。所以,刺激足底反射區可調節臟腑組織功能。簡單來說,足底的神經分佈密集使其在受到刺激時會向神經、免疫等系統傳遞訊號,改善機體免疫力。從生物全息理論角度看,足部還是人體全身的縮影,人體臟腑在足底都可以找到與其生理學特點相似的反應區。其中,腦位於頭部,對應大腳趾;肺位於胸部,對應足底前部;腎、脾、胃、胰腺、十二指腸、小腸等位於腹部,對應足底中部;生殖器官、膀胱等與足跟對應。臟腑失調產生的病理變化可透過反應區表現為硬結、酸脹、疼痛等反應,而刺激反應區也能調節相應臟腑的功能。
目前市面上足療店林立,許多人喜歡去按摩推拿,其中誤區不少。首先,足底反射區可傳遞有關臟腑的生理病理資訊,但並不代表反射區內出現的疼痛等異常感覺一定與臟腑有關,對按摩的接受程度、肌肉的豐厚程度等因素都會影響疼痛的感受,若自覺出現相關臟腑疾病的症狀可到醫院檢查,否則不必過度緊張。其次,作為一種中醫傳統保健治療方法,足底反應區療法對於各系統疾病均可能產生一定效果,比如失眠、便秘、高血壓、糖尿病等部分慢性疾病或風溼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症等骨性關節疾病。但此療法並非適合任何人,比如存在出血傾向的患者,治療後易出現出血量加大的情況;妊娠期女性禁用此療法,以防止損傷胎兒健康甚至造成流產。此外,許多人認為刺激足底反射區可調節臟腑功能,就一味加大刺激力度、延長操作時間、增加按摩次數,而過大的刺激量不僅不會產生更好的效果,還會對足底甚至相應臟器造成損傷。因此,足部按揉時,要多以壓痛明顯的區域為重點進行溫和、可耐受的刺激,力量大小以區域性酸脹為宜,治療時間應控制在30分鐘內,每週不超過3次。
如何按摩足底進行自我保健?這裡給大家介紹五個方法。
1.輕揉足底。以拇指或手掌置於一側足底,輕揉緩和的環旋揉動2~3分鐘,充分放鬆足底筋膜。
2.按揉湧泉。找到湧泉穴(足掌的前1/3處,腳趾彎曲時的凹陷處便是),以拇指指端,或食指彎曲,以指間關節進行按壓點揉,力量以舒適為度,每側操作1分鐘左右,至有發熱感為止。
3.掌擦足底。以手掌置於足底,沿足方向做來回往返的快速擦動20~30遍,至足底熱感顯著。
4.點揉痛點。針對輕揉足底時發現的一些痛點,進行拇指點揉操作,以緩解疼痛,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
5.足底擊法。手呈握拳狀,以拳底稍用力擊打足底部1分鐘左右,覆蓋整個足底部,以結束本套手法。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