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出品方/作者:中銀證券,莊宇、呂然)
1、需求端:5G滲透率帶動需求擴張,ARPU重回上升通道
1.1 下游總需求:2021 增速躍進,2022 將持續向上增長
2021 年的電信業務收入穩定增長,通訊行業下游需求受疫情影響較小。根據工信部最新的 2021 年 1-10 月份資料顯示,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 12,252 億元,同比增長 8.2%,兩年平均增速 5.7%, 對 比 2020 年電信業務收入增長的 3.6%,2021 年的電信業務收入增速實現雙倍躍進,並保持穩定增長 水平。在 2021 年疫情對經濟的持續低壓影響下,通訊行業下游需求受疫情影響較小,按照上年不 變價計算的電信業務總量為 13,894 億元,同比增長 28%,持續呈快速增長態勢。其中,各大運營商 積極開拓發展新興市場,應用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迅猛發展,更多的需求 與收入增長點紛紛湧現,預測 2022 年電信業務收入將繼續持續向上,保持增長髮展勢頭。
新興業務收入增勢突出,對電信業務拉動作用持續顯現。2021 年間,國內三大運營商中國移動、中 國電信與中國聯通積極發展 IPTV、網際網路資料中心、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興業務,1- 10 月份共完成業務收入 1854 億元,同比增長 28.8%,在電信業務收入中佔比為 15.1%,拉動電信業 務收入增長 3.7 個百分點。其中雲計算和大資料收入同比增速分別達 91.3%和 33.1%,資料中心業務 收入同比增長 18.7%。對比資料及網際網路業務拉動電信業務收入增長 1.7 個百分點,而話音業務佔比 持續收窄,在電信業務收入中總佔比同比下降 1.5 個百分點,新興業務成為目前業務收入來源增長 最迅猛的版塊。
行業回暖,三大運營商營收持續增長,中國移動領銜市場份額,聯通和電信的收入增速觸底反彈。 隨著提速降費的政策要求在 2019 年放緩,價格戰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整個通訊行業出現回暖趨 勢,各大運營商的營收水平均在 19-20 年得到穩步提升,21 年中的營收水平也遠超 20 年年中水平。 其中,中國移動始終保持市場份額的領先地位,淨利潤遠高於中國聯通與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在 提速降費政策的要求放鬆後,逐步摒棄價格戰,迴歸合理價值區間,同時抓住 4G 向 5G 躍遷的階 段,積極發展新興業務,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的營收於 19 年觸底反彈,逐步搶回市場份額。
行動通訊服務仍是主要收入來源點,新業務發展動能不斷增強。根據 2021 年三大運營商周期財務 報告對比資料發現,行動通訊服務仍是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家庭市場、政企市場、新興市場表現 優異,實現了雙位數的快速增長,CHBN 收入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得益於智慧家庭、DICT 業務的快速 拓展,面向資訊服務的新業務(非傳統通訊業務)收入佔比進一步提升,發展動能不斷增強。
1.2 使用者數:5G 使用者數呈倍數增長,蜂窩物聯網規模持續擴大
5G 使用者規模持續增長,未來或將呈現爆發性增長趨勢。中國移動的 5G 套餐使用者數逐月遞增,整體 的 5G 使用者規模與增速都遠超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持續領跑我國 5G 業務。2021 年 10 月相較於 2021 年 4 月,僅僅在半年時間內使用者數已達原來的 1.73 倍,達到 3.5 億+。中國電信的 5G 套餐使用者 數約為中國移動的 60%,並以較高的速度增長。中國聯通的整體 5G 使用者數低於中國移動與中國聯 通,但上升趨勢明顯。截至 10 月份末,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的行動電話使用者總數達 16.41 億戶,比上 年末淨增 4694 萬戶。其中,5G 手機終端連線數達 4.71 億戶,比上年末淨增 2.73 億戶。5G 使用者的規 模增長呈現倍數增長,未來預期將出現爆發性擴大趨勢。
固定寬頻接入使用者規模穩步增長,千兆使用者發展加快。截至 10 月份末,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的固定 網際網路寬頻接入使用者總數達 5.31 億戶,比上年末淨增 4792 萬戶。其中,100Mbps 及以上接入速率的 固定網際網路寬頻接入使用者達 4.9 億戶,佔總使用者數的 92.2%,佔比較上年末提升 2.4 個百分點; 1000Mbps 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網際網路寬頻接入使用者達 2525 萬戶,比上年末淨增 1885 萬戶。預計 未來千兆使用者規模將持續擴大。
蜂窩物聯網使用者規模持續擴大,IPTV 使用者穩步增加。截至 10 月份末,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發展蜂窩 物聯網終端使用者 13.85 億戶,比上年末淨增 2.5 億戶,其中應用於智慧公共事業、智慧製造、智慧交 通的終端使用者佔比分別達 22.3%、17.6%、16.7%。IPTV(網路電視)總使用者數達 3.43 億戶,比上年末 淨增 2825 萬戶。各大運營商積極開展產業數字化業務,加大物聯網建設投入,蜂窩物聯網使用者的 規模有望在未來持續擴張。
1.3 ARPU 值:增速觸底反彈,5G 有望帶來更高增長
