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飲食、工作壓力、生活環境等各方面的原因,人們容易上火,引發咽喉炎、咳嗽等。
在田邊,路旁,山谷或近水溼地隨處可見的植物中隱藏著數不盡的寶物--中藥,其中在嶺南有種很常見的中藥,叫“地膽草”,多分佈於我國的廣東、廣西和福建等地。
地膽草一名最早見於道家著作明皇儲朱權之《庚辛玉冊》中,其佚文被《本草綱目》轉載於蒲公英條下面。地膽草在我國至少有500餘年的藥用歷史。1852年英國植物學家Seemann在《巴拿馬運河植物誌》中記載了該藥物,由此可見國外使用該藥物至少也有150年的歷史。《廣東省中藥材標準》也收載了它。
《廣州植物誌》記載地膽草:“治溼熱”,《生性藥性備要》謂其:“散瘡,涼血,消毒;治腸風下血。”《本草求原》稱其能:“解暑熱,治牙痛”,《南寧市藥物志》也說它能:“治斑痧發熱、胃痛、咳、痢。”
地膽草的乾燥根部——地膽頭性寒,味苦,在清熱解毒及涼血利尿上很有效果。中醫認為,地膽頭是一種專治感冒的草藥,主要對人的流行性感冒、咽喉炎和咳嗽等症狀的恢復有幫助,用於治療感冒、扁桃體炎、眼結膜炎、黃疸等。作為藥食兩用的中草藥,地膽頭經常出現在兩廣地區的餐桌上。
根莖具環節,密被緊貼的灰白色茸毛,多數鬚根,葉多基生,展平呈匙形或倒披針形,黃綠色或暗綠色,多有腺點,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漸狹,邊緣稍具鈍齒,兩面均被緊貼的灰白色粗毛,幼葉尤甚,稍呈鞘狀,抱莖,莖圓柱形,常二歧分枝,密被緊貼的灰白色粗毛,氣微、味苦。
地膽頭功效作用
地膽頭味苦,藥性偏寒,有清熱涼血、利水解毒的作用;同時,還具有消炎止痛的效果,對慢性咽喉炎的恢復有幫助,可以抑制咽喉炎引發的一系列併發症,預防哮喘以及支氣管炎的發生,緩解咳嗽的症狀。
而且,地膽頭中含有活血化瘀以及消腫止痛的成分,能促進血液的流動,使患處更快消腫,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處的疼痛感。
地膽頭服用禁忌是體虛者忌之,寒症勿用,孕婦慎用。
地膽頭根系香味獨特,有預防感冒、增強免疫力的功效,亦作為煲湯食材廣泛使用。推薦三款食療方。
地膽頭茯苓煲豬骨湯(3~5人量)
做法:豬骨過水,地膽頭洗乾淨泥土用紗布袋另包,與茯苓、蜜棗一起放入煲中加水煲40分鐘,調味即可。
作用:清熱祛溼、除煩、增強抵抗力。
地膽三豆瓜鴨湯
食材:鮮地膽頭120克(若用幹品,則用50克),綠豆、白扁豆、赤小豆各30克,節瓜1條(約300克),廣陳皮10克,水鴨半隻(350克)。
做法:
1、先將水鴨宰殺,去除羽毛及內臟,洗淨,斬大塊,放進加有陳皮(或柑、橘、柚葉)的沸水中稍焯,撈出沖洗乾淨血沫;
2、節瓜颳去表皮,洗淨,滾刀切厚塊。
3、以上食材一齊置於砂鍋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白酒少許,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熬1.5小時,精鹽調味,即可。
功用:
地膽頭(地膽草根)性味苦甘寒,善於清熱、除溼、解毒;綠豆性味甘寒,長於清熱解毒、消暑、利水;
白扁豆性味甘微溫,功善健脾化溼、和中消暑;
赤小豆性味甘酸平,功能利水消腫、解毒;
節瓜性味甘平,善能健脾開胃、生津止渴、祛溼、通利二便;
搭配性味甘涼,功擅補中益氣、和胃消食、利水、解毒的水鴨,佐以性味苦辛溫的廣陳皮,既可健脾理氣、燥溼化痰,使湯補而不滯,又可去除水鴨的腥臊味。
此湯有良好的清熱解暑、除煩止渴、利溼解毒、健脾開胃等作用,適宜於一般人群服食。
地膽荷葉水鴨湯
食材:鮮地膽頭250克(若用幹品,則用100克),鮮荷葉1張(若用幹品,則用50克),廣陳皮15克,水鴨1只(約750克)。
做法
1、先將水鴨宰殺,去除羽毛及內臟,洗淨,斬大塊,放進加有陳皮(或柑、橘、柚葉)的沸水中稍焯,撈出沖洗乾淨血沫。
2、然後,連同洗淨的其他食材一齊置於砂鍋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白酒少許,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熬2小時,精鹽調味,即可。
功用:
地膽頭性味苦甘寒,善於清熱、除溼、解毒;
荷葉性味苦平,長於清熱解暑、升發清陽、涼血;
搭配性味甘涼,功擅補中益氣、和胃消食、利水、解毒的水鴨,佐以性味苦辛溫的廣陳皮,既可健脾理氣、燥溼化痰,使湯補而不滯,又可去除水鴨的腥臊味。
此湯既能清熱解暑、利溼解毒,又能健脾開胃、消食化痰,適宜於一般人群服食。(注:孕婦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