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那裡是良渚文明的輻射區,即便滅亡後被中原華夏文明吸收取代,但也是除中原外最富庶的地區,良渚後裔大禹還當上了夏的首領,可見當時已經和中原發生了大融合。不過良渚後裔自大禹死後幾乎後繼無人,只有越王又建立起了越國,可惜有些偏離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給人一種蠻夷的印象,其實吳越之地的技術,經濟並不差。
隨著永嘉之亂後,北方大族爭相南下,政治文化逐漸南移,自良渚文明滅亡後2000年後,吳越之地才真正開發起來。到唐時期,江南之地已經很是繁榮昌盛,到了南宋時期,江南地區才一舉超越中原,成了文化經濟中心。
從先秦兩漢黃河流域的經濟中心,漢末三國戰亂,五胡入華,北方陷入戰亂,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差不多一百年裡遷入江南有好幾百萬,畢竟這個時候南方地廣人稀,江南還有待開發,經濟有所發展。而後隋唐又是大一統時代,黃河流域重新發展起來了,中心還在北方,南方還在開發中,但是安史之亂,殘唐五代北方藩鎮割據,北方又陷入戰亂,又來一次衣冠南渡,很多百姓為了安定又遷入南方,南方這個時候就差不多開發出來了。北宋末年,靖康之難,北方又亂了,衣冠南遷,而且南宋定都杭州,也表達了南方經濟可以支撐起政權所需要,這個時候基本上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西晉永嘉南渡,北方戰亂,大規模人口不得不跑到南方,沒有地就開山伐木屯田,後面還有南朝兩百多年的發展,江南開始不輸中原。安史之亂又往南方貢獻一波人口,後面北宋一直沒拿下燕雲十六州,使本來氣候不錯的河北成了前線,遼國一南下就要大規模砍樹挖河道做防禦工事,加上北宋氣溫也比較低,河北養的人少了就往南類推又把人口貢獻到了南方,後面宋朝朝廷直接跑到南方了,南方從此就碾壓北方經濟了。
古代社會沒有優質種子,也沒有化肥農藥,遇到乾旱更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挑水澆地,遇到雜草瘋長需要農人每天去地裡拔草,相較於北方平原,南方的江漢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雨水充沛,不用像北方遇旱需組織大量人力去澆地。再者光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大縮短了作物的生長週期,這樣每年就可以輪作多種植物,而古代農業社會最核心的資源是人力,只有有充足的人力組織起來,才可以發展農業,這也是為啥封建社會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往往也是競技最發達的地區。
魏晉以來北方人口逐漸南遷,客觀上促進了南方的農業發展,但南宋以前北方仍然是中國的經濟重心。轉折點在南宋,黃河改道打亂了北方原有的水系,黃河奪淮入海,黃河南北折騰,泗水消失了,濟水也消失了,南宋以前黃淮地區還是中國的繁華之地呢,可自南宋以後黃泛區的誕生那裡就成了中國最貧窮的地區。再者自宋以來北方兵禍連年又加速了人口的逃亡,明初北方荒野千里,朱元璋時期組織起好幾次人口遷移充實華北平原,但繁華的華北大平原一去不復返矣。
南遷的影響,就看江淮地區就可以。保留了大量吳語詞彙,又有官話發音,典型的南北混合。更說明了,江南沒有那麼多外來人口,至少不足以改變語言,可能有人要說南京和皖南一些地區。那是毀於近代的幾次慘案,跟古代沒關係。南遷的重要意義是技術改進和文明存續,技術改進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新中國短短二十年就能造成中國人口翻幾倍,古代更不用說。其次文明存續,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江南自此成為文明中心,是江南文化對古中原文化的兼收幷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