移動網際網路流量快速增長,10 月份 DOU 值創新高。1-10 月份,移動網際網路累計流量達 1810 億 GB,同比增長 35.3%。其中,透過手機上網的流量達到 1732 億 GB,同比增長 36.4%,佔移動網際網路 總流量的 95.7%。10 月份當月戶均移動網際網路接入流量(DOU)達到 14.32GB/戶每月,同比增長 25%,比上年底高 2.4GB/戶每月。
ARPU 值觸底反彈,5G 滲透率提升有望帶來更高增長。2021 年上半年,三大運營商借力 5G,ARPU 增速回升態勢明顯,移動使用者 ARPU 值均有提升。中國移動在個人市場中,截止 21 年 6 月,移動 ARPU 為人民幣 52.2 元,同比增長 3.8%,扭轉了自 2018 年以來的下滑趨勢;手機上網 DOU 提升 38.7%,達到 11.9GB。個人市場收入實現了正增長,達到人民幣 2,555 億元,同比增長 0.7%。中國電 信在上半年的 5G 滲透率達到 36.2%,繼續領先行業平均水平,移動使用者 ARPU 止跌並持續回升,達 到人民幣 45.7 元,同比增長 2.9%,增幅較一季度進一步提升。同時中國聯通使用者價值持續最佳化,移 動使用者 ARPU 達到 44.4 元,同比提升 8.5%。5G 商用時代下,較高的資費將在未來有較高的可能性持 續拉動運營商的 ARPU 值增長。
1.4 CAPEX:資本開支穩步增長,有望於明年加快 5G 建設節奏
三大運營商資本開支穩定增長,下半年加快 5G 建設投資節奏,5G CAPEX 市場將保持穩定增長勢 態。2021 年,中國電信資本開支計劃為 870 億元,同比增長 2.6%;中國聯通預計 2021 年資本開支為 700 億,中國移動 2021 年計劃資本開支 1836 億元,比 2020 年的 1789 億元資本開支水平略高。5G 基 建方面,2021 年四家運營商合計招標無線主裝置 72.2 萬站(其中中國移動和中國廣 電的 48 萬 700M 5G 基站分 2 年建設完成),投資金額超過 580 億元。對比去年 5G 二期招標(三家 累計招標 48 萬站,投資金額 700 億元),明顯的變化是 “量增價減“。
中國移動上半年累計 5G 基站 總數 50.1 萬個,計劃於今年年底開通 5G 基站超 70 萬個;中國電信上半年自建 5G 基站 5 萬站,全年 目標為自建 5G 基站 18 萬站,力爭在用 5G 基站達 70 萬站;中國聯通上半年新增可用 5G 基站約 8 萬 站,達到超 46 萬站,力爭年底實現可用 5G 基站目標約 70 萬站,新增可用 5G 基站約 32 萬站的目 標。三大運營商下半年 5G 建設投資節奏加快,中國 5G CAPEX 市場將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2021 年下半年是 5G 建設集採高峰期,預計 2022 年將成為 5G 時代 CAPEX 高點。2021 年下半年,各 大運營商集中大規模進行 5G 集採。2021 年 7 月,中國移動與與中國廣電公佈了最新的 5G 700MHz 宏基站集採中標結果,採購規模約為 48 萬站,標價約 150 億元,計劃於 2021 -2022 年建成投產。
1.5 OPEX:5G 建設規模擴大,電費增長使得營業成本高企
5G 規模的擴張促使三大運營商成本費用處在穩定增長階段,網路執行及支撐成本由於 5G 網路規模 增加而造成其增長。中國移動在 2020 年發生的營業費用為 6533.36 億元,遠遠高於中國電信的 3649.21 億元以及中國聯通的 2977.2 億元。中國聯通的主要成本費用來自折舊和攤銷,其次主要是人 力成本。網路規模的擴大帶來鐵塔費用的增加,進而影響了網路執行及支撐成本。
2、產業鏈:建設期過渡至應用期,產業下游變局顯現
2.1 通訊板塊經營總體向好,子板塊分化明顯
通訊板塊 2021 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總體表現良好。通訊行業上市公司 2021 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共計 9421.37 億元,與 2020 年同期相比增長了 15.43%;剔除掉異常波動的公司,營業收入共計 9414.51 億 元,同比增長 15.47%,其中超過 50%的公司 2021 年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同比變化在 0%~30%範圍 內,91 家公司實現了同比正增長,22 家公司同比負增長.,主要是受晶片短缺影響。隨著晶片國產 替代化程序的推進,晶片短缺問題將在一定時間內得到有效解決,訂單交付將日益恢復正常,未來 營業收入長期看好。
通訊板塊 2021 年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總體保持正增長。在疫情的影響下,2021 年前三季度通訊行 業公司歸母淨利潤共計 399.83 億元,同比增加 3.76%(2020 年同期為-10.76%),剔除掉異常波動的 公司,歸母淨利潤合計 402.95 億元,同比增長 3.38%。56 家公司的歸母淨利潤同比正增長,57 家公 司同比負增長, 同比負增長的公司僅比同比正增長公司多一家。受上半年晶片短缺及海運運力不 足導致的訂單交付不及時問題影響,近一半的公司較去年同期呈現負增長,且 32.74%的公司歸母淨 利潤同比變化小於 50%。隨著海運的恢復和晶片國產化替代的加速,預計未來整個通訊板塊的歸母 淨利潤將實現進一步正增長。
通訊板塊 2021 年 Q3 單季度營收和歸母淨利潤環比增長顯著。從單季度的情況來看,2021 年三 季度通訊行業營業收入共計 3,231.73 億元,環比增加 48.61%;歸母淨利潤共計 129.12 億元,環 比增長 415.18%(2021H1 為-59.23%),較 2021Q2 實現顯著正增長,徹底扭轉了 2021H1 的環比負 增長趨勢。從 2021Q3 與 2021H1 的資料對比來看,行業內公司整體盈利能力依然在持續改善, 2022 年增長可期。
