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黨史
“三線建設”中熠熠生輝的“成昆精神”
左 瑋
“三線建設”源自毛澤東主席戰略構想,他將全國劃分為前線、中間地帶和後方三類地區,分別稱之為一線、二線和三線。建設三線,簡單來說, 是在川、貴、滇、陝、甘、寧、青7個省區建立相對於全國獨立的、小而全的工業戰略體系。
成昆鐵路,是“三線建設”中最偉大悲壯的英雄史詩。這條鋼鐵大動脈,不管是在從前,還是在50多年後的現在,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彰顯著自強不息的“成昆精神”。
在原鐵道兵第六師、鐵道部第二工程局機築處的李華光老人家中,老人翻閱著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版的《成昆鐵路畫冊》與《機築處志》。李爺爺端詳著一張張老照片,訴說著照片背後的故事。老人的回憶,彷彿將成昆鐵路的歷史與現在串聯,伴著汽笛的轟鳴、沿著長長的軌道穿梭而來。
李華光老人回憶鐵道生涯
1958—1959:開路先鋒“遇山開道、遇水架橋”
1958年,當國際社會聽說我國將在高原、山脈等破碎板塊地帶修建鐵路時,毫不掩飾地嘲笑“中國人瘋了”。國外專家、權威學者們甚至斷言,即便修好鐵路,“狂暴的大自然也很快會把鐵路變成一堆廢鐵”。
成昆鐵路經過的川滇交界地區,地質結構極為複雜,在全球有“地質博物館”之稱。線路途經四川盆地、橫斷山脈和雲貴高原等地,山高谷深,全程幾乎沒有平地,還有多處暗河、泥石流、斷層溶洞甚至硫酸地等地質災害地段。鐵路總長1083公里,地震烈度在7度以上路段近500公里,要在這裡修築鐵路,必須高頻次使用橋(梁)隧(道)相連工程,即便使用現在最先進的鐵路技術,築路工程也極其艱難。
黨中央一聲令下,全國立即掀起了建設熱潮。面對極限挑戰,鐵道兵們開啟了氣壯山河的成昆鐵路建設征程。
“修成昆前,我已經修過成渝、康藏、貴昆等鐵路了,也算是經歷過艱苦環境的考驗。奔赴一線時,我們也知道那裡是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儘管如此,當鐵道兵和勘測隊抵達築路一線後還是傻眼了,這裡的環境遠比設想中的還要艱苦百倍。
這是鐵道兵及勘測隊緊急開赴各個工地時拍攝的照片。無需贅述,已足夠驚心動魄、震撼人心。
“剛到一線時,連施工便道都沒有,運輸裝置根本進不去,所有稍大一點的鐵路物料都沒法進場。但路必須要修啊!我們就用土辦法,像成渝時那樣用‘鐵肩膀’——扛著物料上山。”看著這張老照片,豁達爽朗的李爺爺也不禁皺了眉頭:“這張照片都還好!最可怕的是道林子(音)那幾個地方,完全就是絕壁。山上還有猴群丟石頭,被砸到人就沒了。勘測設計院的同志們上山,每人頭上綁著塊紅布,用來恐嚇猴子……麻煩的還有扛鋼纜,鋼纜輕的一米38公斤,重的42公斤。因為鋼纜不能彎曲摺疊,我們得很多人通力協作、每個人扛一部分,在掛壁山路上小心翼翼的搬運。”
除了鋼纜外,大型機械裝置也只能在拆分後,由戰士們分批扛上山再進行組裝。李爺爺回憶,戰士們為了給自己打氣,也為了協作時步調一致,常常一邊作業一邊唱出鐵道號子:“同志們咯,嘿咻嘿咻。加油幹咯,嘿咻嘿咻。胸懷全球挑重擔咯,敢叫機器背過山咯。衣肩風,英雄膽,打不垮來炸不爛!”爺爺笑著說:“這一吼啊,我就感覺渾身有勁!”
