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7月底,日本人佔領平津之後,沿平綏線繼續向華北進攻,1937年8月27日,張家口淪陷。
1940年3月,一名常駐在張家口的日本戰地記者拍下了一組照片, 試圖透過這些照片來美化其侵略戰爭。然而,透過這些老照片,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當地百姓在日寇鐵蹄下的艱難生活以及日本侵略者的虛偽和姦詐。
1940年3月,張家口下了一場大雪。兩名少年揹著褡褳踏著積雪的凍土前行,身後山坡上的長城俯衝而下,宛如一條吸水的巨龍一般。
雪後的大境門外,連綿的群山之巔是蜿蜒的長城,山脊和居民的屋頂都還殘留著積雪。
大境門外的一個路口,兩匹馬牽引的大車拉滿貨物正在下坡,旁邊的土牆邊站滿了人,一個男子背依著土牆正在休息。陽光很好,天氣很冷。人們都穿著臃腫厚重的棉袍。
破損城牆下的黃土道,道路和民居之間是一條臭水溝。男人挑著籮筐,手裡拎著棍子作為柺杖,孩子揹著東西緊跟在身後。
大境門是張庫大道(張家口至庫倫)的起點,從明代開始,在元寶山一帶便已形成了龐大的集市,歷史上被稱之為“貢市”和“茶馬互市”。
到了清朝,集市的規模達到鼎盛。來此蒙古和其他國家的毛皮、藥材、金銀製品運抵到這裡進行交易,換取中國盛產的瓷器、絲綢等物品。雖然此時因日寇侵略市場大幅度萎縮,但依舊能看出昔日盛況的影子。路邊停放著成排的廂式馬車,另一邊擠滿了運貨的駱駝。
日偽漢奸在張家口火車站附近懸起了氣球,上面掛著宣傳標語,迎接所謂從五原戰場“凱旋”的日本鬼子。
張家口火車站內的天橋上,站著一些日本僑民,他們打算居高臨下看一看“凱旋歸來”的日本隊伍。在天橋上掛著寫有“建設東亞新秩序”親日宣傳的燈箱。
路邊的隊伍
1940年3月20日,在五原地區發生了著名的五原戰役。戰役由傅作義指揮,中國軍隊同時向五原及外圍據點發起總攻。經過激烈的戰鬥,中國軍隊將日寇趕出河套地區,並殲滅俘虜日偽軍5000餘人。
這些是從五原戰場逃回的日本鬼子,從其神情和精神狀態就能感受到其內心的沮喪。中國人在五原戰役的勝利對這些鬼子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在此之前,他們總以為憑藉優勢裝備便可以滅亡中國, 而這次的慘敗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這一切都只是自己的痴心妄想而已。
走出車站
雖然戰敗,但表面上還要鼓著肚子硬撐。本圖是日寇列隊在高頭大馬的引領下走出車站的情景,路邊豎著“祝凱旋”的牌子,路邊的日本僑民揮舞著膏藥旗狂熱的歡呼,只有這些逃回來的鬼子內心是清楚事情真相。
張家口街頭,一位母親抱著孩子依靠在電線杆上休息,旁邊站著她的大孩子。婦人頭頂著白毛巾,大兒子戴著風帽。
當年的清河橋上插滿了旗子,一邊是傀儡政府的五色旗,一邊是日本的膏藥旗。橋頭處也掛著燈箱,上面寫著反動標語。橋面被隔成兩個單行道,上面跑著人力車和腳踏車。
戴著瓜皮帽的丈夫牽著毛驢走在前面,驢背上坐著他的妻子和孩子。孩子的奶奶騎著驢跟在後面,由孩子的爺爺執韁繩。出門的時候女人騎驢,男人牽繩步行,這是當時不成文的規定。
春天已經到了,原來冰封的清河重新流動起來。沿河邊是是一排高低起伏的民居,河邊的道路上有一些行人在趕路。這就是70多年前張家口的真實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