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然而,很多朋友會心生疑問:在寒冷的冬天吃性質甘寒的蘿蔔,在炎熱的夏天吃性質溫熱的姜,這難道不是雪上加霜,火上澆油嗎?這樣吃有科學依據嗎?
這句民間諺語流傳已久,經過了祖祖輩輩的實驗,在養生方面的確有所裨益,不過也需要辨證看待。
夏吃薑
夏季炎熱,草木繁茂,人和大自然一樣,身體中的陽氣從內向外發散。
《傷寒論》中有“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的說法,說明在夏季人體的陽氣浮越在體外,而內裡呈現一種虛冷的狀態。而不少人在夏季都喜歡貪涼,吹空調、吃冰鎮食物、喝冷飲等,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了“胃中虛冷”。
中醫認為, 姜是性味辛熱之品,具有發表散寒、溫中止嘔、昇陽助陽的功效, 入肺、胃、脾經。夏季是養陽氣的時節,在夏季適當吃點姜,不僅能夠順應陽氣的升發,還能夠溫中散寒。對於脾胃虛寒、喜溫怕冷、四肢冰涼的人群尤為適宜。
需要注意的是,吃薑需要辨證體質食用,對於熱性體質的人,如經常上火、大便乾燥秘結、口舌生瘡、五心煩熱者則不宜多吃薑。姜不宜在晚上食用,因為晚上是陽氣收藏的時候,如果此時吃薑,則會發動陽氣,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陽氣的回納。
冬吃蘿蔔
冬季寒冷,萬物處於封藏的狀態,人體的陽氣由外向內收斂,在外的陽氣虛少,在裡的陽氣積多,形成了“陽氣在裡,胃中煩熱”的狀態。由於寒冷,人們進食牛羊肉、辛辣刺激等熱性食物增加, 同時人們的戶外活動減少,能量消耗和散熱亦會減少,會進一步增加內熱的蓄積,可能會出現積食、消化不良、氣機鬱滯等情況。
蘿蔔性質清涼,具有行氣導滯、消積寬中的作用,對飲食積滯、腹脹有一定的幫助。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氣虛無力、經常腸鳴腹瀉者,不宜多吃蘿蔔,因為蘿蔔具有下氣的功效,會進一步加重乏力和腹瀉。
“冬吃蘿蔔夏吃薑”,配合了季節的寒熱性來進行陰陽調理, 做到“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蘊含了古人的養生智慧和生活哲理。不過凡事也需要辨證看待,因人制宜,選擇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
作者:中醫科 張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