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主流觀點,人類歷史是先進的制度取代落後的制度,奴隸制——封建制就是一個落後於先進的關係,按理說,封建制必然可以戰勝奴隸制。
但是,明亡清興之際這種正常邏輯卻完全顛倒了,奴隸制的滿清勝利了,而封建制的明朝卻失敗了,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原本應該落後的制度戰勝了先進的制服呢?
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話題。
首先我們要清楚,雖然不是滿清親自將明帝國末代皇帝崇禎送上斷頭臺,但明朝末年的主力部隊幾乎全都是被清軍殲滅的,從薩爾滸之戰到松錦大戰,明朝在東北投入了數以億計的白銀,損失了幾十萬精銳邊軍,可以說明朝就是東北這個破裂的大動脈給活活耗死的,農民起義軍之所以能在內地發展並屢次起死回生,滿清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所以說是滿清擊敗了明朝也完全沒有問題。
那麼,滿清這個以奴隸制為主的王朝,為什麼能擊敗“先進”的明帝國呢?
清朝早期實行奴隸制,成年壯丁既是百姓也是戰士,他們平時狩獵採摘,作戰時自備戰馬鎧甲兵器,跟隨“旗主”們出征,獲得的戰利品和俘虜收入自己的囊中,一個驍勇的八旗兵可以依靠作戰實現致富。
所以,八旗兵每次作戰都歡欣鼓舞,這對他們來說是一次升官發財的大好機會,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他們可能一輩子都只能困守深山老林子,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皇太極將這種制度的優勢發揮到了頂峰,他在位期間數次親率八旗兵入關劫掠,每次都能滿載而歸,無數的金銀珠寶牛馬騾子,以及女人和戰俘,成為八旗軍作戰的最強動力。
而明朝呢?雖然明朝實行的是“先進”的內閣制度,文明程度看似遠比清朝“原始部落的軍事民主制”要優越得多,但實際上,明朝末年內閣拉幫結派,相互掣肘。崇禎在位期間又不信任朝臣,屢次更換內閣首輔和內閣成員,導致政令不暢,政策前後不一。
明朝“先進”的衛所制度崩潰,廣大衛所兵成為將領盤剝的奴隸,一個萬人軍餉的邊軍部隊,真正能打仗的可能只有幾百家丁,其餘的都被將領吃空餉落入自己腰包。
明朝坐擁兩京十三省,有無數良田和山林湖泊,這些資源足以碾壓滿清。但是明朝末年土地兼併觸目驚心,封建制度下王朝的官僚地主和貴族們佔據大量土地卻不承擔徭役賦稅,普通百姓流離失所,成為流民,被迫起義。
兩相比較我們會發現,清朝的奴隸制度雖然對奴隸比較殘酷,但他確實極大的的調動八旗軍的戰鬥慾望。
而明朝看似先進的制度,其實充斥著繁文冗節和腐朽墮落,很多制度空有其表,內裡早已徹底壞掉了,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
所以,明亡清興之際,看似落後的奴隸制反而爆發出更強的戰鬥力,而腐朽墮落的封建帝國,早已失去了組織動員能力,失敗也就成為必然的。
透過明清交替之事,我們也可以看到,不管什麼制度,首先要實事求是,只要有效就是好制度,其次要保證制度的貫徹落實,就要不斷對自身進行反思和改革,不然的話再好的制度時間久了也會腐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