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史記)!
——火的引用改變了人類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狀況,熟食是人類走向現代文明社會的分水嶺!
——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是人類文明飲食健康的寶庫,建議建立中國食文化學!
————2006年05月20日二十四節氣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4節氣是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中國飲食文化和中國食文化學
中國烹飪是中國對人類飲食生產的巨大貢獻,中國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在中國,“烹飪”一詞出現在戰國至秦漢間成書的《易傳》對“鼎”卦的解釋中,“以木巽火,烹飪也。” 大意是在鼎下,架起木柴,通風起火;煮熟或燒烤食物至熟用。所以,烹飪的原始意義就是煮熟(燒烤)食物。烹飪一詞出現在戰國秦漢時期,並不意味著烹飪這一事物也出現在戰國或秦漢間。因為,在古史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教民熟食的的燧人氏距戰國時期至少也有數千年的時間,但實際上中國先民用火的歷史更早,開始於距今五六十萬年的北京猿人時代。 《易經》之後的文獻中,曾用“烹調”、“料理”概括並代用詞;到了近代,大家才更加廣泛使用“烹飪”一詞,經社會的不斷使用和認同,才確認下來;並使用至今。同時,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和發展。 現在的烹飪和烹調二詞研究分野的十分明確了,烹飪覆蓋烹調,烹調是烹飪的組成部分;現代的烹調一詞已經引申指製作食品的技術方法,稱之為“烹飪工藝”。 廣義的烹飪文化不僅包括食品生產的文化——烹調文化,也包括食品消費的文化——飲食文化。烹飪文化就是“人類社會食品生產與消費中所包括的物質與精神現象及其聯絡的總和” 中國烹飪來自於實踐,同時,接受時間的檢驗。相信,中國烹飪在新的時代一定會為人類的健康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烹飪文化是在人類從“茹毛飲血”到“火的引用”發展的“熟食階段”的過程,“食文化”是人類文明飲食發展的昇華,從“田頭”(源頭)到“嘴頭(營養)”的科學發展過程;是一個為人類健康發展的整體食物鏈。既包括原材料的選育和種植與收割到運輸過程和初級加工原料,同時,又包括食品的加工工藝過程和半成品及成品的整個形成過程;又包括食用前和食用過程中及食用後的具體體現。 所以說,設立“中國食文化學科”是必要的,也是人類健康發展的需要;更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必然需求。
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指出:“烹調亦藝美術之一道也”。“烹調之術本於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種族,則辯味不精;辯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中國烹調之妙,亦足以表明進化之深也……”
二、民以食為天
中國人民以“民以食為天”為理論依據,中國“重食”思想和“重養”傳統文化理念發展至今,其“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傳統文化精髓始終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健康的發展方向!
一、中國古代根據氣候對一年進行的節令劃分。即指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同時,又有傳統的節假日比如除夕節、春節(除夕節和農曆新年正月初一);2,清明節(寒食節);3,端午節(五月初五);4,七夕節(七月初七團圓節);5中秋節(八月十五,又稱祭月節);6,重陽節(九月初九);7、冬至節(冬至大如年,民俗記憶和書刊都有記載)等; 以上節假日的食品多種多樣食品豐富;1、春節:食品豐富;必吃的餃子; 2清明節:祭祀春遊,青團(江南食品),薄餅(團聚);雞蛋(秦代此時禁火,提前煮雞蛋備用);艾飯(客家清明節期間食用,一年不生病);3、端午節:包粽子(南北方有不同的品種),包餃子; 4、七夕節;團聚的日子,餃子等; 5、中秋節:食品豐富,月餅;包餃子; 6、重陽節:登高賞月(重陽糕吃兩種糕:花糕、栗子糕);菊花酒;吃餃子;7、建議增加——冬至節和除夕節:冬至大如年,吃餃子(凍不著、不凍耳朵),元宵;除夕節,豐富的食品; 南北方具有差異性,北方過節始終沒有離開“餃子”食品。還有民族特點。河南信陽以及周口、南陽等地喜歡吃水餃、扁食等。
三、開發中國傳統文化的節慶;1、人物(如老子);2、年月(二月二,龍抬頭)、除夕節;3、節氣(秦朝已始秋分節)等;
1、人物:如老子;老子紀念日;中國傳統文化——道教的鼻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論;時至今日仍為傳統文化傳承的要素和精髓。
2、時令:二月二龍抬頭;龍——中華民族的象徵;圖騰,騰飛!目前,北方有吃餃子和吃薄餅的風俗;寓意團團圓圓;
3、秋分:曾經是“祭月節”;2018年經國務院同意設立將“秋分節日”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目前,以文藝演出和有關賽事為主;
4.春耕節,(一畝三分地、先農壇);可追溯到西周;明清帝王達到鼎盛時期。
四、設立“北京紀念日”和“北京城建城紀念日”
北京——人類文明的聖殿——北京,文明紀念日 !同時,可以根據中華民族發展史的獨特性,整理不同時期的歷史人物和具有一定紀念意義的事件以及具有影響力的節氣為文明節日。 “北京紀念日”和“北京城建城紀念日”!發現“北京人”和火的發現及引用;熟食的開始等等。北京,人類文明之源!
