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在對95後新人群、新需求催生的新消費津津樂道時,卻少有人注意到,95後給供給層面帶來的深刻變化,才是很多行業“地震”的源頭。
比如,提到農民,你會想到什麼?
面朝黃土背朝天,祖祖輩輩靠天吃飯,賭了收成還要賭銷路……葉聖陶的著名短篇小說《多收了三五斗》雖然早已成為歷史,但農民抗風險能力弱,豐產不豐收的問題依然普遍存在。
2020年,國務院農民工作小組評選出的“全國優秀農民工”中有一個叫何爽的95後姑娘,三年前,她辭掉了讓人羨慕的空姐工作,回到故鄉四川大涼山會理縣種石榴,透過打通水果電商銷路,帶動當地農民增收。
95後、前東航空姐、水果電商、全國優秀農民工,這幾個標籤放在一起,怎麼看怎麼衝突。但何爽不過是這股浪潮裡的一朵浪花。如果回憶一下最近上熱搜的農業新聞,主角大多是這樣不走尋常路的斜槓青年:
大三就開公司做老闆,銷售破百萬的電商“老兵”,96年的李詩宣創業失敗後回到老家,也是烈士劉胡蘭的故鄉,山西呂梁文水縣,賣牛豬肉和貢梨,年銷一億三千萬;
廈大高材生陳宗佑,放棄大城市網際網路公司程式設計師的offer,回老家福建省平和縣賣柚子,一年賣出5000萬;
因疫情困在家裡的大學生晏林英,意外靠電商為滯銷的賓川大蒜找到銷路,十天賣了500多噸;
95後湧泉蜜桔店主陳凱,因為一句樸素的愛國發言“幫不了國傢什麼忙,遇到就想出點力”火爆出圈,一口氣賣光了村裡的240萬斤蜜橘……
曾經被認為非常土氣,沒有錢途的農業,這幾年突然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而且明顯是高知年輕人的加入。按照傳統思維,這些年輕人適配的工作,應該在大城市大公司做白領。
為什麼他們逆向而行,選擇了農村和農業?
1
敢想敢幹,95後讓農業更加性感
95後迴歸農村和農業,一方面是國家政策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有各種優待條件;更重要的是這些從大城市回來的95後,看到了村裡人看不到的機會,也帶來了不一樣的發展思路。
不做空姐回鄉種石榴的何爽曾回憶,觸動她從東航離職的原因是看到當時水果電商在會理崛起的機會,“雖然空姐是一份很體面的工作,但我更希望能有自己的事業。”
這些95後絕不只是空有一腔青春熱血,他們的選擇兼具理想主義和商業眼光。他們敢想敢幹,一面把科技和管理引入古老的農業生產
——農業的鏈條很長,從科學育種、投建分揀流水線、冷庫,完善客服團隊、倉庫管理,每一個環節都有巨大的最佳化空間。在傳統產地優勢的基礎上,提升效率,做好品控,講好品牌故事,就能形成初步的的產地品牌,在市場上獲得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和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定價權。這個邏輯相當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成功其實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
另一面藉助電商等新興渠道穩定銷路
——隨著農產品電商的發展,以拼多多為代表的“農地雲拼”創新模式崛起,幫助農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獲取長期穩定的訂單,這打破了過去傳統經銷商的價格和渠道壟斷,讓農田直連寫字樓小區,將農產品由“產銷對接”升級為“產消對接”。
過去,農業在商業化道路上最大的難點就是不確定性:產出不穩定,銷售也不穩定。現在,是生產和銷售兩條腿走路,互相帶動著往前走,這些95後用全新思路和實踐,推動農業向著科技化、產業化、品牌化的方向前進,也帶動農民增產增收。
這是比他們上幾次熱搜,賣幾個爆款,得幾個獎項對行業和社會更有價值的地方。
2
新新農人報告:過去兩年95後數量倍增,超過12萬
12月2日,拼多多釋出了一份《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
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0月,1995年之後出生的“新新農人”商家在拼多多上的數量已超過12.6萬人,佔涉農商家的比重超過13%。
在“新新農人”湧現最多的地區中,農業大省、電商大省優勢較為明顯,山東、廣東、河南、福建、安徽排名全國前五。其中,山東省“新新農人”數量超過18000人,排名全國第一。此外,福建省安溪縣、河南省夏邑縣和虞城縣、江蘇省沭陽縣、山東省曹縣成為“新新農人”數量最多的TOP 5縣城。