通訊子板塊繼續呈現分化趨勢,物聯網、IDC/CDN/雲計算、北斗導航、移動轉售/智慧卡等新型應用 以及相關基礎設施表現較好。從營業收入來看,除三大運營商外,通訊行業各子板塊中,移動轉售 /智慧卡(1,254.74 億元,同比增長 31.31%)、IDC/CDN/雲計算(1,518.78 億元,同比增長 29.57%), 物聯網(269.97 億元,同比增長 25.87%),增長較快,依次位列 2021 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速排行 前三位。從歸母淨利潤來看,移動轉售/智慧卡(7.66 億元,同比增長 3,571.89%)、網路裝置 (64.39 億元,同比增長 83.29%)、北斗導航(7.79 億元,同比增長 53.85%),漲勢明顯,依次位列 2021 年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排行前三位。
2021 年三季度通訊行業的公司對於費用的控制能力有所提高,費用率減少,淨利率增加。通訊板塊 毛利潤共計 2488.66 億元,整體毛利率 26.42%,同比下降 3.47 個百分點;期間費用共計 1448.90 億 元,期間費用率 14.06%,同比下降 7.43 個百分點;淨利潤共計 484.86 億元,淨利率 5.15%,同比下 降 7.64 個百分點。剔除掉個別經營狀況較不穩定的公司後,毛利潤共計 2487.93 億元,整體毛利率 24.43%;期間費用共計 1445.65 億元,期間費用率 15.36%,淨利潤共計 488.00 億元,淨利率 5.18%, 同比下降 7.98 個百分點。
2.2 估值壓制指數上行,機構持倉仍處低配
2021 年 Q2 以來通訊行業指數震盪上行,全年估值處於歷史低位。截至 11 月 17 日,通訊(申萬) 指數今年累計漲幅 1.30%,在申萬 28 個一級行業中列第 14 位,跑贏計算機 2.83pct、跑贏傳媒 9.65pct,跑輸電子 11.79pct。其中,今年以來通訊(申萬)指數最低收盤點位出現在 5 月 7 日,較年 初跌幅達到 16.20%。
2.3 行業下游龍頭企業格局鉅變影響全產業鏈
2.3.1 運營商傳統業務變革:傳統業務見頂,政企雲業務日益發展
通訊市場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傳統業務逐步見頂。運營商傳統業務主要包括行動通訊業務和固定通 信業務,且運營商業務行動通訊業務為主、固定通訊業務為輔的格局明顯,其中,行動通訊業務營 收長期以來佔比維持在 70%左右,是運營商業績的最主要來源,但隨著國內通訊使用者市場規模日益 達到過飽和狀態,行動通訊使用者增長已近乎處於停滯狀態,再加上國家提速降費的政策導向,收益 水平不斷下降,流量等傳統業務增長已相當乏力,通訊運營商靠常規營銷模式推動傳統業務將無法 繼續實現收入的提升。從三大運營商日前公佈的 2021 年 10 月份運營資料來看,三大運營商總移動 使用者數為 16.45 億戶,相比於去年同期的 16.06 億戶僅增長 0.39 億戶,同比增幅僅為 2.43%,增速已 較為緩慢。(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新興技術騰飛時代,政企業務縱享多方利好,日益成為運營商業務新領地。隨著 5G、AI、AR、 VR、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日益成熟,移動網際網路從消費網際網路向產業網際網路過渡,多 元應用場景逐步開啟。從政策導向看,國家也大力推進網際網路經濟向產業網際網路方向發展,提倡用 技術提升服務效率,不斷解放生產力,為政企業務發展提供了政策利好。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從 通訊服務向資訊服務拓展延伸,發力產業網際網路等新型業務,也成為三家運營商的共識。
政企業務在傳統業務承壓情況下日益成為運營商新的業績增長驅動力。由於整體人口紅利逐漸消 失、基礎通訊業務資費持續降低、部分網際網路應用替代等不利因素,運營商傳統業務收入壓力較大 且已逐步見頂。從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三大電信運營商的營業收入來看,雖然消費互聯 網流量帶來的移動資料收入增速放緩,對運營商業績帶動作用明顯下降,但 5G 時代服務於政企客 戶的雲服務、資料中心等 ICT 解決方案方面的收入顯著增長。
具體來看,中國移動的 DICT 業務自 2018 年以來持續保持正增長,2018-2020 年同比增幅分別為 2.39%、3.50%、5.66%,增速逐步加快; 中國電信的 IDC 業務自 2018 年以來持續保持正增長,2018-2020 年同比增幅分別為 6.24%、6.83%、 7.17%,增速逐步加快;中國聯通的資料及其他網際網路應用收入的營收佔比自 2018 年以來持續保持 正增長,2018-2020 年同比增幅分別為 9.11%、12.81%、15.77%,增速逐步加快。隨著數字經濟時代 的發展,預計以雲服務、資料中心為代表的雲網融合的業務將持續發展向好。
雲網融合助力政企業務縱深發展。雲業務主要包括公有云和私有云業務,還包括公有云和私有云並 存的混合雲和多雲業務。近年來,在傳統業務見頂和政企業務發展背景下,國內運營商基於自身在 資料中心和網路建設等方面的技術優勢和龐大的客戶群優勢,紛紛戰略聚焦雲網融合,把雲網融合 業務作為轉型升級的核心抓手。
中國電信在其“十四五”戰略規劃中明確提出了“雲化改革”戰 略,2020 年產業數字化達到 840 億元,同比增長 9.7%,全網雲業務收入達到 138 億元;中國移動也 將移動雲業務作為其政企市場發展的核心引擎,在個人、家庭、政企、新興(CHBN)四大市場全 面發力,以語音、資料、寬頻、連線、IDC、雲計算、物聯網等基礎,不斷拓寬業務領域,將資訊 服務融入百業。
