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1年的八月初二,清軍和援救錦州的明軍在乳峰山(在今遼寧省凌海市一帶)展開激戰,清軍敗下陣來,被斬首130餘級,其中包括20餘名牛錄,而明軍也有多名將校陣亡。清軍在明末時期可謂是當時中國各武裝力量的天花板,為何在此戰僅僅被人斬首130餘級就敗下陣來呢?
明軍指揮官洪承疇(投敵之後)
滿清騎兵。
原因很簡單,因為清軍不止死了一百三十人,130這個數字只是此戰之後明軍士兵所斬獲的首級數字。所斬首級數是古代軍隊計算戰功的一個重要標準,這種行為可以被追溯到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時代,到了戰國,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把敵人首級明標價碼以激勵將士殺敵立功之慾望。有關首級數的紀錄也成為史官記敘一場大戰的重要資料,然而這卻給今天的人帶來了一個錯誤的印象,斬殺敵人首級數等於殲敵數,我們以明清戰爭為例,論述一下這個問題。
滿清八旗部隊。
明軍火器手被擊潰。
除了乳峰山大戰之外,有關這一錯誤印象最具說服力的例子就是萬曆二十二年,李如松攻破平壤之戰,平壤被攻破之後,明軍報上去的日軍首級數僅僅有一千餘顆,而原先24000餘人的日軍只剩下600人,有大量日軍被炮斃,燒死以及在逃避明軍追殺之時落入大同江中溺死,總損失人數高達18000餘人,和斬首級數差距竟達到十倍以上。
圍攻倭城的明軍。
明軍攻破平壤。
另外兩個例子則是寧遠大戰以及寧錦大戰,寧遠大戰袁崇煥報上去的後金軍首級數僅僅有二百六十九顆,另外有一名俘虜,後金記錄自身損失人數大約是500人。而《明熹宗實錄》中記載寧遠大戰從正月二十三到正月二十五“(明軍)打西南城角城上用大炮打死無數賊復攻南角推板車遮蓋用斧鑿城數處被道臣袁崇煥縛柴澆油並攙火藥用鐵繩系下燒之至二更方退又選健丁五十名縋下用棉花火藥等物將達賊戰車盡行燒燬”又是開炮,又是扔簡易燃燒瓶,可見寧遠大戰之激烈,如果說這樣激戰了兩天後金軍隊僅僅損失了不到三百人,那就有些不符合常理。
寧遠血戰。
明熹宗朱由校。
而寧錦大戰的例子則更為極端,甚至多次出現了沒有斬首數字的現象。“(天啟七年五月)丙戌,巡撫遼東袁崇煥題:“滿、尤二總鎮遇夷兵於笊篙山,彼眾我寡,射傷夷名數多不能割級。今已退至塔山,但此盛暑,夷兵未必能久留。”“(天啟七年五月甲午)兵部題:“授錦官兵於二十二日遇賊於笊籬山賊分二股將官兵圍於中心,總兵滿桂、尤世祿奮勇而前,內外夾攻,韃賊死亡數多,而我之士馬損傷官兵一百二十餘匹,馬一百八十餘名,雖斬獲無幾,然亦足以振赫濯之靈,鼓壯士之氣炱。”雖然明軍斬獲很小,而後金軍隊卻仍然是寧錦大戰的失敗者,並且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戰鬥中的明朝邊軍。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第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戰場情況瞬息萬變,有時候忙於割取敵人首級反而會誤了大事。戚繼光就曾在《練兵紀實》中寫道“治貪級自來北軍臨陣,專好爭功,殺倒一賊,三、五十人互相爭奪,卻將敗賊亡了追殺,每每致賊以數人為餌,誘你上前都去爭功,他卻大眾一擁殺來,一個首級又不得,不知倒被他殺了多少.乘眾少卻,將營盤衝破,全軍沒了,迷而不悟.其故何也?”可見戚繼光時代以來,因為貪圖敵人首級而導致的悲劇就已經數不勝數。
戚繼光也是心累。
而但凡智商正常一點的明軍將領都會明白首級和全軍安全哪個更重要,所以對這一點也會有所預防,比如松錦大戰中的夾馬山戰鬥,吳三桂軍在擊敗清軍之後,紛紛下馬搶奪清軍首級,吳三桂唯恐清軍接應之兵趁機衝殺,於是禁止部下割取清軍首級。
明朝騎兵。
吳三桂畫像。
第二個重要原因則是,清軍(後金軍)拖自己人的屍體,然後拉去焚燒。《明熹宗實錄》中對於寧遠大戰寫道“次日,又戰如昨,攻打至未申時,賊無-敢近城,其酋長持刀驅兵,僅至城下而返賊死傷視前日更多,俱搶屍於西門外各磚窯拆民房燒之,黃煙敞野.是夜又攻一夜,而攻具器槭俱被我兵奪而拾之,且割得首級如昨。”明軍在沒有完全控制戰場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獲得大量的首級的。
袁崇煥畫像。
在有關於明清戰爭的一些戰報可以發現大量有關於清軍拖屍的記載“有印職下親丁張洪即用鳥槍打重穿紅甲夷人落馬,夷被拉去,得獲原馬一匹,鞍俱全,哨夷即回。”正紅旗(鑲紅旗)重騎兵被明軍鳥銃打死,屍體被拉去,馬被明軍繳獲;“…… 至未時打射燒死達賊無數,斬獲登梯上城賊首六顆,賊隨拖屍退歸”清軍攻城失利,拖著屍體逃跑;“虜賊哨馬已深至半邊山地方,先我兵馬列營,遂即停未敢前伸。本職等復以馬兵誘敵,近營用炮打落數賊,隨即拉馱死屍北遁,本職亦收兵進城。”清軍中了誘敵之計吃了炮彈,又拉著死人跑了。
皇太極畫像。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斬首數字,從來都不能被看作是整個戰鬥中清軍的損失。在松錦大戰的前哨戰乳峰山戰役中,明軍僅僅斬得清軍首級130餘顆,而其中居然包括了20餘名牛錄,士兵陣亡110人,而陣亡的軍官居然有20餘名,這個比例也是十分不正常的。所以綜合來說,在乳峰山之戰中陣亡的清軍肯定不止130名,真實陣亡數字肯定要比這個高數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