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央廣電總檯國際線上
編輯:趙妍
“十月暖寒開小閣,張燈團坐打邊爐。”又到了南方朋友靠打邊爐暖身的季節。
打邊爐,實則為打甂爐。“甂”與“邊”同音,在古漢語中指的是一種闊口扁矮的陶器,與爐同為廚具。中國南方的粵語方言至今還保留著稱“吃火鍋”為“打邊爐”的古漢語用詞。
唐朝大詩人張籍遊過溫州之後寫詩說:“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項夢冰表示,今天南方的粵語、閩南話、客家話、吳語、徽語等方言,它們都保留了古漢語各個階段的很多成分。
拿宋朝的官方字典《廣韻》來說,本來是以當時的開封話為標準音所寫,但用粵語可以對應絕大部分。不僅是用詞方面,在發音方式等方面也都有很多的保留。
項夢冰先生在研究中發現了方言很多有趣的地方。福建連城(新泉)客家話常常用“老古言”來增強說話的力量。所謂老古言指代代相傳的成語、諺語等,如“人過半百,世上做客”。連城客家話“百”bú、“客”kú押韻,這句老古言說的是人過五十就倏忽如過客,有勸誡人珍惜活著的每一天的意思。它同時也反映了古時因醫療條件差,人的平均壽命較低。
再如“雪上加霜,唔(不)雨都風。”連城客家話“霜”sāng、“風”fāng押韻,這句老古言說的是如果雪後出現霜凍天氣,就會伴隨著風雨天。
方言相較於普通話,語調都比較多。比如,普通話是四個調,粵語有九個調。這九個調從最高調到最低調皆有,所以聽起來起伏不定,抑揚頓挫,層次感非常明顯。粵語本身的音調就像一段旋律,當它在譜上一段旋律契合的曲子,自然很好聽,粵語金曲才會如此經久傳唱。
同時,粵語、閩南話等方言都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
“平聲者哀而妄,上聲者厲而舉,去聲者清而遠,入聲者直而促。” 入聲字短促、鏗鏘有力、帶有節奏感。它最大的兩個作用,一個是可以減少同音字,一個是豐富情感。最大的體現是在詩詞裡,今天很多詩詞用南方的方言來讀就韻味十足。豪放的如岳飛的《滿江紅》,婉約的如柳永的《雨霖鈴》,它們都是入聲韻。白居易寫《長恨歌》《琵琶行》,每到傷感處皆改用入聲韻。
豐富複雜的漢語方言是漢民族文化多樣性的表現之一,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語方言中蘊含著大量有關文化變遷、民族交往、生產生活智慧的資訊,如能有意識有計劃地加以保護、傳承和調查研究,對於人文科學的諸多領域都是意義深遠的。
編撰方言辭典就是搶救保護方言文化的一個有力舉措。近期,浙江省溫州市委宣傳部組編了一部《溫州話辭典》。
辭典共744頁,共收字頭9088個,詞條2876條,例句26269條,溫州俗諺語、生僻字也被收錄其中。辭典中的方音用國際音標、同(近)音字來標註,個別還附有語音演變過程。
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古漢語“活化石”還可以推出有聲版。像《溫州話辭典》,只要掃描書上的二維碼或者在微信搜尋小程式“溫州話辭典有聲版”,輸入一個漢字,就可以聽到它的溫州話讀音、字義以及與之相關的地道溫州方言短語及例句。
或許,古人在打邊爐時聊天的話語,就是其中的一番模樣。(嘉賓:項夢冰、作者:陳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