2020 年,中國移動在家庭、政企、新興三個市場實現了較大增長,三個市場收入佔 比提升 3.3%,達到 29.2%,其中面向政企的 IDC 收入達到 162 億元,同比增長 54.4%,移動雲收入達 到 92 億元,同比增長 353.8%,ICT 收入達到 107 億元,同比增長 59.4%;中國聯通聚焦智慧城市、 數字政府、工業網際網路等重點領域,推進“雲 + 智慧網路 + 智慧應用”融合營銷模式,做深做透重點 行業應用類產品。2020 年 ICT 業務收入人民幣 134 億元,同比增長 33.4%;IDC 及雲計算業務收入達 到 234 億元,同比增長 26.1%;物聯網業務及大資料業務收入分別達到人民幣 42 億元和人民幣 17 億 元,同比分別增長 39.0%和 39.8%。
新興業務為運營商打造業績增長數字化新引擎。在大資料、AR/VR、區塊鏈、人工智慧和雲計算等 新興技術迅猛發展的數字經濟時代,各大運營商除了發展傳統的 toC 業務外,戰略佈局 IPTV、互 聯網資料中心、大資料、雲計算等數字化新興業務,不斷加大在新興業務上的研發投入,以探索新 的收入增長點。
據我國工信部最新公佈的 2021 年 1-10 月份通訊行業經濟執行資料,今年 1-10 月份,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 12252 億元,同比增長 8.2%,兩年平均增速 5.7%,增速較 1-9 月份 小幅回落 0.2 個百分點,增長總體保持平穩,其中,新興業務收入增長勢頭較為突出。中國移動、 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積極發展 IPTV、網際網路資料中心、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 興業務共完成業務收入 1854 億元,同比增長 28.8%,在電信業務收入中佔比為 15.1%,拉動電信業 務收入增長 3.7 個百分點。其中雲計算和大資料收入同比增速分別達 91.3%和 33.1%,資料中心業務 收入同比增長 18.7%。
2.3.2 華為業務格局變化:核心業務三支柱鼎立,國產替代程序日益加快,產業鏈自主可控 前景向好
華為核心業務三支柱鼎立,分化趨勢明顯,企業業務增長獨樹一臶。近年來,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 下,華為三大主營業務發展呈現出一定的分化趨勢。消費者業務雖然持續保證正增長態勢,但同比 增幅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在 2020 年降至個位數,僅為 3.34%;運營商業務除在 2018 年出現小幅下滑 以外,其他年度均保持穩步正增長,但受美國製裁打壓導致的晶片短缺影響,同比增幅整體呈現下 降趨勢,在 2020 年甚至不足 1%,僅為 0.22%;企業業務持續保證正增長態勢,雖然同比增幅在 2016-2019 年呈現下降趨勢,但受國家對於國產替代的政策利好影響,2020 年增速逐步加快,同比增 幅開始呈現上升趨勢。近年來,在面臨新冠疫情嚴峻挑戰的情況下,華為聚焦 ICT 基礎設施和智慧 終端,持續投入,以創新的 ICT 技術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助力全球科技抗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 步,預計未來企業業務營收佔比將持續上升,主導地位將日益明顯。
華為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三支柱內部排名穩中有變。在華為的主營業務三大支柱 中,消費者業務仍舊以超 50%的營收佔比佔據公司業務的絕對主導地位,但由於主裝置業務受到芯 片短缺影響,消費者業務營收佔比出現小幅下滑;在企業業務方面,華為以業務需求為驅動,從頂 層設計入手,聚焦價值創造,與全球政府和領先企業不斷探索和開展行業數字化轉型最佳實踐,助 力客戶數字化轉型,企業業務營收佔比持續增大,業務主導地位日益上升;在運營商業務方面,今 年受英特爾晶片許可證到期且無法續期的影響,以 X86 為主的伺服器業務營收佔比持續下降,業務 主導地位逐步下降,但受益於 5G 網路建設,自 2019 年以來整體經營保持穩健,仍佔據三支柱中的 第二位,整體來看,三支柱格局可謂穩中有變。
華為 5G 商用合同數量喜人,國產替代趨勢日益明顯。近年來,華為持續推進 5G 商用實踐。面向企 業使用者,5GtoB 的生態進展十分迅速。據華為 2020 年年報公佈,全球已有超過 20 家廠商釋出 70 多 款 5G 工業模組,超過 140 款行業終端商用。日趨成熟的終端生態進一步推動 5G 進入千行百業,目 前華為已參與全球超過 3,000 個創新專案實踐,華為和運營商、合作伙伴一起在 20 多個行業簽署了 1,000 多個 5GtoB 專案合同。
華為自主技術研發實力不斷增強,產業鏈自主可控前景看好。近年來,華為自主研發實力不斷增 強,於 2019 年和 2021 年分別推出尤拉和鴻蒙兩個作業系統。尤拉是一個面向數字基礎設施的開源 作業系統,不僅面向雲端,還將逐步涉及邊緣計算。此外,5G 基站的建設也會用到尤拉系統,利 用尤拉分散式架構技術可實現與手機、車、物聯網終端和礦基等的聯動,以此來實現多元化場景布 局。鴻蒙則主要有兩方面的發展,一是手機終端,二是物聯網。在手機終端方面,該業務主要由 CBD 負責,華為手機已可以使用鴻蒙系統。此外,也有汽車和安防等行業的相關合作方的系統亦可 使用鴻蒙。在物聯網方面,車聯網、無線應用場景已在拓展。
未來,預計鴻蒙在物聯網終端的應用 落地將會持續增多。對比尤拉與鴻蒙,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尤拉則主要是面向伺服器領域、面向 雲端的作業系統,而鴻蒙最初雖有往雲端發展的傾向,但目前主要面向終端的作業系統,也可往雲 端發展。當前,公司也對尤拉和鴻蒙進行了一定的融合,如將鴻蒙分的布式架構用於支援雲端建 設,以此實現華為雲邊端統一的一種分散式技術。當然,服務系統更多的是為應用提供一個上層的 技術支撐,公司將進一步推動鴻蒙和尤拉的融合,實現更多應用場景的佈局。長期來看,公司致力 於憑藉服務系統相關的技術實現雲邊端的技術融合。
