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黨軍隊被推上了正面戰場,那麼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怎麼辦?
顯然,共產黨的軍隊不宜到正面戰場上去,正面戰場要打陣地戰,這不是共產黨軍隊的優勢。
但老是待在西北一隅也不是辦法。那樣消滅不了多少日軍,共產黨的力量也無法發展壯大。偉人需要找到一個理想的戰場,在那裡既能有效的抗日,又能有效地發展自己。
他俯瞰神州大地,很快從千里狼煙中找到了用武之地,那就是到敵人的後方去。
當日本人把國民黨從通商口岸和城市趕走後,那裡很快就成為政治真空地帶。偉人把進軍的利劍插向這些地方,又是一次戰略意義上的避實擊虛。
這些地方是日軍的側翼和後方,敵我力量犬牙交錯,正是共產黨軍隊發揮其傳統戰術優勢,迂迴穿插,側翼包抄,在運動戰、游擊戰中消滅敵人的理想之地。
正面戰場有國民黨軍隊,我軍在側翼和後方包抄遊擊,偉人說,這樣將迫使“敵人在其整個戰領區內不能停止戰爭”。
這些地方還有廣大深受外敵奴役、充滿抗日怒火的人民群眾。共產黨來到這些地方,好比十年內戰時期來到農村,可以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
開展敵後鬥爭的八路軍戰士
偉人深入敵後的戰略,可以把抗日和興共,把目前的民族鬥爭與未來的階級鬥爭有機地結合起來。
偉人把整個敵後地區分成三種:第一種是被我方遊擊部隊和我方政權掌握的抗日根據地,第二種是被日本帝國主義和偽政權掌握的所謂敵人敵戰區,第三種是雙方爭奪的中間地帶,即所謂的游擊區。偉人說,我們的責任就是極力擴大根據地和游擊區,極力縮小敵佔區。
敵戰區只能開展地下鬥爭。游擊區則是共產黨發動人民群眾,軍民同仇敵愾,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地方。這樣的地區隨著敵人的被消滅,人民力量的逐步壯大,就會由游擊區過渡變成根據地。
抗日根據地是什麼?就是後來的解放區。土地革命時期的根據地,遠離大中城市,抗日根據地則來到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許多大中城市的周圍。
所以偉人的敵後抗日戰爭,等於是把原來邊遠的農村根據地向著他要包圍的大城市大大逼近了一步。當蔣介石帶領人馬在西南避敵銳氣的時候,偉人已把人馬布置到後來的解放戰爭的前線了。
參考文獻:《毛澤東選集》第3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