運送成昆鐵路建設施工物料
當年的困難還有很多很多,沒有平地就從山頂將人吊下來,在絕壁危崖上鑿出平地;沒有橋樑,戰士們便扛著木頭跳進江湖、架設浮橋,為後續部隊開闢通道。在那個完全沒有安全保障的年代,這些無畏的建設者們遇山開道、遇水架橋,憑著一腔熱血,以凡人之軀向“狂暴的大自然”發起挑戰,活生生造出一條條可以通行卡車的施工便道。
成昆鐵路建設場景——在懸崖上鑿出通道
成昆鐵路建設場景——急流放排
施工便道修好以後,全國各地的汽車隊將物資源源不斷送到成昆築路工地。可就在大家熱情高漲,鐵路建設如火如荼之時,持續三年的自然災害開始了。李爺爺回憶,隨著自然災害的加劇,經濟形勢更加惡化。1959年4月,成昆鐵路不得不下馬收縮。
1964—1970:30萬築路大軍,熱血鑄豐碑
1964年到1980年,在長達16年的時間裡,“三線建設”是全中國的“天字第一號”工程,是壓倒一切的重中之重。而“三線建設”的要點是“兩基一線”,“一線”就是成昆鐵路。
“成昆鐵路前後總共匯聚了30萬築路大軍,只說我們鐵二局,就來了16萬人!黨中央發出指示,我們西南鐵路建設立即掀起了大會戰熱潮。在短短的兩個月中,千軍萬馬齊聚貴州。我當時是鐵道部第二工程局第一工程處的主任幹事。”
李爺爺回憶,當年不僅築路條件艱苦,科學文化水平也不高。“那時候不知道沙塵對肺部的影響,很多隧道工人自己得了矽肺病都不知道。當年這病是治不好的,有次我到青台山職工醫院……”李爺爺肺部也有舊疾,一激動便劇烈的咳嗽起來,他休息片刻後說,“青台山職工醫院有四個病區,一病區就是矽肺病,大概有四五十個人。在我離開職工醫院時,一病區無一人痊癒……當年生產水平、施工方法和現在沒法比,工程哪怕推進1米都無比艱難。”
成昆鐵路建設場景——老昌溝隧道開挖
12年,全長1083km的成昆鐵路建成了,沿途991座橋樑,穿過427條隧道,是30多萬築路大軍飽含鮮血和汗水的結晶。鐵路沿線,有30餘座烈士陵園,近2000名英雄埋骨其中。這意味著,成昆鐵路平均每500米就有一位烈士忠魂在永遠守護著。鐵道兵們用巨大的犧牲,換來了一條當年共和國最需要,大西南最渴望的鋼鐵巨龍。
成昆鐵路法拉展線一角
李爺爺說:“早在修貴昆‘巖腳寨隧道’時,就犧牲了很多鐵道兵。塌方泥石流也多得不行,108施工隊的8名同志,在我眼前一瞬間就被‘鋪蓋石’全部掩埋!前一分鐘還好好的,一個塌方人都沒了……我自己也好幾次差點‘報銷’,有次塌方沙石譁一下蓋下來,距我站的地方只隔了幾米。成昆鐵路犧牲的同志更多,你如果坐過成昆線,就會發現沿途有很多烈士墓地……”
成昆鐵路九道拐犧牲的孫劍明烈士,是長眠在沿線墓地中的一位。1970年4月,孫劍明小隊進隧道搶修,剛進去沒多久,幾千斤的石方滾下來,猛地將3人掩埋。大家想從亂石堆中挖出戰友的遺體,可孫劍明的血肉早已融入了土地,在場的人都哭得不能自已。那時,距成昆鐵路全面勝利不到3個月,全國人民都在盼望著7月1日盛大的通車典禮。犧牲不久前,孫劍明還給家中寫了信。他說成昆鐵路馬上就修好了,他還想留在渡口把成昆支線修完,他還想去北京,他還想去坦尚尼亞修鐵路……他的犧牲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因為一同修路的很多同志,直到處理孫劍明後事時才知道,那個憨厚朴實的21歲青年,原來是四川省民政廳廳長的孩子。
“太多了!這樣的同志太多了!所以我最開始為什麼不願意接受採訪,我開不了口啊。和這些犧牲的同志比,我的貢獻太渺小了!”看著情緒激動的老人,我忽然理解了老人多年前的一個“古怪”舉動。他在退休之時,將自己在鐵道部幾十年的獎狀及立功證書通通撕掉,並告誡當時還是學生的孫子——爺爺的鐵道生涯結束了,過去的成績不過是過往煙雲、不值一提,只願子孫多多努力。