華為產業業務版圖不斷擴大,持續發力新能源車和儲能新領域。近年來,華為不斷建設“1+8+N” 全 場景智慧生活戰略,消費者業務逐步由手機終端向智慧終端過渡,智慧化趨勢明顯,具體來看,在 2020 年,華為消費者業務不斷建設“1+8+N”(1 代表手機使用者 ;8 代表平板電腦、PC、VR 裝置、可穿 戴裝置、智慧屏、智慧音訊、智慧音箱、車機 ;N 代表泛 IoT 裝置)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以 HarmonyOS 和 HMS(華為終端雲服務,Huawei Mobile Services)生態為核心驅動及服務能力,圍繞以 智慧辦公、運動健康、智慧家居、智慧出行和影音娛樂為主的五大生活場景,為消費者打造多種設 備無感連線、能力共享、資訊內容無縫流轉的智慧生活體驗。
此外,華為在我國碳達峰和碳中和政 策背景下,積極佈局新能源和儲能領域,具體來看,主要包括新能源車、光伏逆變器及新能源電 力,其中,在新能源車方面已與長安、北汽、江淮、蔚來等整車廠商達成合作夥伴關係,除了汽車 元件和零部件供應商模式,華為將進一步採取深入研究的模式;在新能源電力方面,華為已於今年 10 月 18 日簽下了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儲能專案,即在沙特紅海新城的規模達 1300MWh 的儲能項 目,正式進入萬億儲能新戰場。
3、2022通訊行業關鍵詞:自主可控、元宇宙、通訊+新能源
3.1 產業鏈自主可控:國產替代全面開花
3.1.1 從晶片到作業系統的自主可持續替代
中國芯全面發力,帶動封裝等上游產業鏈自主可控持續發力。隨著美國製裁的持續加劇,晶片自研 已經成為產業共識,對應的封測等下游配套產業也持續發力。晶片作為終端產品必不可少的核心, 佔據了整個模組材料成本的 50%以上,同時技術壁壘較高,隨著近幾年國產晶片的不斷崛起,國產 化晶片的份額佔比不斷的提高。現階段也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國內領先企業,如紫光展訊,景科微, 國科微等,為晶片國產化自主可控做出了長足的貢獻。其中以基帶晶片舉例,高通是這個領域絕對 的霸主,根據 CS Analytics 統計,高通在 2019 年的此類晶片佔比達到了 41%,2020 年 Q2 下降至了 39%,在此期間海思的佔比從 2019 年的 16%上升到了 22%。
伴隨著晶片的崛起,對應的不可或缺的封測產業國產化也是如火如荼的開展,比如在晶片封裝中舉 足輕重的引線框架,目前康強電子已經扛起了國內的半壁江山。康強電子生產的引線框架包括蝕刻 型引線框架和衝壓型引線框架。公司是國內廠商中為數不多的具備生產蝕刻框架能力的廠商,且以 實現量產;同時衝壓型框架連續二十年在國內市佔率第一。
國內外企業在中國引線框架市場上各佔半壁江山。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封裝分會資料,2019 年全 球引線框架市場規模約 30.87 億美金,國內引線框架市場規模為 84.5 億元人民幣。在國內引線框架 市場中,中國大陸企業生產的引線框架約佔 40%,其他由外資在華設廠企業供應或直接進口。其中 國內市場中,康強電子佔比 9,48%,市佔率在國內廠商中居國內首位,在全球廠商中佔比僅次於 ASM。
3.1.2 模組器件全發力,規模優勢搶佔全球市場
模組上游的晶片封測企業已經做到國產化全面開花,作為中游的模組模組環節同樣需要自主可控。 以在通訊行業中的光模組舉例。 光模組的核心作用是光電轉換,傳送端把電訊號轉換成光訊號,透過光纖傳送後,接收端再把光信 號轉換成電訊號。光模組主要由光電子器件、功能電路和光介面等組成,廣泛應用於電信市場和數 通市場領域(資料中心/雲計算)。
2016-2021 年全球光模組市場規模逐年上漲,同比增速平均保持在 9%。隨著全球資料量的增加,光 模組向著超高頻、超高速和超大容量發展。根據 LightCounting 資料,全球光模組市場規模不斷增 大,預計到 2026 年全球光模組市場規模將超過 145 億美元。同時,據賽迪顧問釋出的資料顯示, 2025 年我國光模組市場規模預計將超過 360 億人民幣。
光模組的市場巨大,同時也湧現出了一大批企業,其中光器件代表性的有光迅科技,博創科技、天 孚通訊、華工科技、華為海思等等, 光模組代表的有中際旭創、博創科技 。其中根據 Lightcounting,中際旭創在 2020 年全球光模組廠商中排名全球第二。2021 年,中際旭創在 200G/400G 等高階產品的出貨量保持持續增長,前三季度,400G 光模組營收已超過 100G 成為收入貢獻佔比最 大的品種。研發方面,公司在 800G、相干、矽光等領域均持續投入,當前 800G 數通產品和 400G ZR 相干光模組已向客戶送樣測試和新產品釋出。2021 年 10 月,公司啟動定增,旨在新增各類高階 光通訊模組 175 萬隻的年產能、接入網用高階光電器件 920 萬隻的年產能。
3.1.3 作業系統:鴻蒙尤拉雙雙入局,行業格局重新撰寫
鴻蒙之前,世界格局主要有兩種作業系統:google 的安卓和蘋果的 IOS,華為的鴻蒙+尤拉雙雙入 局,打破了既往的壁壘和困局,使得國產化在軟體層面實現了質的飛躍,為產業鏈自護可控的發展 打了一劑強心針。
鴻蒙作業系統是華為研發的面向萬物互聯時代的全新的、獨立的智慧終端作業系統,為不同裝置的 智慧化、互聯與協同提供統一的語言。該作業系統有三大特徵:一是一套作業系統可以滿足大大小 小裝置需求,實 現統一 OS,彈性部署;二是搭載該作業系統的裝置在系統層面融為一 體、形成超 級終端,讓裝置的硬體能力可以彈性擴充套件,實現裝置之間硬體互助,資源共享;三是面向開發者, 實現一次開發,多端部署。鴻蒙系統作為首個國內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作業系統,同時系統在硬體互 動、設 備互聯等方面均有明顯優勢。
9 月 25 日,華為在全聯接 2021 大會上釋出全新開源作業系統尤拉(openEuler),華為在 2019 年開 始打造鯤鵬生態,將尤拉定位為服務鯤鵬伺服器的作業系統,現在把尤拉定位為未來的數字基礎設 施的作業系統,不僅僅是服務於鯤鵬,也能支援 X86,同時支援邊緣計算、雲基礎設施、嵌入式設 備等。華為計劃將鴻蒙的分散式軟匯流排能力移植到尤拉,讓搭載尤拉作業系統的裝置可以自動識別 和連線鴻蒙終端。後續進一步在安全 OS、裝置驅動 框架以及新程式語言等方面實現能力共享,通 過能力共享實現生態互通。
