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在隆中過著半耕半讀的隱居生活,與荊州之地的朋友暢敘幽情,常常把自己與春秋時期的管仲和戰國時期的樂毅相提並論,並認為能力不但不比管仲樂毅差,甚至比管仲樂毅的能力高,將來建立的功勞也會遠超管仲樂毅。
那麼諸葛亮言過其實嗎?究竟這三人的功勞誰高誰低?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沒有鑑別就沒有結論,要想得到準確的結論,就必須獲取這三個歷史名人的大資料。
根據時間順序,首先採集的是管仲的大資料,歷史進入春秋時期,經鮑叔牙推薦,管仲被齊桓公任命為相國,上任之初,管仲就展示出卓越的理政能力。他充分利用齊國的地利優勢,搞活經濟建設,重視民生問題,提高百姓生活水平。他認為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百姓就會自覺地講文明講禮貌,遵紀守法。
管仲的執政方式靈活機動,能夠將壞事變好事,敗中求勝,轉危為安,因禍得福,因此齊國對外戰爭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結果。攻打蔡國,卻使楚國得到懲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北伐山戎,卻使燕國接受了一次高大上的思想文化教育;會盟諸侯,更加提高了齊國的信譽。諸如此類的有效措施,為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打下堅實基礎。沒有管仲就沒有齊國的強大,更沒有齊桓公的稱霸諸侯。
如果說管仲的功勞主要在政治經濟方面,那麼樂毅的功勞則主要在外交軍事方面,歷史進入戰國時期,燕昭王打算任命樂毅為將攻打齊國,而樂毅認為,要想打敗強大的齊國,單幹是難以以弱勝強的,必須採取縱橫之術,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建立統一戰線,燕國才能有所作為。
於是,樂毅親自出使趙國,又派人到楚國、魏國遊說,而趙國又誘使秦國也參與其中。這幾個國家都對齊閔王羨慕嫉妒恨,都爭先恐後地與燕國建立軍事盟約,共同討伐齊國。
公元前284年,樂毅拜上將軍,統帥燕趙魏楚秦五國的軍隊,發動突然襲擊,一戰打敗了駐紮在濟水之西的齊國主力。燕軍長驅直入,攻佔齊國都城臨淄。然後追亡逐北,歷時5年,把佔領的齊國70多座城市都納入燕國的版圖,齊國只剩下了即墨和莒縣兩個城,幾乎滅國了。
但天有不測風雲,燕國政局有變,政權更迭,燕昭王死,燕惠王立。燕惠王不信任樂毅,讓騎劫取而代之,樂毅就跑路到趙國避禍。此後不久,燕惠王由於燕軍遭到齊國的反敗為勝,而使新佔領的土地得而復失,幡然醒悟,於是寫信給樂毅,樂毅回覆了一封流傳千古的信,明確指出了燕惠王的錯誤,並委婉拒絕了燕惠王的要求,這就是著名的《報燕王書》。
由此可見,管仲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方面都有所建樹,而政治經濟是主要的,樂毅在軍事外交方面卓有成效,二人都有著作流傳後世,分別是《管子》和《樂毅兵法》。
再看一看諸葛亮的能力和功勞吧,諸葛亮未出茅廬,便制定了《隆中對》可行性報告,並由陳壽整理成文,成為蜀漢政權的創業任務書和計劃書,文中指出,先取荊州,再取西川,同時與東吳建立戰略合作關係,然後兵分兩路,出師北伐,最終完成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統一大業。
在赤壁之戰期間,諸葛亮出使東吳,建立盟約,共同連吳抗曹。在取西川定漢中期間,充分發揮了政治經濟能力,制定有效合理政策,全面完成了佔領區的維穩工作,解決了前線戰場的徵兵徵糧工作及後勤保障問題,為漢中之戰的勝利打下堅實基礎。
在七擒孟獲的平南戰爭中,蜀漢軍隊克服了山地、叢林、瘴氣、蚊蟲等不利因素,深入不毛之地,諸葛亮兼聽則明,採取馬謖的攻心之策,七擒孟獲,穩定了蜀漢的南部地區,蜀漢軍隊凱旋而歸。
在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過程中,諸葛亮官拜蜀漢丞相,領益州牧,北伐軍總司令,爵位是武鄉侯,成為蜀漢政權的軍政大權於一身的重要人物。
