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民間所說的“下流”這個詞,常常與“可恥”為這個詞搭配,屬於形容“臭流氓”的語言範疇
當一個女孩碰到壞人時,脫口而出的第一個詞,往往是一句“下流”。在這裡,“下流”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貶義詞
可在兩千五百年前的《道德經》裡,“下流”是聖人君子們崇尚至極的優秀品德,只有具備“下流”意識的人,才可能表現出超凡脫俗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正所謂:
下流好,好下流
下流才好人,好人才下流
人不下流不好人
人不下流不聖人
最好的人,是最下流的人
最下流的人才是最好的人
是得道之人,叫聖人
這樣幾句話繞在一起、摞在一起,放在今天,陡然一看,是不是特顛覆人的三觀?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
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段文字,是《道德經》第八章的全部原文,這段話的靈魂就是兩個字:“下流”
短評君何出此言?且待我來翻譯一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聖人是水做的人:天天做好事卻隱姓埋名不讓人知道)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別人都在求上流走,聖人卻象水一樣往大家討厭的低矮處流)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
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聖人一言一行都如水下流。他們不“爭上游”,所以活得瀟灑)
其實,在這第八章裡,老子正式提出了道德經中“道”權威標識:水
在道德經裡,老子是選擇“水”這個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具象,來比喻那個講不清說不明的“道”:
“道是看不見的水,水是看得見的道”
你看到了水,你就看見了道,你做到了水,你就是得了道。得了道你怎麼樣,絕不是胡說八道的“升了天”,恰恰相反,得了道,你就要洗刷人間的汙垢,把自己弄成一攤汙泥濁水,流到地底深處去
這就是我們常常以時髦姿態掛在嘴邊附弄風雅的“上善若水”的真實含義
請問,你還能堅持準備讓自己“上善若水”洗漱人間汙垢,把自己弄得一身油膩、滿身傷痕甚至丟掉性命,如果你願意,你就是雷鋒,你就是聖人
《道德經•八章》中“上善若水”是中心命題,是全篇的綱領,也是老子最終要表達的意思
善:就是“好”
上善:就是“最好”
若:像
上善若水=最好如水
這個“最好”,這個“水”又是啥。老子說“幾近道”(幾乎就是我說的“道”)
原來是這樣的邏輯:
上善=水=道
最後的結論:水=道
這就是中國人那句“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來歷
孔子代表的儒家仁者崇尚高山,老子代表的道家智者則崇尚流水
一句“高山流水覓知音”,把山與水並列成為高雅之物,是文雅之士的認知
但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因為儒家思想是科舉標準,所以平民普遍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儒家仁者的“山”,成了“善”的代表,“水”則少有人認知,形成了凡欲言“善”者,必帶“高”、“上”、“尚”等字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高尚”這個詞
“上善若水”這句話,同時也說出了中國人的一種思考模式:
山水萬物皆有德性
這是中國古人的一種智慧:借物言志和借物抒情:
荷花=高潔
梅花=堅毅
竹子=正直
……
這一套,小學課堂裡就開始教
在老子那裡,高潔、堅毅、正直,都是“上善若水”裡面所說的“善”。荷花、梅花、竹,都是取其物之美德
這些善,在老子眼裡都是小善,不是大善,最大、最好的善才叫“上善”。
上善是什麼?老子說:像水一樣
水,為什麼就壓過了松、梅、竹、菊、荷、山成了“上善”的載體呢
為什麼不是上善若日、月、山、林
為什麼不是上善若風、花、雪、雲
為什麼不是上善若金、木、火、土
一切答案就在“上善若水”的後面一句“利萬物而不爭”
我們前面解讀過,“利萬物而不爭”就是“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鋒精神
大自然裡,具有這種雷鋒精神的東西很多,有水、空氣、陽光,都是萬物生長不可或缺的因素,萬物離不開水,都白白使用不收一毛錢
為什麼不是上善若陽光?
因為陽光高高在上,太顯擺
為什麼不是上善若空氣?
因為空氣只往上走,不接地氣
只有水託著萬物往上生長
自己卻謙卑地往下流
是的,這就是水德,水德就是“下流”。
正可謂:
上善若水很時髦,後面一句才重要
爭與不爭誰更好,水德下流要知道
細細品味,只有吃透了這個“下流”,才能真正理解水何以成為“上善”。
有沒有想到前面《道德經•二章》裡面提到的那句“功成而不居”。
有沒有想到《道德經•七章》裡提到的那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這些,都是君子“水德”的表現,在《道德經》裡形成了一個以“不爭”為核心的“下流水德理論體系”,值得細品
讀完老子的這個“下流水德理論體系”,意猶未盡,詩興盎然,不由謅上幾句存念
詩說老子•上善若水
山峰留給石頭,平地留給農夫
水,不戀高處,從上向下流
洗你頭頂的天空,洗你臉上的塵土
入地,入根,直入你的心
水行萬里,不挑不揀
洗人間汙濁,帶著泥沙前行
不去高聳的山峰,直奔那條大谷
峽谷裡有深淵,可以沉澱滿身塵埃
安放一路疲憊的心,靜靜躺下
下面鋪滿一層黃燦燦的金沙
不用站在山頂,又是風來又是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