北京故宮歷史最悠久(世界五大宮:法國的凡爾賽1624年;白金漢宮1703年,1761改為英王三世的私人寢室;克里姆林宮1320年修建;美國白宮1797年修建); 北京的故宮歷史悠久,是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的故宮可以追溯到公元1179年興建的“金大寧宮”,甚至還可以追溯到公元1000年前後的遼朝蕭太后在瓊華島上建造的宮殿。) 1,全部宮殿區的建設,北京故宮(紫禁城)是1420年,具有世界歷史最悠久的故宮。時間早、面積大! 2,在先秦薊城故址(廣安門南)上一步一步發展起來,位於遼南京和金中都城的中心位置發現先秦遺物等等! 3, “北京城的起源”即“生日”,歷史學也稱為未來學; 薊城的發現,(水經注) 是有記載的; 已經具有3200年的悠久歷史!(1995年北京市隆重舉辦“紀念北京建城3040年,正式確認公元前1045年未北京建城之始”,由於多方異議,至今沒有再搞。大北京即薊城比燕都早134年) 4,北京人的發現和“火”的引用熟食的開始等等。北京,文明之源!
北京城(建城日):1987年侯仁之先生就提出 “北京城建城日”;1995年北京市舉辦紀念北京建城3040年;正式確認北京城於公元前1045年;實際根據考古比此時早134年;至今北京建城為3200年! 考古不斷推陳出新!
目前有建城日的國家,最神奇的是古代義大利(羅馬古城,公元前753年4月21日;目前稱之為“建城日”;最隆重的是莫斯科城,始建於1147年,建城日活動規模最大;最正式之例---聖彼得堡市1703年5月27日,至今在搞慶典;隆重熱烈。)
五、禮儀文化中的中華禮食;
1、祭天文化(豐富的祭天食品):祭天文化是我國古代崇拜神明的崇拜行為,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遠古時期的黃帝“封禪(shan善音)天地,”開始;排列諸神、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周公制禮作樂,祭天典禮“禮儀大備”,形式和規格逐步規範。西周時期以“冬至日” 為“大祀吉期”,在這一天舉辦“祭壇大典”,因此,祭壇大典又稱“冬至大祀”。西漢、隋、唐 、宋、元 舉辦:“天地和祀”。 從秦、漢以後,歷代封建帝王以“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為政治理念;以“敬天敬地”為己任;歷朝歷代建祭壇於“國之陽”,用於舉辦“祭天大禮”;至唐到元、明清(輝煌);祭壇:設“玉、果、蔬、籩、鬥、牲等等” 備燎柴、焚香燭,禮祭皇天上帝,以“爙(rang音)災祈福”! 明清時期,皇帝祭壇典禮有:“春正月天地和祀”、春正月祈谷大祀、孟夏常雩(餘音)大祀、仲夏大雩大祀 冬至祭壇大祀; 冬至大祀(冬至大如年)冬至又稱長至 ,“一陽氣自地而始”也就是說“一陽資始” ;所以古人將冬至這一天舉辦“祭壇大典”。 祈福:“五穀豐登,風調雨順”!(據記載,1924年12月23日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只搞了一次禮儀性的祭拜;也是長達三千多年的國家祭祀制度的完結)。 可以說,“祭天食品”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也是最為壯觀的“禮食”。祈求:“五穀豐登,風調雨順”!老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社會太平!