李華光老人認為自己的貢獻“過於渺小”,在交談過程中,多次叮囑我少寫他的故事,多寫成昆奇蹟。我雖已獲悉老人在建設成昆中有立功事蹟,但因他的堅持,故按下不表。但從他的一枚枚獎章,以及鐵二局《機築處志》前幾頁便印有老人姓名及照片來看,他身上還隱藏著諸多不願提及的功績。
李華光老人的部分獎章
拜訪這位可敬可親的老人,瞭解成昆路上的英雄史詩,最讓人難忘的是一個叫浮漂的隧道。它坐落在成昆鐵路金沙江段,渺無人煙的荒寂山林之間。在成昆鐵路的427條隧道之中,它只是一條眨眼即過的短隧道。但在距浮漂隧道100米的地方,有一座孤零零的房子,曾住著一位名叫孟興石的老兵。
1970年修建浮漂隧道時,部隊忽遇塌方,一個排36人,他是唯一的倖存者。退伍後,他主動要求成為此路段的養路工。多年以來,他不顧大家的勸阻執意住在隧道旁,每天聽著火車穿透山林的呼嘯,陪伴守護著戰友們的墓碑。這一守,便是47年,直到2013年3月,85歲的孟興石“歸隊”與戰友們團聚。半個世紀過去了,每一列火車經過成昆線跨度最大的龍骨甸大橋時,都會鳴笛30秒,向當年犧牲的烈士們致敬。
1970年7月1日,兩列火車分別從昆明和成都開出,在西昌“會師”。這標誌著成昆鐵路全線通車,川滇鋼鐵大動脈取得輝煌勝利!30多萬築路者用血肉和理想,在橫絕之地修築成昆鐵路,開創了18項中國鐵路之最,13項世界鐵路之最。
1974年,中國將大型雕刻作品“成昆鐵路”贈與聯合國,是新中國建國後給聯合國送上的第一份禮物。1984年12月,中國成昆鐵路、美國阿波羅宇宙飛船登月、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被聯合國並稱為“象徵20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蹟”。
成昆鐵路西昌站通車典禮
1970—2020:陡然進步半世紀、暢通無阻50年
成昆鐵路投入使用,立即開闢出一片新天地,瞬間改變了西南地區2000多萬人的命運,使西南曾經“與世隔絕”的“不毛之地”陡然進步了50年。
“猛的跨越半世紀,絕對不是誇張的修辭手法。有些地區,何止跨越50年哦!”李爺爺篤定地說。接著,他為我細數起建設初期,鐵路沿線群眾們的生活:“早在我修築寶成線時,就見識到了大山裡的人究竟過著怎樣的日子。你們年輕人可能很難相信:趕著騾子幫我們做工的鄉親,看著鐵道兵的卡車問我‘這個傢伙每天拉那麼多趟,到底要吃好多飼料哦?’;你也可能無法想象,村民不知道什麼是電,看到我們營地燈泡晚上會發光,便悄悄偷了好幾個電燈泡回家,有樣學樣的用紅薯藤將燈泡綁起來吊著,發現不亮後還來問我這是為什麼……”
成昆鐵路沿線群眾的生活則更為誇張。李爺爺回憶,大山裡的少數民族同胞,在全國解放及成昆鐵路建設之前,甚至處於奴隸社會的狀況。“不是清朝那種封建社會哦,還是奴隸社會啊!解放後奴隸主被打倒、鄉民獲得解放,但是鄉民多年行為習慣一時半會是改變不了的。我們修築成昆時,很多彝族同胞甚至不知道房子是什麼,也沒有躺著睡覺的概念。他們之前啊,不咋穿衣服,身上就披著一塊髒兮兮的‘查爾瓦’(彝族語,類似羊毛披肩),累了困了就坐在地上抱住膝蓋睡覺,把‘查爾瓦’一蓋像個粽子一樣。”李爺爺比劃著,向我演示“條件好些”的鄉民的生活:“學著漢人在路邊修了房子的,家裡也只有3塊石頭,上面架個鍋就是全部家當了。吃的東西,也以土豆為主、極其單一。有一次我們營地醫生去沙木拉打幫村民接生,母子平安後,主人拿出珍貴的雞肉盛情款待他,那個雞肉半生不熟的、毛也不咋拔,不吃完不得行啊,那是沒有禮貌。他吃了後回來給我說,太腥臭了,一直犯惡心……這些還是條件好的,更深處很多地方甚至和原始社會一樣,當年我們和鄉民交往是有點畏懼的,生怕犯了忌諱‘半夜把你背到山上去了’。這種野人一樣的生活,更別說什麼學文化受教育了。”
