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美澳兩國相繼進入了混亂狀態,民眾示威抗議遊行蔓延在澳大利亞多地和美國國會。這似乎真的是印證了那句“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我們先來看一下澳大利亞地抗議過程有多激烈,據外媒報道,澳大利亞多地舉行未經批准地反防疫封鎖集會,並爆發激烈地警民衝突。
這場衝突的激烈程度遠超人們想象,在悉尼和墨爾本舉行的集會中,大約有700民眾聚集。當地警方出動2000多名警察,防止人群進行大規模集會。據悉,在警察執勤過程中有人朝警察投擲瓶子、石頭和其他物體。在此次衝突中,已經有10名警察受傷,其中6人因傷勢嚴重而被送往醫院救治,都出現不同程度的骨折。
當地警方表示,這群人似乎不是為了“自由”,而是故意與警察發生“衝突”。
自今年6月以來,澳大利亞就重新陷入了疫情的新一輪反彈,很多重點城市都成為重點封鎖城市。當地民眾不滿這種嚴格的封鎖狀態,偶爾也會爆發零星抗議,可像這種大規模的群體衝突還是這輪疫情中首次。
前段時間,澳大利亞莫里森被爆料在父親節“違返”禁令與家人團聚,澳方相關部門還站出來解釋說考慮到莫里森的“工作特殊性”,可以獲得特批。當時澳網友怒批莫里森“雙標”,沒有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
在很多西方國家,都因為抗疫封鎖過於“嚴格”,而掀起一陣又一陣的抗議活動。這種大規模的聚集性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又不斷增加疫情傳播的風險,長此以往就變成了惡性迴圈。
造成這種混亂的局面,還是西方國家的社會制度並不適合疫情時代應有的秩序。民眾對於自由的“無條件追求”,生活基礎服務的落後和政府缺乏靈活應變的調運能力,都是西方國家抗疫過程艱難的主要原因。
這邊澳大利亞陷入亂局,另一邊的美國也不太平。
據美聯社當地時間9月18日報道,數百名示威者在美國國會大廈西側舉行名為“為1月6日伸張正義”的抗議活動。
顧名思義,1月6日在國會山發生的暴亂餘波仍在。這些人主要抗議現在美國高層對那次行動的清算,法院的一次次判決都好像給那場動亂定一個“擾亂國家秩序”的性質。
其實1月6日那場動亂,不正是佩洛西口中“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嗎?參與那場動亂的人們也是這麼想的,他們質疑拜登在大選中存在舞弊結果的行為,認為是美國高層對特朗普的“拋棄”。
現在參與這場抗議的群體和美國高層所爭議的一個點,在於這場活動是否是具有合法性的。衝撞國會山的人認為,我們是聽從前任總統特朗普的“號召”,才選擇“進京勤王”的。這是追求“自由、民主”的行為,這是捍衛自己的政治權利。
美國高層則認為,國會山被衝撞這一行為,嚴重損害了美國“民主”制度的根基。他們完全是打著“自由、民主”的口號,在國會山進行一系列犯罪行為,這是不可容忍的。
這恰恰就是美國社會分裂的重點體現,可以看到在1月6日參與國會山動亂的人群,大多都是白人群體。一向被美國社會打上“罪惡根源”標籤的非裔卻沒見幾個,這難道不是很說明問題嗎?
特朗普的支持者大多都是常年生活在美國社會底層的白人男性,他們既沒有種族優勢,又沒有性別優勢。在過度追求“政治正確”的美國社會中,他們一直是最“正常”的群體,這也決定了他們在很多方面都處於劣勢。這次怒砸國會山,從某種程度而言也體現出這類群體的憤怒。
美國的騷亂仍在持續,這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問題,更多的是多種族的結構性問題、是國際體制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美澳前腳剛坑了法國,後腳自家內部就亂成這樣,還真的是一種“報應”。所以說,即便是在利益優先的國際社會中,這種背信棄義的事情也應該遭到譴責,不然誰都不清楚,自己會在哪一天遭到“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