2、宮廷食禮(朝廷貢品,豌豆黃、御膳等);
3、民族性禮食(各民族風味名點名菜);
4、地域性禮食(區域食禮,德州扒雞、北京烤鴨);
5、名人禮食(東坡肉);
6、食物禮食(龍井蝦仁、樟茶鴨、桃花泛);
7、節氣和節日禮食(非遺);
8、民間祭天食品;豐富多樣!
食禮: 1)先秦“禮食”;提出:“衣食既足,禮讓以興”等理論。 2)儒家禮食(六禮);迎送之禮、交接之禮、進食之禮、卒食之禮、侍酒之禮、其他循禮。3、傳統食禮:分餐與合食、禮儀與請柬、座次禮儀、進食禮儀; 4、近代食禮;豐富多彩!
六、文化遺產:1),2006年05月20日二十四節氣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二十四節氣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文化遺產,使中國人民非常自豪的文化,也是非常值得弘揚的文化。
1、中國古代根據氣候對一年進行的節令劃分。即指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2、中華民族具有四大發明的文明古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國家,究其原因就是中國有著其獨特的文化基因和傳承脈絡;很重要一點就是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就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24節氣! 立春(立春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也是是春季的第一個。立春, 農諺有“春打六九頭”的諺語之說。雖然立春了,向著暖和的方向發展;但是,還是比較好冷的;還有七九、八九,九九。直到春分播種季節時,才開始有真正的暖陽之意。
我國二十四節氣的追根溯源(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千年乃至上萬年的漫長具體實踐和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早在古代公元前的漢代和春秋戰國、乃至夏商周、堯舜禹對曆法和節氣都有一定範圍的記述。《山海經》 《易經》《黃帝內經》……這些上古奇書……研究的新進展,歷史遺址出土文物的新發現,將給我們研究二十四節氣帶來新天地,我們會不斷挖掘出天文節氣的新成果。
我國是農業、農耕、耕種、耕織的文明古國, 我國勞動人民勤勞智慧不斷總結經驗;形成了歷史文化。主要以“黃河流域”為主要特徵和根脈,以“氣候和物種”為依據,建立起來的。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我國曆朝歷代的迎春和冬至活動隆重而豐富。已經超過了節氣、節令,而形成一個節日,因此在漫長的人文歷史中演繹出許多民俗。
酒文化:
目前,有“劉伶醉酒、瀘州老窖、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江西南昌)”國家工業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名酒如杜康酒和衡水老白乾酒都是具有發展歷史過程的老酒和品牌酒,創立時間約在漢代。
目前,亟待研究開發的中華24節氣時令食譜(主食、副食、湯食、小吃); 根據考古資料;中國社科院考古所2021年9月8日報道;9000年前中國人即飲“啤酒”(麴酒);根據在橋頭遺址出土的陶器。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質發表題為《中國南方九千年前臺地上飲酒的早期證據》;為穀物酒,(非現代啤酒);2021年11月30日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報道:山東大學考古團隊發表《山東鄒城邾國故城西崗墓地一號戰國墓茶葉遺存分析》(《考古與文物》,2021年第5期),正式公佈山東濟寧鄒城市邾國故城遺址西崗墓地一號戰國墓隨葬的原始瓷碗中,出土的茶葉樣品為煮(泡)過的茶葉殘渣,為目前已知世界最早茶葉遺存,將世界茶文化起源的實物證據提前了至少300年。據悉,此前考古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茶葉實物出土於西漢景帝陽陵。邾國故城的這一發現將茶文化起源的實物證據追溯到戰國早期偏早階段(公元前453至前410年),提前了300多年。西崗M1茶葉遺存的發現與證實,為研究茶的早期起源和傳播等問題提供了實證材料。
中國傳統文化“天圓地方”主要體現在古建築和“天人合一”的理念中;至今,還是我們倡導的理念;併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食文化就是從田頭到嘴頭(牢牢把握食品安全),田園(圓)到嘴裡(口即園又方);圓圓滿滿! 宮廷食品用料的來源和傳統食品加工技藝,如能進一步總結完善一下;即便於傳承又便於弘揚!
