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午門前,自北向南依次有端門、天安門(皇城正門,明朝稱承天門)、大清門(明朝稱大明門),午門後有太和門(明朝稱奉天門,後來改稱皇極門,清朝改稱太和門),各門之內,兩側建有廊廡,形成用門廡圍繞形成廣場、層層遞進的佈局,是受到中國古代“五門三朝”制度之影響。
午門建成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朝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慶六年(1801年)再修。
在封建王朝午門是頒發皇帝詔書之處。每年農曆臘月初一,在午門舉辦頒佈翌年曆書的“頒朔”典禮。遇到重大戰爭,軍隊凱旋時,在午門舉辦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明朝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也是在午門前舉行。民間傳說中有所謂“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也是指午門前,但將此處作為殺人刑場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只不過是民間傳說而已。
每逢重大典禮以及重要節日,均在午門前陳設體現著皇帝威嚴的鹵簿。明朝時期,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午門懸燈,皇帝賜宴百官。《類腋·天部·正月》引孫國敉《燕都遊覽志》:“立春日,於午門賜百官春餅。”皇帝在立春日賜春餅,端午日賜涼糕,重陽日賜花糕。清朝時,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日,在午門“頒朔”,頒發次年曆書。
午門前還設有兩根紅杖。兩名護軍手持紅杖坐在門下,親王以下人員經過時不起立。若有不報名便擅入門者,護軍可舉杖便打。午門下的兩處小房原是明朝錦衣衛值房,東西兩廂以及禁門站滿了禁軍校尉。
1911年2月12日清王朝遜位,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根據《清室優待條件》“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也就是末代皇帝溥儀等清室成員可以繼續住在紫禁城的後宮中,尊號、待遇、年號保持不變,但紫禁城的前朝部分劃歸民國政府所有。
紫禁城的前朝部分收歸國有本是好事,但不曾想從1914年至1930年的十六年間,兩家博物館為了午門的所有權,它們相互競爭,爭奪遊客。
古物陳列所於1914年10月在故宮文華殿和武英殿成立,首開皇宮社會化的先河,成為北京最早對外開放的博物館。該所主要保管陳列清廷遼寧、熱河兩行宮114600多件文物,代表了我國20世紀20年代博物館的水平。當時古物陳列所僅有武英殿一處展室,因此有時也用武英殿代稱古物陳列所。
最初古物陳列所的開放並未引發輿論關注。北洋政府僅在開幕當天準備了一些展覽券分送政府各機關,並未進行宣傳,這樣的作法是怕刺激居後宮的遜清皇室。1914年10月24日魯迅參觀古物陳列所時感覺“殆如骨董店耳”。再加上門票價格偏高,且名稱並未以故宮作為標榜,所以關注古物陳列所的人不多。到了1916年以後,古物陳列所的那些引人入勝的藝術品逐漸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萬的觀眾。
1926年10月10日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國立歷史博物館雖然在三家博物館中算是開放最晚的,但卻是最早籌備設立的。
1912年7月9日民國教育部於國子監設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17年,教育部決議將紫禁城端門至午門一帶劃為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址。1918年7月,國立歷史博物館奉教育部令52號從國子監遷入午門、端門一帶。國立歷史博物館遷入午門、端門一帶之後,將午門城樓作為陳列室,城下兩廊作為儲藏室,午門三門封閉以後,將端門作為國立歷史博物館正門,左右闕門作為旁門,自端門到午門中間的區域變為封閉的院落。
國立歷史博物館由於缺乏經費,在籌備成立後很長時間也未能對外開放。1924年8月1日,國立歷史博物館在午門城樓舉行展覽並正式對外展出。後來在洪業的資助下,國立歷史博物館終於在1926年10月10日正式對外開放。
對午門的管轄歸屬,古物陳列所與國立歷史博物館雙方存在分歧。
1930年1月2日,古物陳列所突然開啟午門正門售票,並且在1月到2月(即從公曆元旦到舊曆春節之間)的三個時段,共計開啟午門16天。古物陳列所還在午門兩旁橫貼標語,招攬遊客。古物陳列所開啟午門,是由於經費困難,亟需吸引更多觀眾購票參觀。古物陳列所成立之後,觀眾從東華門、西華門出入,數量較為有限。1928年,為方便嘉賓參加在太和殿或者太和門舉辦的北伐勝利慶祝大典,午門正門曾經開啟一天,民眾蜂擁而至。所以古物陳列希望開啟午門以增加觀眾。
此舉引發管理並使用午門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的不滿,1月2日午門首次開放當天,國立歷史博物館即派員同古物陳列所交涉。此後歷史博物館致函中央研究院,請該院向內政部交涉解決。國立歷史博物館還以“午門洞開,防範必須周密”為由,從1月4日起停止參觀,並且關閉端門中門,在午門前欄起繩索以封鎖午門。由於午門如果長時間開啟,國立歷史博物館將失掉從午門到端門之間的封閉院落,所以歷史博物館堅決反對開啟午門。
1930年1月8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從開封剛回北平,便親自到古物陳列所協商,又在1月10日再度命國立歷史博物館派人到古物陳列所重申關閉午門的要求。1月16日古物陳列所關閉午門之後,1月17日傅斯年再到古物陳列所交涉。1月19日,雙方舉行了最後的談判,但談判陷入僵局。
1930年1月29日,《內政部勘電北平古物陳列所,午門扃閉向由該所管理,仰即據理力爭由》,內政部在其中稱“午門啟閉向由該所管理,原案具在。仰即據理力爭,可也。”此後古物陳列所致函國立歷史博物館,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了保護午門旁邊的銅炮而設鐵絲,實際上是“有意妨害本所售票,阻礙民眾交通”,要求國立歷史博物館將午門前的繩索移開。國立歷史博物館對此強烈反對。1930年1月30日,獲悉國立歷史博物館不會自動撤除繩索,古物陳列所遂強行派人剪斷了午門前的繩索,“即時開啟午門正門,設桌售票”。隨後古物陳列所致電內政部,稱“職所迫不得已,業將當門鐵絲及繩索撤去數尺,特先奉聞。”國立歷史博物館則呈文中央研究院求援。1930年2月12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致信南京國民政府前內政部長樊象離,請內政部公正執事。1930 年3月26日,內政部訓令古物陳列所,“提議兩種解決辦法,是否可行”,實際上承認了國立歷史博物館對午門的監管權。午門爭奪戰告終。
古物陳列所在這場午門爭奪戰中失敗,表面上是兩家博物館的事,其實背後體現的是北洋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的爭鬥。
自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後,古物陳列所的地位就開始削弱了。古物陳列所原是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倡立,直屬內務部,開辦費是北京政府從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中撥出的二十萬元。192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接收古物陳列所,開始進行開始機構改組、冗員裁汰、經費核減、文物清點,致使古物陳列所地位急劇下降,一度改歸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北平檔案保管處管理,編制遭縮減,所長改稱主任,地位和影響一落千丈,最終在1948年併入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