綜上所述,管仲樂毅就職於老牌的諸侯國,齊國燕國都是武王伐紂之後分封的老牌諸侯國,政治、軍事、經濟基礎都很雄厚,因此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霸主,樂毅聯合並指揮五國大軍攻擊齊國,並連下七十餘城,齊國幾乎國滅。
而諸葛亮初出茅廬,面對的是天下大亂,軍閥割據,曹操滅袁術,擒呂布,敗袁紹,一統北方,孫權仰仗父兄之業,割據江東,而劉備兵微將寡,勢單力薄,無尺寸之地的不利局面。但是劉備根據《隆中對》制定有效的戰略,佔荊州,取西川,定漢中,使蜀漢政權從失敗走向勝利,走向輝煌,達到鼎盛。
而荊州失陷,東征大敗,兩次重大的軍事上的失敗,不是諸葛亮所能控制的,故而責任不在諸葛亮。
至於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原因是多方面的。蜀漢人口稀少,人才匱乏,地域狹小,物產不足以維持戰爭的需要,而且北伐山高路遠,更有秦嶺橫亙在前,與魏國形成鮮明對比,魏國地域廣闊,生產力發達,人口眾多,謀臣如雨,猛將如雲,在政治上沒有大的危機,天下有變的情況並沒有出現。
但是,諸葛亮表現出的鍥而不捨的北伐精神,足以令世人為之讚歎,有詩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千百年來,《出師表》所表現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思想和行為,誰能與之相提並論呢?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精神一直為後世頌揚,一直為後人肯定,只是現在別有用心的人抹黑歷史英雄,大肆擴大諸葛亮的不足,貶低諸葛亮的成就,是不能客觀的正視歷史的主觀臆斷的歷史虛無主義。
劉邦成為漢高祖後,曾經對漢三傑進行了高度評價: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但是,劉邦說得並不全面,劉邦有意無意地忽略了自我和核心團隊。瞭解楚漢紛爭歷史的人就都知道,劉邦是一個很厲害的人,諸葛亮給予高度評價:明並日月,而且劉邦有一個緊密團結在他周圍的核心團隊,這就是來自於沛縣及其周邊地區的劉邦的小夥伴們,這是劉邦的中堅力量,這股力量具有很大的凝聚力,幾乎堅不可摧。而劉備的核心團隊,武不過關張趙雲,文不過糜竺簡雍,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難以與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劉邦的核心團隊相提並論。
水鏡先生司馬徽認為,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其實是謙虛謹慎了,恰如其分地說,即使興周800多年的姜尚和興漢400多年的張良,也不過是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我透過定性定量地分析,得出客觀結論,諸葛亮在政治上的能力可以同蕭何相提並論,在謀略上的能力可以與張良相提並論,在軍事上的能力可與韓信伯仲之間,諸葛亮官拜漢丞相、武鄉侯、領益州牧,在北伐期間,身兼數職,既是北伐戰略的制定者,同時又親自指揮蜀漢北伐軍,其管轄範圍囊括了漢三傑的所有職能。
終其一生,諸葛亮之所以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階段性目標,而沒有實現《隆中對》所制定的最高目標,沒有實現《臥龍吟》所表達的人生抱負和理想,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劉備創業未半,中道而亡,這是重中之重,二是蜀漢政權人才匱乏凋敝,原班人馬本就薄弱,而失荊州、敗夷陵更使有生力量損失殆盡,北定中原,一統天下的願望化為泡影。
綜上所述,諸葛亮的功勞遠超管仲樂毅,名垂宇宙,而管仲樂毅在不同領域創造了各自的輝煌,名垂青史,管仲略輸文采,樂毅稍遜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