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傳說,秦的先祖是帝顓頊的後裔,秦非子因在西犬丘為周孝王牧馬有功,故有邑名秦。此後經過秦先公幾世努力才稱霸西戎、鞭震山東。追尋著秦的足跡,一部家族的功烈史像一幅圖畫展現在我們面前。文公三年(公元前763年),秦襄公之子秦文公至汧、渭兩河的交匯之處,即今陝西寶雞、眉縣附近,開始在這裡營造起城邑。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開始建造祭天地的鄜畤,用牛、羊、豬三種牲畜舉行祭祀。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文公派兵討伐西戎,西戎敗逃,文公遂收集周朝的遺民歸為己有,地盤擴充套件到岐山,把岐山以東的土地獻給周天子。文公二十年(公元前746年),開始設立誅滅三族的刑罰。公元前716年,在位50年的文公去世。
秦穆公名任好,在位39年,諡號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晉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軍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綿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秦穆公乘勝前進,二十多個戎狄小國先後歸服了秦國。秦國闢地千里,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北至朐衍戎(今寧夏鹽池),東到黃河,史稱“秦穆公霸西戎”。
秦孝公於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338年在位,任內不僅遷都咸陽,更任用商鞅改革變法。孝公在位時,秦因偏於西陲,外交地位頗低,不能參與中原各國的盟會,各國都以“夷狄遇之”。秦孝公在內外壓力下,迫切要求變法圖強,同時也利用秦地遠離中原戰場積蓄力量,佈施恩德,救濟孤寡,修治德政,講究武功。公元前356年,孝公任用商鞅變法革新,制定嚴厲法令,以法治國,獎勵軍功,鼓勵耕織。三年之後,孝公又用商鞅實行了第二次變法。兩次變法,使秦國由原來比較落後的國家一躍成為戰國時代最強大的國家。
孝公之子惠文君在當了諸侯14年後,也即齊威王、韓惠王之後,也開始稱王。秦惠王採用張儀的秦韓魏合縱伐齊楚的合縱策略,逐走惠施,任張儀為魏相。秦惠王還任用了魏章、甘茂、司馬錯等人。秦國在秦惠王時期是一個大發展時期,不僅打通了中原通道,而且奪取了魏國的河西郡和上郡,攻滅了巴、蜀,佔領了漢中,使秦國的領土面積驟然擴大了數倍。更重要的是,巴、蜀、漢中與秦國的本土關中一樣,是當時第一等的良田。公元前311年,秦國的第一位王秦惠王去世了,在位27年。
秦國的建立者們從國王的馬伕到享有爵位的諸侯,用了六代,實屬不易,也虧秦襄公趕上護送平王東遷的良機才能升為“侯”爵。而從侯到王,又經歷了二十世二十六公才當上了國王,又是一段漫長的路。秦惠文王之後五世,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