3.2 元宇宙:通訊網路為基,雲計算、邊緣計算為管,VR/AR 為端
元宇宙(Metaverse)由 Meta(超越)、Universe(宇宙)兩部分組成,是網際網路的下一個階段,是由 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三維技術(3D)、人工智慧(AI)等技術支援的虛擬現實的網 絡世界。 元宇宙有六大支撐技術,分別為人工智慧技術、電子遊戲技術、互動技術、區塊鏈技術、物聯網技 術、網路及運算技術。多種技術的融合作用,推動元宇宙在未來實現真正發展與落地普及,同時元 宇宙需求的激增也會帶動相關技術產業的進一步提升。
3.2.1 元宇宙之基:通訊技術提升傳輸速率 技術疊加實現萬物互聯
通訊網路的提升為元宇宙提供了高速、低延時、規模化接入傳輸通道。5G/6G 網路是未來元宇宙作 為大規模的參與式媒介支撐大規模使用者同時線上的基礎。面對互動使用者數量將達到億級的效能要 求,通訊網路的進一步提升成為成為元宇宙取得規模擴張突破的關鍵。目前,5G 連線可達到 100Mbps 至 9 Gpbs 速率和低至 2 毫秒至 10 毫秒時延,可支援全場景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同時執行。 虛擬現實裝置以無線化為主,或與增強現實裝置整合。虛擬現實應用場景覆蓋 B 端、C 端各行業, 採用雲端 CG 渲染、動作雲端迴圈、全視角 FOV 等技術。增強現實裝置與虛擬現實裝置高度融合, 或達到混合現實水平,可進行雲端影象構建、渲染,實現虛擬畫面與真實世界雙向實時嵌入目標。 5G/6G 網路為元宇宙的實現提供了超可靠和低延遲通訊基礎。
5G/6G 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提升了元宇宙的體驗。5G/6G 技術的發展使得移動端具有更低的時延,減 輕了使用者在使用 VR 產品時的“眩暈感”,隨著超高畫質、雲渲染等逐漸進入商用市場,AR/VR 終端 的效能進一步升級,有效提升元宇宙體驗。
3.2.2 元宇宙之管:網路算力雲計算、邊緣計算
算力是元宇宙最重要的生產力。算力,也稱計算能力,指資料的處理能力,由資料的計算、儲存及 傳輸三項指標決定。目前,算力在供給側、需求側、流通側呈現出一些新趨勢、新特點,使其超越 了舊思維和固有模式,逐漸成為數字經濟時代國家和地區數字化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參考依據。 算力支撐著元宇宙虛擬內容的創作與體驗,強大的算力是元宇宙無限模擬性實現的基礎,更加真實 的建模與互動需要更強的算力作為前提。
算力需求將成為元宇宙時代更大的上雲需求,雲計算是元宇宙的算力基礎。雲計算,分散式計算技 術的一種,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過網路將龐大的計算處理程式自動分拆成無數個較小的子程式, 再交由多部伺服器所組成的龐大系統經搜尋、計算分析之後將處理結果回傳給使用者。透過這項技 術,網路服務提供者可以在數秒之內,達成處理數以千萬計甚至億計的資訊,達到和“超級計算 機”同樣強大效能的網路服務。
目前大型遊戲採用客戶端+伺服器的模式,對客戶端裝置的效能和 伺服器的承載能力都有較高要求,尤其在 3D 圖形的渲染上完全依賴終端運算。要降低使用者門檻、 擴大市場,就需要將運算和顯示分離,在雲端 GPU 上完成渲染。因此,動態分配算力的雲計算系 統將是元宇宙的一項基礎設施。2020 年 7 月,微軟將旗下游戲《我的世界》從亞馬遜雲服務 (AWS)轉移到自家 Azure 雲服務,反映出發展元宇宙的企業對上雲有著更大的需求,雲計算業務 成為實現企業建立元宇宙的不可或缺的算力基礎。
邊緣計算是雲計算的協同和補充,兩者需要緊密結合才能更好的滿足各種需求場景的匹配,從而放 大兩者的應用價值。邊緣計算,是指在靠近物或資料來源頭的一側,採用網路、計算、儲存、應用核 心能力為一體的開放平臺,就近提供最近端服務。其應用程式在邊緣側發起,產生更快的網路服務 響應,滿足行業在實時業務、應用智慧、安全與隱私保護等方面的基本需求。邊緣計算處於物理實 體和工業連線之間,或處於物理實體的頂端。
邊緣計算處於產業起步階段在物聯網快速發展的支撐 下,全球邊緣計算市場規模快速增長。IDC 預測,到 2024 年全球邊緣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 2506 億美 元,2019 年至 2024 年複合增速達到 12.5%。從市場份額佔比來看,2024 年邊緣計算市場份額中,服 務佔比 46.2%,硬體佔比 32.2%,軟體收入佔比 21.6%。邊緣計算既靠近執行單元,更是雲端所需高 價值資料的採集和初步處理單元,可以更好地支撐雲端應用;雲計算透過大資料分析最佳化輸出的業 務規則或模型可以下發到邊緣側,邊緣計算基於新的業務規則或模型執行。
然而當前,國內新一代人工智慧算力基礎設施的建設依然面臨著頂層制度建設和標準體系不統一的 問題。目前算力基礎設施主要問題存在於兩個方面:一是市場對算力的概念混淆,導致 建設方向和建設需求錯位;二是行業定價標準混亂,針對人工智慧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的價格標準並 未統一,各地同等規模專案的價格相差巨大。此外,軟硬體核心技術受制國外、重複建設、高能耗 等問題,也亟待突圍。AI 演算法在元宇宙中作用,AI 為元宇宙的底層支援,在演算法等多個層面賦能產 業發展。因此,解決好演算法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才能夠從基礎上提升元宇宙的發展速度。(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3.2.3 元宇宙之端: VR/AR 迎發展新機遇