另外,過去兩年,平臺“新新農人”的數量呈現爆發式增長,由2019年的29700人增至2021年的126000人,兩年增長了近10萬人。
這種爆發式增長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農業從業者本身的代際傳承。
很多95後新新農人本身是農二代,即父輩原本就從事農產品生產銷售,受疫情衝擊,傳統渠道不通暢甚至大幅萎縮,作為晚輩的95後新新農人,透過鑽研電商開啟新銷路,扛起了家族生意的一片天。
比如上面提到的廈大畢業回鄉賣柚子的陳宗佑,他的父親賣了30年柚子,年銷量超過1000萬斤,是知名生鮮連鎖品牌百果園連續多年的一號供應商。2020年中秋,柚子大豐收,行情持續走低,陳爸高價收貨的柚子幾毛錢都賣不出去,是陳宗佑透過在拼多多的網店運營日銷3萬單,年銷售破200萬,才緩解了部分庫存壓力,並挽回部分損失。
這次虧損讓陳爸更深刻地認識到,傳統農產品流通模式就像一場賭博,即使是30年的贏家也不能保證下一次就成功押中。
相比之下,電商資訊更新快,需求相對穩定,尤其是拼多多的“拼模式”提供了大量穩定的訂單,為整個產業鏈提供了確定性。而只有銷路有保證,農戶才敢在科學生產,提升農產品品質上做投入,並形成良性迴圈。
除了農二代、批二代,很多原本沒有農業資源的95後,是因為從拼多多等新興電商平臺的迅猛發展中,看到了農產品上行的機會,而選擇投身農村和農業。他們帶來了品牌化的發展理念,對城市消費需求的更深理解,以及網店的運營經驗,讓農村電商的發展水平上了個大臺階。
比如,內蒙古巴彥淖爾五原縣是全國最大的向日葵種植縣,年產瓜子超過5億斤。這意味著,中國人茶餘飯後嗑過的瓜子中,每7粒就有一粒來自五原。過去,中國炒貨江湖的中心在安徽,因為早早走上了品牌化道路,安徽先後誕生了“傻子、真心、洽洽”等知名品牌,五原縣只能成為葵花種植、瓜子代工的幕後基地。
現在,透過電商可以把瓜子直接賣給消費者,五原憑藉天然的原產地優勢和加工成本優勢,正在行業上演彎道超車,成為瓜子產業新高地,也因此吸引了不少電商人才。
目前,五原探索品牌化道路最成功是“三胖蛋”瓜子。去年8月,“三胖蛋”入駐拼多多,並開設官方旗艦店,線上銷量佔比不斷提升,已經接近40%。
渠道的進化,顯然也在倒推生產的進化。
3
講好產地品牌的新故事
95後新新農人與傳統農人不僅是會不會用電商的區別,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普遍有相當前瞻的發展眼光,尤其是有更強的品牌意識。
他們透過電商的頭部效應,以及講好自己的創業故事,有效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打響了會理石榴、平和蜜柚、湧泉蜜橘、秭歸臍橙、洛川蘋果、賓川大蒜、鹽源醜蘋果、蒲江獼猴桃等農產區的一大批產地品牌。
上面提到的95後“新新農人”陳凱,就因與浙大博士生的暖心對話而走紅,並引發全國網友的“野性消費”。兩天內,店鋪直播間觀看人次超過600多萬,訂單量超過10萬單,不僅一口氣賣光了村裡的240萬斤蜜橘,而且進一步打響了“湧泉蜜橘”的知名度,湧泉蜜橘也被網友稱為水果中的“鴻星爾克”。
在12萬新新農人的推動下,農業品牌化的初級階段——產地品牌,正在拼多多等新興電商平臺湧現,呈現出“一縣一星”、“一品一星”現象,並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饋。
以鹽源醜蘋果為例,這個“離太陽最近,離城市最遠”的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從2015年才開始探索電商銷售,短短几年線上銷售佔比躍升至50%左右。2020年,鹽源蘋果在拼多多“蘋果暢銷榜”排名第一,打敗了其他產區的蘋果。
近日,瞭望智庫釋出的《2021農村電商發展趨勢報告》也指出,農產品線上“品牌化+平臺化”方向趨勢發展明顯,農業科技、人工智慧等正在持續推進農村電商的數字化發展。
“在推動農產品上行的過程中,‘新新農人’群體透過自身的創業創新,已經成為推動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嶄新力量。”拼多多相關負責人表示,拼多多將持續加大在農產品電商培訓的資金、人力的投入力度,結合的“新新農人”的知識結構和群體特性,建立針對性的電商運營課程,培養更多新農人和“新新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