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有一天,安徽的學政朱筠向乾隆上奏,他請示對《永樂大典》重新進行整理,蒐集更多的圖書文獻。
事實上,乾隆很支援這件事,隨後他便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徵集書籍,鼓勵普通老百姓把家中藏書貢獻出來,乾隆還給這部新的鉅著起了一個名字,叫《四庫全書》。
事實上,咱們不難發現《四庫全書》是在《永樂大典》的基礎上編修出來的,而對《永樂大典》的整理,也成了《四庫全書》能夠編纂出來的原因。
後來,乾隆皇帝的聖旨一下,全國各地便開始忙碌起來。
那麼,乾隆皇帝為什麼耗時13才編成《四庫全書》呢?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叢書,那麼它到底有多大呢?
有人做過這樣的假設,如果說一個人從出生那天開始讀《四庫全書》,每天讀10小時,每小時讀3000字,一天也不間斷,一直讀到他80歲,也未必能把這部《四庫全書》讀完!
這樣一部鴻篇鉅作的發起者,就是中國清朝的乾隆皇帝。乾隆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他將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鼎盛時期“康乾盛世”推向了頂峰。
如今《四庫全書》的電子本,只有約20個光碟,疊在一起幾寸厚,可以在家裡閱讀,這麼方便,這在大清朝是不可想象、不敢想象的事。
想當年,安徽的學政朱筠提議編輯失散的《永樂大典》,這件事也許勾起了乾隆皇帝的一番思量:
我堂堂大清怎能拾人牙慧,何不標新立異,要搞就搞個大手筆,也好讓後人見識見識?
這個乾隆皇帝是心比天高,他已經決定編撰《四庫全書》,這可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第二年,他任命紀曉嵐為總纂官,配備360名官員和學者,開始了這項工作。
想當年,大清朝的地方政府和民間藏書家也積極響應,徵集12237種圖書就用了七年時間。
接著對圖書進行整理,以確定應抄和應存物件,然後,從全國選拔3800多人擔任抄寫的工作。
全書採用清一色的工整楷書,就像一人所寫。
紀曉嵐這樣的總纂官,需要負責的古籍數量驚人,無論他如何學識淵博,也只是一個人,分身乏術,過於龐大的工作量肯定需要助校的分擔。
事實上,翁方綱編修《四庫全書》時,編寫了大部分的提要,但他的助校陸鎮堂,也出了不少力。
幾百年來,圍繞著《四庫全書》的故事,也是充滿了坎坷傳奇。
乾隆四十六年,也就是1781年底,第一套《四庫全書》抄成。
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善本庫,我們可以看到這部著名的《四庫全書》,它分為經、史、字、集四部,每部書都採用不同的顏色,象徵春、夏、秋、冬四季。
- 經部|典籍之首,如春伊始,標以綠色
- 史部|著作如盛夏之火,標以紅色
- 子部|採集百家,猶如秋收,用藍白色
- 集部|文稿薈萃,好比冬藏,標以灰色
迄今為止,它也是最能代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載體。
240多年前,乾隆依託鼎盛的國力和個人的雄心,費去13年的心力,動員全國成百上千的優秀學者的力量,來編成此書,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無可比擬的事情。
《四庫全書》是如何儲存下來?
乾隆皇帝編書的時候,也想到了儲存的問題,他“備份”了七套,為了防止火災和各種突發事件,將七套書放置在全國不同的地方。
- 當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七部《四庫全書》,他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
先抄好的四部分收藏於:
紫禁城文淵閣、遼寧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淵閣、河北承德文津閣,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
後抄好的三部分收藏於:
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近代以來,《四庫全書》真的是屢遭劫難,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進攻北京,火燒圓明園,文源閣《四庫全書》被毀了。
太平天國的時候,文宗、文匯兩閣書被焚燬,文瀾閣書也有損失,幸虧清末民初由人補抄齊全。
現尚存四部,分別藏於北京、甘肅、浙江和臺灣等四地。
總而言之,《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寫而成,3800多人抄寫,耗時13年編成。
這套書收書共3461種,總共79039卷,總字數約8億字。
它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幾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國歷史上的所有典籍。
如此大規模的叢書,在古代當然需要很長時間,耗時13年編成此書,還算皇帝非常重視了,否則可能就要更長的時間。
因為,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七部《四庫全書》,他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所以至今為止,還有四套《四庫全書》儲存了下來。
一起探討四庫全書那些事,歡迎關注和助力我!
作者:龔柳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