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誕辰130週年。在上海、在南京、在武漢、在重慶,有陶行知先生的地方,就有平民教育。請聽媒體人、上海史研究者於其多在TELL公眾演講會上講述陶行知先生的故事。
『“別人家的孩子”』
1891年10月18日,徽州萬安鎮上,醬鋪小業主陶先生的兒子降生了。為了讓這個孩子在亂世中能夠安全地存活,陶先生跑到廟裡去給孩子求了個名字——和尚。於是,孩子的小名就叫和尚。一直到讀書的時候,這個孩子才有了個學名,叫陶文浚。
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陶文浚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從蒙學起,他就因為聰明過人,免費讀完了中小學,一直讀到金陵大學。金陵大學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姊妹大學,當時被評價為“中國最好的教會大學”。
陶文浚考取金陵大學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了。他積極參加愛國活動,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在這期間,陶文浚開始篤信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他於是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陶知行。那一年,陶知行19歲。
1914年,陶知行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從金陵大學畢業。畢業後赴美國留學,獲得了政治學碩士學位,不久轉學到哥倫比亞大學,師從他仰慕已久的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攻讀教育學博士。杜威是現代教育學的創始人之一,也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教育改革者之一。
1917年11月,陶知行回到了祖國。事實上,他沒有取得博士學位。為什麼這麼聰明的人沒有拿到文憑呢?因為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中國教育現狀”,而在美國,他翻遍所有圖書館的資料,居然找不到關於中國教育現狀的內容。哥倫比亞大學規定,允許博士生回國進行調研,整理資料,再回來做論文答辯。但是,陶知行的家庭條件不允許他這樣做,於是他決定放棄文憑,啟程回國,投身祖國的教育事業。
當年與陶知行一起從美國回國的還有一位大人物,他就是胡適。胡適和陶知行同年,都師從杜威,又是安徽老鄉,但是他們後來的人生道路截然不同。作為留洋博士、大學教授、學界才子,胡適總是西裝革履,而陶知行整天穿著布衣和草鞋,基本上遠離上流社會。
從回國的那一天起,陶知行就抱著一個遠大的志向——要為中國的上億文盲掃盲。
『從知行到行知』
回國後,陶知行花了十餘年時間,進行了各種實驗性的教育探索和研究。
他首先辭去了大學教授職務,這意味著他失去了一大筆薪水。他參加和發起了一些社會普及性教育團體。最重要的是,他主持了中國第一次全國性的中小學教育調查。這份調查報告,是他用自己的錢、透過自己的人脈完成的,為國際教育研究提供了第一份來自中國的調查報告,也為中國教育史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檔案。
為了實現自己當初立下的要為中國百姓掃盲的志向,他積極投身鄉村教育,開辦了鄉村師範學校——曉莊學校。曉莊學校留存至今的照片只有一張,從照片上看,這所學校又破又舊。開辦曉莊學校的目的是什麼呢?陶知行想迅速培養一批有知識、懂科學、能普及平民教育的師範生,然後讓他們到更遠的鄉村去開辦學校。就像種子一樣,在春天播撒,在金秋收獲。
曉莊學校
就這樣,1927年3月,曉莊學校在一座破廟裡白手起家。天當屋頂地當鋪,他們自己動手修路,自己造房子,自己種田、紡織,自己做教具。曉莊學校的學生們都會一件事情——拉弓射箭,因為那時候當地還有土匪出沒,必須學會保護自己。曉莊這個名字是陶知行起的,最初這裡叫“小莊”,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村子。陶知行說:我們要把它變成一個旭日東昇的地方,因此改名為“曉莊”。
但是,曉莊學校只辦了3年,就被國民黨當局查封了。因為學生中有共產黨員,所以有些學生被捕,甚至被殺害,陶知行也被政府通緝。在這個過程中,陶知行得到了一些朋友的幫助,比如沈鈞儒和《申報》總經理史量才。他先是逃亡到日本,然後秘密回到上海,化名在《申報》擔任策劃和評論員,繼續宣傳他的鄉村教育思想。
然而,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先生突然遭到暗殺。這是陶知行在他創辦的曉莊學校被查封之後遭受的又一次重大打擊。他不得不開始想一個問題:在中國辦教育,今後的路該怎麼走?
