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森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展覽部主任
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劃過天際撞向地球,結束了恐龍對陸地的統治。
災難之後,廢土之上,劫後餘生的動物們開始了漫長的恢復。其中,哺乳動物憑藉自身結構上的優勢迅速發展,體型逐漸增大,成為地球生物中新的統治者。
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尤因它獸的體長超過4米,體重達到3噸。3600萬年前的漸新世,埃及重腳獸肩高超過2.5米,體長4米,重達4噸。1700萬年前的中新世,非洲恐象肩高超過4.5米,體重達到驚人的15噸。
然而,這些橫行一時的巨獸們,在巨犀面前,一個個都相形見絀。
2021年6月17日,古生物學家在《通訊:生物學》雜誌上發表了巨犀的一個新種——臨夏巨犀,被認為是地球歷史上曾經生活過的、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化石證據表明,臨夏巨犀肩高可達5米,頭高超過7米,比最高的長頸鹿還要高出2米,體重更是超過24噸,比4頭非洲象加起來還要重。
巨犀為何進化出瞭如此巨大的體型?它們最終又為何在歷史上銷聲匿跡?答案都在自然演化史中。
穿越青藏高原的巨犀家族
巨犀是地球歷史上生存過的最大陸地哺乳動物,生活在距今4200萬~2100萬年前,演化出6個不同的屬。在這6個屬中,巨犀屬分佈範圍最廣,它們的化石散落在東亞、南亞、中亞和東歐的許多地方,記錄著流散的足跡。但長期以來,巨犀屬各個成員之間的演化關係一直模糊不清。
2015年,中國古生物學家在青藏高原東北緣甘肅臨夏盆地距今約2650萬年前的漸新世晚期地層中,發現了巨犀屬的一個新種——臨夏巨犀的化石,包括一個長度超過一米的完整頭骨及部分頸椎化石。
古生物學家根據化石推斷,臨夏巨犀比巨犀屬的其他種更進步,體型也更大,是地球歷史上曾經生活過的最大陸生哺乳動物。而與巨犀伴生的動物群表明,如今的中國西北地區曾是一片開闊疏林地帶。因此,臨夏巨犀可能是像長頸鹿一樣,在疏林中取食樹冠的葉片。
研究人員進一步結合大量頭骨、牙齒和頭後骨骼性狀,對巨犀屬進行了新的系統發育分析,幫助巨犀家族修“族譜”,確認了各個成員之間的逐步進化序列:蒙古高原的葛氏巨犀經由蘭州盆地的黃河巨犀、哈薩克的亞洲巨犀、巴基斯坦的布格蒂巨犀,最終到新疆的美麗巨犀和甘肅的臨夏巨犀。
透過巨犀屬化石發現的地點,我們會發現,巨犀成員先是從蒙古高原擴散到南亞的巴基斯坦,然後巴基斯坦巨犀的後代又返回新疆和甘肅,演化出新疆美麗巨犀和臨夏巨犀。也就是說,這期間它們曾兩次穿越現在的青藏高原地區!難道巨犀這樣巨大的生物可以翻越世界屋脊?
研究人員推斷,真相更可能是,在2000多萬年前,青藏高原還沒有隆起,並不是像現在這樣山脈縱橫,而是密佈著大量海拔不超過2000米的谷地。巨犀可以沿著這些較為低矮的地區實現穿越。
巨獸的養成
在地球歷史進入新生代以後,曾有無數哺乳動物出現在大地之上。動物們體型越長越大,甚至出現巨犀這樣的超級巨獸。可是,巨犀為何進化出瞭如此巨大的體型?
