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時間我對古代交通史感興趣,結果就被中國古代的交通體系重新整理了世界觀。
比如說咱們現在的高速公路服務站,在古時候就相當於驛站。
中國最早有可靠文獻可查的驛站在什麼時候呢?
在西周時期,也就是1046~公元前771年這一段時間。
這段時間,世界其他文明是什麼情況呢?
西方最早有可靠文獻的國家公路是波斯帝國的御道。可是波斯帝國是公元前550年才建立起來的。
即便如此,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仍舊對波斯御道讚揚不止。
以國家公路建設出名的古羅馬,尚要在西周成立幾百年後才逐漸萌芽,直到西周滅亡了,古羅馬才進入原始的王政時代。
有驛站必然有國家交通網。
西周時期,周王朝便有了考古和文獻雙重印證的國家道路網。
西周的道路規劃很完善,也很標準化。諸如城市道路、城際道路、農業道路,均從寬度、配套、管理、維護等方面有了標準化的規定。
西周道路的修築標準也很高,從寬度上來說,西周的道路大多在10~20米之間,比當時各文明的道路更寬。而且西周道路已經有了綠化和排水設施的理念,不僅在道路兩側均有綠植,同時道路遵循中高側低的標準進行排水設計,還會根據道路等級配套相應的排水溝渠。
西周道路的用途也很廣泛。農用道路配合給排水系統,兼具行車和農業灌溉用途。城際道路因為郵驛系統的發達,不僅可以服務於軍事政治,郵驛還向商旅開放併兼具郵件服務,造福於經濟和百姓。
等到羅馬進入王政時代後,中國也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
1957年,安徽壽縣出土了一件文物,即“鄂書君啟金節”。這是人類現存最早的水執行船牌照。這張牌照所有人為“啟”,他登記了150艘船隻,常年在長江、漢水、湘江等水域行船,牌照上詳細規定了其所屬船隻的限載數量和管理辦法,行船區域等資訊。所以這文物也是我國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船舶管理條例的憑證。
這件文物所處的時間是楚懷王時期,即公元前300年左右。而這時候,古羅馬共和國才剛開始修築後世所認知的羅馬大道(古羅馬共和國時期很早便開始修築道路了,但早期尚未體系化)。
水運牌照只是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交通業發達的一個縮影。
1975年,湖北省雲夢縣發現了大量的秦簡,這便是聞名於世的睡虎地秦簡。
這些秦簡的內容包羅永珍,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法律。
在這些法律中,可以管窺到秦代發達的交通法規。如駕照考核,行車規範,路面通行和報關制度。
比如,秦代有發達的官營運輸業,政府對於車輛牲畜的用料,有詳細的規定,何時領取,取用標準,如何登記入賬,如何銷賬,均有詳細規定。
再比如,對於車輛維修,維修標準,報損流程,報銷流程和報銷標準,亦有詳細規定。而且更神奇的是,秦漢時期的車輛,重要零件已經開始標準化,如車輪,車軸等都可以做到通用。
此外,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為了防止疫病傳播,紛紛出臺了完善的“海關”檢疫制度。如車輛跨國、跨區過關,關卡除了收取稅費外,還需負責檢疫防疫工作。比如馬車,就需要對車輛進行煙燻,以驅除馬匹身上帶來的蟲害。
1983年,在湖北,我們的考古學家又發現了很多一些漢簡,被稱之為張家山漢簡。
這些漢簡也包含了大量的漢代律法,於是我們發現漢代,我國已有了車輛限速的規定。比如當時也抓車輛超載,尤其是運輸車輛。所以在法律上,對於運輸車輛的空載和過載的車速,以及車輛的報備均有了規定。
漢代的關卡,已經很類似於現代。人員、車輛、物品出入,均需在關卡報備。現代人入關,所攜帶的物品不報關要被查,漢代也是一樣。
按照居延漢簡的記載,當時的人出境,也需要辦理類似於今日護照的憑證。憑證上詳細記載本人身份,年齡,住址和體貌特徵,以及車輛資訊。
漢代的郵政系統也很發達。漢朝的郵政,主要是國營。為了保障民間通訊的需要,漢朝建設了龐大的郵政體系,基本按照5裡一郵的標準設定郵站,且郵人納入地方財政,由國家解決衣食並分配住宅。
同時,漢朝還設立了詳細的法規,保障郵政系統的效率。比如要求郵件應及時傳遞,並規定了傳遞速度,確保社會資訊的通暢。
此外,漢朝的郵站還是驛站的補充,雖不提供住宿和餐飲服務,但能夠提供一些臨時休息和飲食的日常生活設施。
秦漢的郵政系統普及到什麼程度呢?
