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建利/文
父親說,過去黃崗寺東北,也就是鄭密路派出所,四十七中一帶。曾經有一片沙坑兒,那裡生長著五棵高大的白楊樹。白楊樹下,高高低低,到處是墳塋。那時,人煙稀少,但卻是通往城裡的一條近路。人們走到這裡,不但感到周遭荒涼,而且感到特別滲人!
至今,父親還記得“五棵楊樹”有鬼的故事:說是村裡有一個老漢,從縣城內回來,緊走慢走 ,趕到“五棵楊樹”時,還是到晚上了。當時從黃崗寺寨門往東北,有一條深溝,村裡人都喊“棗溝”。走在溝底,也沒有月明地。老漢本身心裡信“鬼”,這回慌了。但見白楊樹左右擺動,沙拉拉地哀鳴,恰似跟在人的後面。老漢一下子頭腦變得嗡嗡嗡,耳朵旁邊冒涼風,兩隻眼睛冒金星。邁開疾步,走來走去,硬走不出沙坑地。轉來轉去,轉不出五棵楊樹。眼前墳塋高高低低,腳底板下坑坑窪窪,周遭鬼火閃爍。情急之下,老漢想起了村內流傳百載的民謠:“五棵楊,莫驚慌,沙坑地裡攮砂糖(攮,鄭州方言,雙手送,大口吃的意思)。”老漢居然相信了這個吃了沙面就能走出亂墳塋的荒誕傳說,彎腰爬地,雙手捧起沙面,像白糖一樣往嘴裡送。說到這骨節眼時,父親總是忍不住哈哈哈大笑。
父親上回民中學時,那時家裡沒有腳踏車,父親每天都是步行到學校的。 “五棵楊樹”是他上學的必經之地。那年冬天,父親放學時,地面到處積雪,路途難走,結果,到了五棵楊樹的地方。白楊樹左擺右晃沙沙響。走進高高低低的墳塋裡,如同走進了“天門陣”,怎麼也走不出來,一下可慌了。眼前微風拂面,好似楊樹吟哦,又好似女子低泣。父親他腦子裡立刻出現了村裡的那個故老“童謠”,但他絕不會把大雪下面的沙土當做白糖。他卻鎮定下來,遙望鄭密路上車燈星星點點。認定一個方向,走出了“五棵楊樹”,回到了家裡。
時光流逝,歲月荏苒。多少年過去了。五棵楊樹連同那個沙坑兒,成了村裡上年紀人支離破碎的記憶。隨著長江路和興華南街修建。五棵楊樹沙坑地一帶,變成了高檔的居民小區。如今霓虹流轉,人煙輳集,車來車外,誰還會相信那片土地“有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