其實,包括動物體型在內的身體結構變化都是在適應自然環境變化的過程中產生的,也就是面對“環境選擇壓力”出現的適應。巨犀最初也是一群體型並不那麼誇張的植食性動物,比如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巨犀科成員——沙拉木倫始巨犀,肩高只有兩米,長得像一隻被拉長了脖子的馬。
隨著整個地球環境在始新世末期由溼潤轉為乾旱,全球範圍內的雨林開始轉變成大量的稀樹林地。少了茂密樹木的羈絆,巨犀的體型於是開始增加。這次發現的臨夏巨犀當時就生活在一片開闊的林地,平坦的地勢和豐富的食物資源足以支撐巨犀們一直”逛吃逛吃“。
同時,巨犀的身體結構也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發生改變,為了夠到它們的主要食物——樹上的嫩葉,巨犀的脖子不斷伸長,頸椎也變得越來越強壯,用來支撐巨大的頭部。
古生物學家還在臨夏巨犀的頭骨上發現了很深的鼻切(鼻子位置向頭後的凹槽),這一結構顯示臨夏巨犀可能長有一個類似現生貘類動物的加長鼻子,可以幫助將嫩葉捲進嘴裡,增加進食效率。
巨犀巨大的體型在其生活的開闊樹林地帶具有天然的防衛優勢,可以防止肉食動物的侵擾和獵殺。當時最大的肉食動物是體長4米的鬣齒獸,體型上的巨大差距讓它們很難對成年巨犀造成威脅。所以只要巨犀不斷長大,就會成為無敵的存在。這也成為促進巨犀體型不斷增大的一個動力。
巨獸的消亡
既然巨犀已經進化成“當世無敵”般的存在,為什麼後來在歷史上卻銷聲匿跡了呢?為什麼如今的地球上,看不到巨犀那般巨大的哺乳動物呢?
其實答案仍然在於自然演化。動物的演化發展受自然環境變化的選擇壓力影響,曾經的環境變化讓巨犀擁有了巨大的體型,那麼下一個環境改變也可能造成它的消亡。
2000多萬年前,不斷隆起的青藏高原使得周邊地區的環境變得越來越乾旱,稀樹森林變成草原,進而形成荒漠。巨犀家族無法面對持續惡劣的環境和日益減少的食物資源,最終走向了滅亡。
迄今發現的巨犀家族最後的成員,是生活在距今2100萬年前的吐魯番巨犀。此後這個曾經無上輝煌的巨獸家族永遠消失在演化的歷史長河中。
事實上,像巨犀滅絕這樣的場景在30多億年的生命演化史上不斷上演:無論是10米長的鄧氏魚、7米長的迅猛鱷,還是30多米長的恐龍巨無霸,在環境的鉅變面前都變得脆弱不堪。
大規模火山噴發、長時間降雨、氣溫上升和下降,甚至地球磁場的變化,都可能成為生物大滅絕的“兇手”。
除了不可測的自然力量,懂得使用火和製造工具的人類的到來,也標誌著大型動物噩夢的開始。
據科學家考證,在距今7萬年前,陸地上超過50公斤的動物有200個屬,這些動物中的50%在約1萬年前人類農業革命發生時已經滅絕。而且,它們滅絕的時間和智人走出非洲、到達各大陸的時間基本一致。
當智人到達澳大利亞之後,當地體重超過50公斤的動物從24個屬減少到現在的1個,永遠消失了的包括2噸重的雙門齒獸、三米長的大袋鼠、兇猛的袋獅等,留下的那一個則是如今的袋鼠。
人類踏足美洲之後,大型哺乳動物中,北美洲47個屬中的34個和南美洲60個屬中的50個完全消失,包括4米高的大地懶、3噸重的雕齒獸、強壯的劍齒虎等。
雖然這些動物的滅絕有著自然因素的影響,但人類的獵殺及放火燒荒等活動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很可能起到了“幫兇”的作用。
尤其近四百年來,隨著工業革命帶來的全球範圍環境破壞,世界上非洲以外地區的大型陸生動物已經消失殆盡,裡海虎、巴巴里獅子、原始牛、西非黑犀牛、斑驢……這個滅絕動物的名單長得令人不忍讀下去。
地球的環境變化難以預測,很難改變,但作為人類,只希望今後我們能更加愛護野生動物,讓子孫後代依然能夠欣賞到大型動物的壯麗。
參考資料: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1-02170-6
[2]http://www.ivpp.ac.cn/xwdt/ttyw/202106/t20210617_6113919.html
[3]《中國新近紀犀牛》鄧濤著,上海科技出版社2015年12月
[4]《人為何物:進化的邏輯》王一江著,中信出版2021年1月
[5]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cience-nature/what-happened-worlds-most-enormous-animals-18096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