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汀江如玉帶,兩岸城鎮村莊宛若帶上珍珠。早春的山野,滿眼鵝黃嫩綠。一路來到汀江邊上的福建長汀縣河田鎮劉源村,我和林業局的老範見到了正向林場走去的老劉。
老劉七十歲開外,黝黑的臉龐上,額頭紋深如刀刻,讓人印象深刻。
車子沿著蜿蜒的山路走,幾道彎後,山的褶皺裡出現一所房子。下車看山林,松在山峰傲立,杉于山腰俊朗,挺拔的竹子在山腳隨著風兒微微躬身,同野花一起迎著蜂與蝶。
推開房門,老劉端起茶具泡茶,邊喝邊聊。說起種樹,平日裡話不多的他,瞬間變得滔滔不絕起來。老劉回憶往事說,當年燒火做飯最頭疼,農閒時,隔壁鎮的男人們會帶上口糧、鍋碗和行頭,像出遠門似的,結伴走路到四都山上砍木頭。上了山,有的投靠親戚,有的在山上搭寮住,砍了木頭都堆放在汀江支流上游的四都河邊,攢夠了木頭就釘紮起來,編成木排順水放回河邊的村莊。一趟七八天,解決半年柴。“那時,燒火的柴比糧食貴呢,我們叫‘柴富’,不是錢財的‘財’,是柴火的‘柴’。”老劉重重地說。
當年林木荒,如今滿眼綠。我翻看桌上擺的林權證時,“四千四百七十畝”這個數字讓我瞪圓了眼睛——種了多少年才有這麼大面積呀?
我讓老劉領著我們到林子裡看看。此時霧氣未散,無數枝葉牽起手,像在天空傳著接力棒,又像大海里龐大無比的魚群,挨擠騰躍、舞動綠濤。
“砍樹容易種樹難,桃三李四柑八年。從二十三到六十歲,我幹了三十多年伐木工,雖是工作需要,但砍了不少樹,想想都心痛……”老劉站住身,用粗糙的雙手摩挲著身邊杉木的樹幹。
老劉六十歲以後回到村裡,愈發覺得自己對大樹有虧欠。他有了一個心願,想著往後的日子裡,要把三十年來砍的樹給補回去。於是,從2007年起,他把前半生的積蓄連同兒子給他的養老錢一股腦兒投進去,承包了隔壁紅中村相見嶺近五千畝荒山。他自己出錢,加上政府補助,建好了上嶺的六公里多水泥路。上山種樹雖然請了幫工,但他比誰都起早貪黑,風裡雨裡不知倦。
有一年,山上的杉木林出了點問題,大片林子下半截枝葉枯黃。老劉那個急呀,給老範打電話時,上氣不接下氣的。還好不是病蟲害,是杉木林修剪過多,樹幹長得太快,遮住了下部枝葉採光才出現枯萎。經歷了那一回,老劉真切地意識到科學種樹的重要。
老劉種樹,起初家人和鄉親們並不理解。有的說,老了還有力氣就回家抱孫子啊,上山就是找罪受。也有人說,種幾畝可以,五千畝,會搞得成?“且不說為別的,單為了把以前砍的補回去,也得幹。現在看呀,我補了,還超了,超得越多越好啊,滿山綠油油的,風兒輕悠悠的,多舒服啊!”老劉說這些時有些嘮叨,但是語氣充滿了歡喜。
說起未來的打算,老範的好主意接二連三冒了出來:“如果說要再來點什麼,就在林下種點黃花遠志、三葉青、靈芝這些藥材,養點河田雞,平時也有收入。還可以讓遊客來這兒看好山水、吃農家飯……”
起風了,風吹綠浪颯颯響。從林梢草尖送來的清風,拂過面龐,沁人心脾,那是讓人忘憂的清甜。眼前那漫天綠海,好像化作一座座水庫、糧庫和金庫,笑吟吟看著它懷抱中勤勞的人們。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17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