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管子》的人,一定要好好讀一讀《心術篇》,可以說這是《管子》一書的靈魂。讀懂了,我們就可以大概瞭解一下在管子那個年代,處在頂層的精英們到底是如何制心的。
為什麼有人幹活,越幹越精神?而有人幹活,越幹越累?為什麼有人越活越自在,有人越活越苦大仇深?哪怕是坐在那兒,有人越坐越愜意,有人越坐越心煩。這些背後其實或多或少都有心術的問題。
所謂心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法,或者也可以說是安身立命之法。一個人行走在紛繁複雜的世間,會遇到各種不確定性,在這種不確定下,如何才能心安?
有人選擇了心靈雞湯,下班之後安撫一下受傷的心靈也不錯;有人選擇了信仰,尋找永恆的救贖;有人選擇了聽天由命,愛咋咋地;管子的選擇是“以陰制陽,以靜制動”。
在管子的心中,心是王,處於君位。淮南子認為心的作用是“發一端,散無竟,周八極,總一管”,大體也是心為萬物主的意思。
所以治天下,首在制心。天下是一個大迴圈,人身是一個小迴圈。以小迴圈為例,心為主,九竅為國家的官員。九竅各司其職,而處在主位的心王不可妄動,動則得咎,動則失位。
管子打了一個比方:假如你家裡養馬,你不用自己代替馬跑。制心也一樣,什麼都能動,心不能動。這個心法後來到了王陽明那裡,變成了“此心不動,隨機而動”。不動,有感則應。
這種無為而治的極高明心法,今天的人很難理解。它們的疑惑就在於:你都無為了,都不動了,還怎麼做事?
這就是古人心法難學的地方,學不好,最後就開始誹謗這些心法都是忽悠人的。其實關鍵原因在於,今天的人慾望都特別重,他很難體會:不管幹什麼,內心還總能有一個不動的東西在,它就像一位王一樣,永遠君臨天下。
只要這個不動的東西一直在,我們就可以獨立守神,不管幹什麼都不會被帶跑。就像南懷瑾先生曾分享的“看花”心法一樣:讓花來看你,而不是讓你的精神外洩去看花。這樣看花,越看越精神。
所以重中之重,管子在《心術篇》開始就提出:
虛其欲,神將入舍;掃除不潔,神乃留處。
故必知不言之言、無為之事,然後知道之紀。
所以人品很重要,古代的心法其實門檻很高,那時候的書也不是誰都能讀的。我們今天資訊發達了,什麼書一般都能搞到,但如果你沒有那個人品,讀了也沒用。
比如說張良讀了《素書》,可以輔佐帝王打天下。而我們把《素書》讀成了心靈雞湯,或者讀成了單純的權謀之術。心裡能裝多少,首先要看能捨掉多少。心裡整天裝得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什麼都斤斤計較,又如何能裝得下更多的東西?
有人說我不會無為法,其實很簡單,古人早就講了:先學會做人,人品很重要,仁義禮智信一個都不能缺。就像鍾永聖老師講的那樣,順應天道就是無為,逆天道就是有為。
這麼一解釋看似牽強附會,但仔細一琢磨,卻又很高明。人品很重要嘛,真的踐行仁義禮智信,內心一定是在做減法(注意,不是在事上)。仁義禮智信五德全了,自然就能理解什麼是“以靜制動”。
這個道理,管子也在《心術篇》中講得極明白:
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故道之與德無間,故言之者不別也。
道與德本就是一體的,今天的人光喜歡追求一個虛無縹緲的大道,卻不講德。搞得現在很多老師特別無奈,你一說神神秘秘的事,他兩眼放光,你一說實際的人品問題,他充耳不聞。
所以管子說,一個人如果能去除慾望,內心就能暢達無礙,暢達無礙,內心就能平靜,平靜就能養精氣,精氣養就能守獨,能守獨就能內明,內明就能通於神。
什麼是“獨”?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胸有激雷,而面不震驚。也就是說不管遇到什麼境界,你的內心永遠有一個東西是不曾動搖的,這就是以靜制動,以陰制陽。
真能做到以靜制動,以陰制陽,遇事自有主張,用一句俗語來說就是“以不變應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