就在那一刻,他又決定改名字了。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陶行知。從知行到行知,反映出他對陽明心學、對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他認為,“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他想:既然曉莊學校辦不了,不如在上海開始新的行動。他為自己立了一個座右銘——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報童們的“父親”』
在上海,陶行知又創造性地開闢出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叫作工學團。
有一天,他搭公共汽車去寶山。當時寶山不屬於上海市,而是偏遠的鄉下。當汽車在去大場的破路上顛簸時,他突然發現前面有一道破破爛爛的紅牆,那是一座廢棄的古廟。於是,就在這座破廟裡,他開辦了“山海工學團”,註冊時的名稱是“山海實驗鄉村學校”。這是一所集學校、工場、社會於一體的鄉村教育機構。之後的一段時間,在上海以及周邊地區,出現了很多各種名稱的工學團。
“山海工學團”首創了小先生制度。什麼是小先生制度?就是工學團裡的學生邊學邊教,“即知即傳”,從而解決了師資缺乏的難題。
此外,陶行知還創辦了“晨更工學團”“勞工幼兒團”等。有人曾這樣回憶:在靜安寺,如果你看到一幫穿著破爛衣服的報童圍著一個成年人在讀報紙,這個成年人一副笑嘻嘻的樣子,他一定就是陶行知。他是上海報童公認的“父親”。
他還為紡織女工們、農婦們開辦幼兒園。其實,陶行知是中國鄉村幼兒園的創始人。早在1927年,他就在南京城外開辦了燕子磯幼稚園。這是我國第一個為農民創辦的鄉村幼兒園。之後,這樣的幼兒園又陸續開了6個。當時陶行知開辦這些幼兒園的資金,是他母親六十大壽時朋友們送的禮金。1934年開辦的位於上海勞勃生路(今長壽路)鴻壽坊的勞工幼兒團,則是我國第一個專為工人開辦的幼兒園。這個幼兒園是“多功能”的,晚上為工人掃盲,白天是幼兒園和工學團的課堂。工學團的學生們既可以給幼兒園孩子當老師,又可以教工人識字。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的教育理論,從導師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這是對杜威教育理論的發展,也是立足於中國現狀、對中國教育問題開出的“藥方”。
陶行知的主要教育理論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他主張教育同實際生活相聯絡,反對死讀書,注重培養兒童的創造性和獨立工作能力。他的教育理論構建的是人與社會、學校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實實在在的關係,他關心的是孩子們的身心健全,是否能真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陶行知有個學生叫汪達之,是曉莊學校的第四期學生。1929年,陶行知在淮安河下古鎮蓮花街創辦了新安小學,汪達之是第二任校長。1935年10月,抗日救亡運動在全國興起,汪達之決定帶領孩子們組成“新安旅行團”,以長途修學旅行的方式,宣傳抗日,踐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教育思想。第一批團員14人,最大的19歲,最小的年僅12歲。他們每人身著白襯衫和藍色工裝褲,穿一雙草鞋,攜帶一把雨傘和一隻行李袋,就出發了。
汪達之還隨身帶了一份新安小學的六年教學大綱。大綱分為四個部分:經費、生活、環境、口號。其中,生活部分所需達成的目標是:一、健康的體魄;二、科學的頭腦;三、藝術的興趣;四、生產的技能;五、自由平等互助的精神。具體來說,個人生活包括29項內容,比如:每天要看本地和外地報紙各一份;每天清潔一次;每天寫日記一篇;每天喝開水5碗、豆漿1碗;每天大便一次,且有定時。
除了每天要做的事情外,還有每年要做的事情。比如:每年種牛痘一次;每年洗澡80—100次;每年和國內外小朋友通訊12封;認識環境中常見的動植物各10種以上;觀察各一種以上的動植物生長過程,及與人類的關係;認識容易看見的恆星和行星12顆以上。
還有一些實用的生活技能。比如:能欣賞民歌、民畫和自然風景;會唱12首新歌;會擺弄一種樂器;會製作科學玩具,及動植物、礦物標本10種以上;會開留聲機、電影機和無線電收音機;會攝影和沖洗曬印照片;會應用10種以上的普通藥物;能認識社會生活,並選擇一種構成社會生活之基礎的工人生活,比如種田者、瓦匠、木匠、漆匠等,詳細觀察,並加以記載,成為研究社會科學的基礎;要學會游泳和撐船。
此外,團隊生活還記載著這樣的內容:每日輪流當主席和記錄;每日輪流燒飯和抬水,養雞5對、狗兩隻;捕捉蚊蟲,並懂得蚊蟲為什麼成為人類的大敵;徵集社會問題的批判等等。
新安旅行團從成立到結束(1935年—1952年),歷時17年,行程5萬餘里,先後參加的團員達600多人,為國家培養了橫跨政治、軍事、科技、文化、藝術等多個領域的傑出人才200餘人。
『用一生完成博士論文』
1936年,陶行知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開始思考“國難教育運動”,成立國難教育社,被推為社長。
1939年,他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合川縣古聖寺創辦了主要招收難童入學的育才學校,為在戰爭中失學的窮人家的孩子建起了一個溫暖的家。但是,重慶物價飛漲,陶行知無法維繫育才學校的開支,他幾乎像乞丐一樣,每天到處去化緣、募資。
在這種殫精竭慮中,陶行知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支柱,那就是武訓。武訓是什麼人?他是一個乞丐,行乞38年,建起三處義學,讓窮孩子免費上學,是老百姓心目中的聖人。後來,陶行知在重慶遇到了電影導演孫瑜,就拜託孫瑜有機會一定要把武訓一生歷盡艱辛創辦義學的事蹟拍成電影。這就是電影《武訓傳》的由來。
1946年7月12日,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在雲南大學被暗殺。7月15日,聞一多主持李公樸的公祭大會,又被暗殺。10天后,因長期勞累過度,又受好友李公樸、聞一多事件刺激過深,陶行知突發腦溢血,在上海去世,終年55歲。
陶行知一輩子沒有房產,沒有留下故居。陶行知開辦的鄉村學校,不是破屋就是舊廟,沒有一個像樣的建築。但是,各地的行知學校作為陶行知的遺產留了下來。
陶行知不是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因為他相信有播種就有收穫,他相信人的力量。陶行知也不是武訓,武訓為窮孩子辦學是希望他們有朝一日出人頭地,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並不是讓受教育者成為“人上人”,而是成為“人中人”。
2015年,陶行知的銅像被豎立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東亞圖書館,這是美國常春藤名校裡的第一個中國人的銅像。在此之前,哥倫比亞大學出版了一本重要的關於教育歷史的著作,叫《實踐中的教育哲學》。書中列舉了人類近代史上10位最重要的教育家,陶行知和他的導師杜威一起名列其中,是唯一的中國人。
2016年8月,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改名為哥倫比亞大學陶行知中國教育中心。這是常春藤名校第一次用中國人的名字為一所教育中心命名。
因為,陶行知是哥倫比亞大學的驕傲,他用一生的時間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
於其多在演講中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徐蓓 題圖來源:新華社 資料圖 圖片編輯:項建英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來源:作者: 於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