漢朝就有一個叫“宣”的人,他有兩封私信被後人看到,一個是著名的“致少婦”信,一個是寫給40裡外的信。這兩封信都因為居延漢簡的發現,最後被後人看到。
交通的發達,還體現於社會車輛保有量的巨大。
比如《史記》和《漢書》均有記載,當時的大戶人家辦喪事送個葬,送葬車輛都多達“千餘輛”“二三千輛”。至於達官貴人搞聚會,豪車千輛更是常見。漢武帝作為裝逼王者,就更誇張了。當時匈奴渾邪王就帶了四萬人來投降,漢武帝直接拉了一支三萬輛(亦有記載為兩萬輛)的車隊去迎接,陣勢浩大,搞得司馬遷在《史記》中暗戳戳黑了這事一把。
後來的漢宣帝時期,還出過一場政府工程貪汙案。當時的大司農田延年在負責修築昭陵的時候,從民間租用了三萬輛牛車運輸建材(亦有說是租用了三萬車次)。這傢伙拿了六千萬預算,卻只花了三千萬,最後被幾個承包商給告了。
雖然這個貪汙案也挺超前的,但這個案子也說明了漢朝民間車輛的龐大數量。
除了達官貴人以外,漢朝的普通人也大量擁有車輛。
比如現在考古的漢代畫像磚顯示,基本上連農戶都有車輛,甚至是農戶去交租納稅的時候都有車輛運輸穀物。
當然,光靠畫像磚還不能實錘漢朝民間車輛的普及程度。
1957年,在遼陽挖掘出了一個漢代村落遺址。遼陽所在東北地區,在漢代算是比較偏遠的地方了,但挖出的6個農宅,有5個都挖出了車輛,可見漢代車輛的普及度。
以上法律和故事都發生於西漢時期,也就是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而那個時候,羅馬帝國還未誕生。
當然,以上內容只是從交通上講述一下我國曆史的發展成就,只是管中窺豹而已,並不全面,但我想足以回答題主的問題了。
另外,我想就文章說明一點:
本文提到羅馬,只是做一個時間參照物,並不是在拿羅馬來做比較,更不是在說羅馬不行。請古希臘羅馬愛好者冷靜看待。
評論區有網友說,我此文是穿鑿附會,因為古中國沒有像古羅馬那樣大範圍的持續爆發瘟疫,所以說古中國的交通不發達。
且不說這位網友的論點論據之間是否有足夠的邏輯關係,但如果我列舉文獻和考古發現都算是穿鑿附會,那僅憑個人想象就說古中國因為沒有大規模的瘟疫,所以不可能存在發達的交通,豈不更是穿鑿附會嗎?
凡縣、道、國、邑千五百八十七(8),鄉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漢書·百官公卿表》
漢朝穩定版圖超過500萬平方公里,巔峰時期版圖超過600萬平方公里,版圖遠大於羅馬。
大家想一想,1587座城市,沒有發達的道路網,能行嗎?
而漢代29635個亭,即便按照十里一亭的最低標準,設有亭的道路都達到了近30萬里的規模——僅是這個數字,就已經超過了現代人估算的羅馬大道總長度。
秦漢時期,在北邊,東起遼東,西至西域,沿長城修築了北邊道。在東邊,北起遼東,南至吳越,沿海岸線修築了並海道。光這兩條道路的長度就不得了。
更別說聞名遐邇的馳道、直道了。
還有網友對古中國的行政能力能否維持如此龐大的交通網路存有疑問。
事實證明,古中國有世界最完善的官僚體系。
比如漢朝,僅佐史自丞相的行政官吏人數就超過120285人。
吏員自佐史至丞相,十二萬二百八十五人。
而在基層,比如鄉一級,秦漢也有下沉的行政體系。
鄉有三老、有秩、嗇夫、遊徼(6)。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論,收賦稅。遊徼徼循禁賊盜。
以上,秦漢時期有足夠清晰完善的行政管理體系,並下沉到了鄉、裡一級,有足夠能力保障發達的交通系統——如果秦漢這樣的行政體系都不能保障完善的交通體系,那當時別的國家就更做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