宮廷(歷代朝廷)祭天食品和民間祭天食品的開發和利用,具有廣闊空間!食物形態、大小的寓意等等! 節假日可選用喜慶色如紅色、桔紅等;其它時令性食品和茶食要有季節性和獨特性。 如何選用“宮中之美”和民間“非遺特色”,彰顯中華文化厚重之內涵!如不同季節的宮中美景和琴棋書畫的不朽篇章!
相信,在“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民族自信”發展的道路上,中國飲食文化在人類健康發展的道路上,一定會蓬勃發展,我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4節氣——之二十一:“大雪”
大雪時間
2021年12月7日
農曆(陰曆)十一月初四
星期二
“大雪”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更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冬時節的正式開始;其時視太陽到達黃經255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大雪,十一月節,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並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二十四節氣與飲食文化
一年四季,四季養生;科學養生,適當進補;合理搭配,平衡膳食!順應天時,認真吃飯;敬畏古人智慧。
諺語:“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處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河邊)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每到一定的節氣時分,就有不同的食材逐漸成熟,所以,春天食用“初發的蔬菜”,夏天食用“肥美的蔬果”;在秋天一定要食用“飽滿的果蔬”,在冬天食用“豐潤的食物”。
一、大雪節氣重養生!
(一):早睡遲起,防風寒,圍巾別離身。一定要“保暖”
(二):大雪補得當,一年不受寒。冬季最簡單的“通”法是多吃蘿蔔。如羊肉燉白蘿蔔等補充身體陽氣、溫暖五臟。根據自身體質狀況,適當進補;適可而止!
(三):每天10分鐘擦腰通氣血,每晚睡前“泡泡腳”;明天堅持“做操,尤其是“廣播體操”;減少疾病。
大雪節氣習俗:俗語有“大雪不寒明年旱”、“大雪兆豐年,無雪要遭殃”之說;北方大雪時節賞雪、看冰,南方開始醃肉。百姓則更喜歡大雪 “進補”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一年四季要在冬季尤其是“大雪”:“冬藏”進補,尤為重要!
大雪養生:去寒保暖 早睡遲起
二、大雪時節,萬物潛藏!養生也要順應自然規律,並要收斂神氣,起居調養宜早眠晚起。早晚溫差懸殊,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
(一)、起居:
1.賴床養陽氣:早睡晚起,以養陽氣。晚上在10點前上床,同時用熱水泡泡腳,並按摩足底湧泉穴,以利陽氣潛藏,陰精積蓄,早上宜6:40以後再起床。
2.戴圍巾、戴帽子保護陽氣:“頭為諸陽之會”,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最不能受寒,外出要戴帽子、圍圍巾,注意保護陽氣。此季節勿著涼!
3.雪後防紫外線:降雪增加,雪後也需防曬!雪天的紫外線看似不強,但是光線會透過雪地的反射對面板造成傷害。包裹嚴實,減少外露。
4.室內別忘保溼:冬季室內可用加溼器保溼,但加溼器要定期清洗,防止滋生細菌。必要時上午或中午通風換氣!
5.養精蓄銳少房事:《黃帝內經》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腎為先天之本,腎中所藏的精氣是維持生命和健康的原始物質,冬季最有利於補充和恢復,應減少消耗,節慾保精。
(二)飲食:大雪補得當,一年不受寒!
1.“補”重要“通”亦重要:中醫所謂的“通”是指氣血、經絡的暢通,氣滯血淤,經絡鬱阻,會導致疾病。冬季最簡單的“通”法是多吃蘿蔔,羊肉燉白蘿蔔,可以補充陽氣、溫暖五臟,尤其適合腎虛和脾虛的人食用。
2.不要吃動物腎臟:《修真秘訣》曾記載“冬不食腎”。《金匱要略》也提到:“冬三月,勿食豬羊等腎。” 意思是冬季腎水當令,過食損傷心氣。
3.進補可以按需所食
1)面板幹,吃大白菜護膚養顏
大雪期間,空氣乾燥,多吃點大白菜可護膚養顏。
大白菜含豐富粗纖維,能潤腸、促排毒,又刺激腸胃蠕動,利於大便排洩,助消化。
2) 陽氣藏,來根大蔥“通陽”
大蔥味辛,性微溫,通陽、解毒。
除了防風寒感冒外,對於惡寒發熱、頭痛鼻塞也有療效。但患有胃腸道疾病的人不宜食用。
每天堅持做:“每天兩瓣兒蒜(早餐不宜)消毒又保健;多食一點醋,不用逛藥鋪;多吃一點姜,立瘦保安康;亂吃一頓傷,會吃千頓香;乾淨一身輕,不淨百病生;飯前一碗湯,湯勝開好藥方;飯後一支菸,害處大無邊;練出一身汗,小病不用看;要活一百多,心胸常開闊! (食用“蔥、姜、蒜、醋”等調味品,要根據自己的身體腸胃狀況,比平日適當增加;切忌過多,否則,會適得其反,)
(三)、運動:適當晚起居,同時注重“增強溫和,多曬太陽”!