VR/AR 技術是呈現元宇宙場景的重要路徑,其應用的硬體裝置是元宇宙實現的重要載體。元宇宙中 的所有場景都需要在硬體裝置上呈現,透過 VR/AR 技術與現實世界進行互聯互通實現沉浸式體驗。 在現階段,大多數雲宇宙平臺還沒有使用 VR/AR 技術,隨著專業裝置的進步、價格的降低,普及應 用只是時間問題。同時,未來元宇宙市場需求量的激增也會促進 VR/AR 產業的進一步提升與發展, 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
優質的沉浸感使得社會普遍認為 VR 頭顯是進入元宇宙空間的主要終端。VR (Virtual Reality) 指虛擬現 實,藉助感測裝置,提供沉浸式體驗,透過全面接管人類的視覺、聽覺、觸覺以及動作捕捉來實現 元宇宙中的資訊輸入輸出。AR (Augmented Reality) 指增強現實,在保留現實世界的基礎上疊加一層虛 擬資訊。VR 裝置皆為佩戴類(VR 眼鏡/頭顯),AR 裝置可以是佩戴類(Google Glass)或者非佩戴類 (有鏡頭的手機和平板)。
根據 IDC 報告的資料,2016-2020 年全球 VR 與 AR 市場規模整體呈上升趨勢,同時預測 2020-2024 年 間,VR/AR 終端出貨量增速將達到約 86%。2020 年中國 VR/AR 消費級內容市場規模達 128.4 億元,較 2019 年增加了 77.9 億元,同比增長 154.3%,未來將繼續保持增長。2020 年以來,國家出臺多項政策 檔案推動 VR/AR 產業發展,提出支援加快 VR/AR 與文化娛樂領域的融合,推廣 5G+VR/AR 的應用。
同時,2020 年中國市場的 VR/AR 相關融資規模達到 57.6 億美元,佔比超過全球市場份額的 30%,成 為融資規模第一的國家,資本的強力加持保障了產業鏈的持續繁榮。2021 年,VR/AR 產業在終端、 軟體、應用各方面實現了諸多突破,涉及的硬體和軟體市場增長迅速,元宇宙概念成為整個生態較 快增長態勢的標誌。隨著未來 5G 技術以及雲計算的發展,VR/AR 作為元宇宙的第一入口將推動智 能穿戴無線化應用場景的進一步豐富,市場將迎來更多裝置體系完善、使用者體驗更好的線下消費場 所,激發需求量進一步上升。
3.3 通訊+新能源:能源資訊化推進下,重點關注跨界經營公司
3.3.1 電網智慧化改革新階段,泛在電力物聯網週期開啟
政策驅動電網智慧化投資加速,配電系統提升空間明確。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背景下,隨著 國家能源轉型和電力體制改革的進一步發展,電網形態向以可靠、安全、經濟、高效、環境友好和 使用安全為目標的智慧電網轉型發展,國家和有關部門陸續制定了一系列的產業政策支援電力行業 發展和智慧電網建設。全國各地的“十四五”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內均將加快電網基礎設 施智慧化改造和智慧微電網建設,提高電力系統互補互濟和智慧調節能力作為戰略目標。我國政府 逐漸加大對電網智慧化的投資,在綠色低碳及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我國智慧電網將迎來新一輪機 遇。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5 年我國電力智慧化市場規模將達 1644.2 億元。
智慧電網投資額佔電網總投資額的比例呈上升趨勢,配用電為主要投資環節。2009-2020 年國家電網總投資 3.45 萬億元,其中智慧 化投資 3841 億元,佔電網總投資的 11.1%。其中用電環節佔智慧化投資比例最高,為 30.8%,主要 因為用電資訊採集等專案的建設規模較大;其次是配電環節佔比 23.2%、變電環節佔比 19.5%。 主要由於配電自動化、智慧變電站等新建和改造等專案的建設規模大。根據中電聯的測算,2021 年 我國智慧電網投資金額可達 969 億元。基於未來數年智慧電網的建設和運營更新需求,預計未來行 業還將保持穩定的增長。
配電側智慧化是電力系統改革建設的重點,將成為未來電網主要的投資方向。“十四五”期間全國 電網總投資預計近 3 萬億元,明顯高於“十三五”期間全國電網總投資 2.57 萬億元、“十二五”期 間的 2 萬億元。國家電網未來五年計劃投入 3500 億美元(約合 2.23 萬億元),推進電網轉型升級。 南網建設將規劃投資約 6700 億元, 以加快數字電網和現代化電網建設程序,推動以新能源為主體 的新型電力系統構建。其中在配網領域投資 3200 億元(十三五 110KV 及以下電壓等級投資約 3100 億元),佔總投資的 50%左右,主要致力配網智慧化的建設。用電形式變更為多點上網要求配用電 裝置的智慧化、需求響應速度等有進一步的提升,配電網正逐漸成為電力系統的核心,對比歷史國 家電網和南方電網投資主要集中在輸電側,“十四五”期間對於配網側投資佔比將持續大幅提升。
3.3.2 新型儲能東風盛,產業鏈成長可期
“雙碳”背景下,儲能行業相關政策不斷完善。雙碳標準的逐步完善將持續推動新能源發展。當 前,以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革命正在加速到來,而新能源發電相較於傳統能源存 在不穩定、不均衡的特點,從而催生了儲能快速增長的需求。在進入“十四五”發展的新階段,儲 能在未來我國能源體系建設中的關鍵地位越發突顯,新型儲能行業相關政策密集出臺,儲能行業得 到更好的實質性支援,迎來新的政策視窗期。
儲能系統的三個最主要運用場景分別為發電端、電網端和用電端。儲能系統能夠在閒時/低電價時 儲存能量,在用能高峰期/高電價時釋放能量,具有新能源消納、電網調峰調頻、電力負荷削峰填 谷、節約電費等等多重作用,因而在多個場景具有廣泛的用途。
隨著儲能行業逐漸商業化和規模化,儲能行業市場需求將迅速提升。為實現“碳達峰”和“碳中 和”的發展目標,儲能產業將迎來發展的風口。未來,電網端、新能源發電端、用電端帶來的儲能 總裝機容量將快速提升,儲能產業鏈配套的長期需求空間已開啟。2011-2020 年,我國新增光伏裝機 容量從 2.7GW 提升到 48.2GW;全球的新增光伏裝機容量從 30.2GW 提升到 130GW。