改變山裡群眾“茹毛飲血”的生活狀態,“三線建設”功不可沒。成昆鐵路,不僅使曾經的“不毛之地”西南大山陡然進步50年,在之後運營的50年裡,它日夜賓士、暢通無阻,不僅是西南地區工業化的引擎,是連線東西部的造血大動脈,也是沿線各民族同胞脫貧致富的發動機。
說到成昆鐵路的脫貧致富,那就不能不提“扶貧小慢車”。這輛“小慢車”從越西縣到攀枝花,穿越大涼山等特困地區。“小慢車”長期為鄉民服務,票價幾十年都沒漲過,現在最便宜的票也才2元。鐵路局為了方便鄉民們做貿易,還特意拆除了其中2節車廂的所有座椅,用來給鄉親們堆山貨。這麼多年,“小慢車”每一個小站都要經停,到點即發、風雨無阻,很多當地人都叫它‘便民車’‘幸福車’。
涼山州的彝族同胞大力發展種植業,優質的洋蔥、馬鈴薯、捲心菜、菸葉透過成昆線走出深山,銷往全國及俄羅斯、印度等國。2000年成昆鐵路電氣化開通後,運輸能力翻倍,涼山州彝族同胞開始大規模外出務工,2018年達到129.56萬人,勞務收入218.27億元,19.94萬貧困人口脫貧。
成昆線上等待火車的鄉親
這便是成昆“小慢車”,直到2020年4月全國鐵路調圖,這趟公益性慢車仍保留了下來。當你坐在“小慢車”上,時間便瞬間穿越回20世紀七八十年代。揹簍裡山貨滿滿的彝族同胞步履匆匆,大包小裹的學生們擠上擠下;車窗敞開著,旅客和小販隔著窗戶購物、討價還價;堆滿山貨的車廂裡,甚至有人當場做起了生意。
鐵路沿線的站長曾說過小慢車也是“校車”,平時坐車最多的就是學生。成昆鐵路這麼多年,將大山和外界聯絡了起來,彝漢親如一家,很多彝族同胞改變了以前的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現在也非常重視自身發展和子女教育,努力建設著家鄉和祖國。
成昆“小慢車”,多年不計盈虧,只問民生,是鐵路史上一道靚麗的扶貧攻堅風景線,也是中國大地上無數公路、高鐵、動車的前輩。在近半個世紀的運營中,成昆鐵路從最初的全線內燃機牽引發展到全線電氣化,並且在科學防洪、裝備更新、服務地方上取得重大進展,成為對發展西南地區經濟、鞏固國防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生命線”。它的初心與信念已融入血液,凝結成“成昆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鐵路人繼往開來。
2020——未來:繼往開來、再續傳奇
這是一條英雄之路,30萬如李華光老人一般的築路大軍,歲月流水、暑往寒來,走南闖北、以路為家。奉獻了美妙的青春年華,奉獻了自己的一切乃至整個生命。用滾燙的汗水與鮮紅的血液,書寫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這是一條幸福之路,為新中國崛起、地方發展和民族大團結發揮著難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這是一條傳承之路,一代代“基建狂魔”與嚴寒酷暑、天災人禍作鬥爭,維護成昆鐵路暢通50年。如今,單線已無法滿足交通需求。2020年1月9日,攀枝花首發動車,新老成昆線並行交會;2020年4月21日,德昌隧道全線貫通,為成昆複線全縣通車奠定了基礎。當複線全線通車後,成都至昆明的鐵路耗時將從18小時縮短至7小時,50年前的世界奇蹟成昆鐵路,必將再次勃發出震驚全球的風采和生機,續寫新時代的鐵道傳奇!
參考資料
1.《成昆鐵路》畫冊,1980
2.《機築處志》,1990
3.《國家記憶:成昆鐵路》,CCTV4,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