適宜的運動為:散步、慢跑、打太極、敲打健身球等運動量小的活動。(上午運動的時間最好在陽光充足的時間段,不易過早;9點後適宜。)
(四)、大雪養生食譜: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每到一定的節氣時分,就有不同的食材逐漸成熟,所以,春天食用“初發的蔬菜”,夏天食用“肥美的蔬果”;在秋天一定要食用“飽滿的果蔬”,在冬天食用“豐潤的食物”。 冬季養生,首推“羊肉”!
1、羊肉蘿蔔湯(可根據自己的口味和愛好,增添菌類、薯類等等)
原料:羊肉、白蘿蔔、粉絲(粉條)、蔥、姜、鹽、料酒、大料、幹辣椒、花椒等。
烹調方法:1)、先將蘿蔔淨後將白蘿蔔切成大小適宜的塊,羊肉切成3釐米左右長短的塊,放入熱水中焯透後入冷水,洗淨備用。
2)、砂鍋中倒入水,放入羊肉,加入料酒、蔥、姜、幹辣椒、大料、花椒,加蓋燒開後轉小火燉30分鐘,分別放入白蘿蔔、粉絲(粉條)繼續燉,至熟後調味即可。
功效:羊肉在《本草綱目》中,是被稱為“補元陽益氣血”的上佳補品。冬季吃羊肉可驅散寒冷、溫暖心胃。適宜冬季食用。
2、淮山芡實排骨湯:
原料:淮山、芡實各50~100g、排骨200——300g。
烹調方法:1)、將淮山洗淨切塊,芡實洗淨,排骨洗淨切小塊兒待用。
2)、湯煲中加入800ml清水,放入淮山、芡實、排骨用武火煮開。
3)、再調至小火煲1.5小時左右(根據口感掌握時間的長短),放鹽調味即可。適宜鹹鮮口味。
功效:健脾補氣。尤其比較適合氣虛脾虛、便溏、面色萎黃之人。老少皆宜,適當進補!
3、羊肉大蔥水餃:根據自己的口味調劑;也可以加入白茶。羊肉、大蔥、白茶,各佔三分之一;
4、涮羊肉:葷素搭配合理;營養均衡!
可以適當增加“魚類”菜餚和“粥類”菜餚以及“湯類”菜餚,既增加熱量又調劑“口味”,既暖胃又“溫補”; 最易食用的“大白菜”,如:“板栗燒白菜”、白菜餡餃子(大雪季節最好食用羊肉)、包子;醋溜白菜等等。 涮羊肉也是非常好的食品,食用時,一定要“葷素搭配合理!”
(民間諺語:“好吃不過餃子”,北方在24節氣和變化時節,非常講究“吃”;餃子是重頭戲!)
飲食方面要多吃熱量高、有健腦活血功效的食物,如羊肉、牛肉、乳類、魚類,根據個人喜好適當飲用一些茶水,白茶、普洱等飲品。 由於夜間時間越來越長,白天時間越來越短,陽氣潛藏,陰氣漸盛,氣溫降低;要多參加娛樂活動,尤其是老年人和成長中的年輕人,多曬太陽;以激起對生活的熱情和嚮往。
大雪到來,把煩惱和憂鬱通通甩掉,壓力和辛苦一概拋之雲霄。每天都要有“好心情”,四季都有“好身體”。
祝福全體中華兒女“冬季保暖,暖陽吉祥”!
(文圖:風華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