儲能技術發展疊加政策支援有望開啟廣闊市場空間。目前,儲能行業處於從小範圍試點向大規模應 用的階段中,伴隨國內儲能政策的支援以及儲能技術的發展,儲能行業有望開啟增長空間。截至 2020 年底,中國已投運儲能專案累計裝機規模 35.6GW,除去 抽水蓄能累計裝機 31.79GW,其它新型儲能裝機 3.9GW。中國作為能源消耗大國疊加“雙碳”因素,新 型儲能的裝機規模仍處於低位,有巨大的增長空間。根據《關於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 見》,到 2025 年,我國儲能行業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實現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 3000 萬千瓦以上;到 2030 年碳達峰,實現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預計到 2060 年實現碳中和,儲能規模 將進一步提升。
儲能產業比較重要的環節包括 EPC、電池、雙向儲能變流器、BMS、EMS、以及系統整合環節。儲 能系統是儲能產業鏈的關鍵環節,由電池、雙向變流器(PCS)、電池管理系統(BMS)及能量管理系統 (EMS)等部分組成。電池與變流器是儲能系統的核心環節。儲能系統整體依靠電池和能量管理系統 來控制資訊傳遞,電池組透過儲能變流器實現充放電。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的研究,電池 成本為儲能系統成本佔比最高的部分,達到 55%,其次是雙向變流器(PCS)佔比約 20%。
3.3.3 光伏發電裝機快速擴張,光伏跟蹤支架市場潛力巨大
各國政策利好加持下,全球光伏市場潛力巨大。近年來,隨著全球對於太陽能光伏發電重視程度的 提高,各國政府紛紛出臺相關政策,一方面,可以從政府層面加強對光伏發電行業的監管和指導; 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帶動市場對於光伏發電板塊的積極情緒,從而有助於刺鐳射伏發電產業的發 展。從國內來看,國家能源局提出“十四五”時期風電光伏要成為清潔能源增長的主力。自“十五 五”規劃起,光伏的年新增裝機已超過其他電源型別,2030 年的裝機規模已成為所有電源型別的第 一位,2035 年光伏發電量成為所有電源型別的第一位。到 2050 年,光伏發電總裝機規模佔全國總 裝機的 59%,全年發電量佔當年全社會用電量的 39%。
光伏跟蹤支架市場規模持續上行,政策利好不斷激發市場潛力。在沒有補貼的“光伏後時代”,跟蹤 支架可有效提升光伏系統發電量,降低度電成本,未來有望逐漸替代傳統固定支架,成為光伏電站應 用主流。全球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持續擴大,光伏支架市場未來空間廣闊。自 2016年到 2020年,全球 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連續 5 年持續保持正增長,光伏支架是光伏電站系統的“骨骼”,全球太陽能光 伏裝機容量持續擴大,勢必會帶動全球光伏支架需求的增長,光伏支架市場未來空間廣闊。
我國太陽能光伏累計裝機規模持續擴大,利好國內光伏支架行業市場。自 2016 年到 2021H1,我國 太陽能光伏累計裝機容量持續保持正增長,隨著我國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持續擴大,勢必會帶動國 內光伏支架需求的增長,光伏支架國內市場未來空間廣闊。
光伏跟蹤支架行業集中度較高,龍頭企業優勢明顯,預期未來行業集中度會繼續上升。2020 年 美國跟蹤支架行業 CR5 達到 91%, 並且有進一步升高趨勢。跟蹤支架屬於高度定製化產品、技 術壁壘較高,同時品牌、融資能力等非技術壁壘也較強,因此行業格局較好,毛利率相較固定 支架行業偏高。
美國市場滲透率較高,國內提升空間巨大。根據 BNEF 統計,2020 年全球跟蹤支架實際裝機量約 35.8GW,滲透率超 40%。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跟蹤支架市場,2020 年跟蹤支架實際裝機量約 10.66GW,滲透率 77%左右。國內跟蹤支架滲透率相對較低,滲透率不及 20%。我國跟蹤支架正處 於快速發展期,2016 年,我國所有光伏專案中安裝跟蹤支架的佔比僅為 5%,隨著“光伏領跑者計 劃”大量採用跟蹤支架,國內跟蹤支架滲透率大幅提升,至 2019 年其普及率已有 16%。受益於跟蹤 支架可靠 性提升,造價成本降低,光伏平價上網趨勢倒逼電站投資者更重視發電效率、雙面元件 不斷推廣應用等因素,跟蹤支架在光伏支架中的比重將會不斷提升,對固定支架形成部分替代。目 前國內跟蹤支架滲透率仍離美國等發達市場差距較大,也意味著未來提升空間較大。
3.3.4 智慧網聯賦能新能源汽車,促進全產業鏈協同發展
新能源汽車發展為國家戰略發展方向,政策持續加碼,行業景氣度迅速提升。2021 年,國務院、工 信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等多部門持續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推動新能源汽 車銷售、充電樁建設、電池研發,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景氣度持續升溫。針對新能源汽車 to C 端的 補貼力度下降,補貼集中於配套設施的建立。
新能源汽車銷量及滲透率遠超預期。在市場和需求的主導下,新能源汽車銷量和滲透率突破新高, 截至 2021 年 10 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達 254.25 萬量,滲透率高達 12%,相比 2020 年 5.4%的滲透率增 長翻倍,遠超市場預期。
預計未來景氣度不減,滲透率再上高峰。2021 年 6 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付炳鋒預計未來五年電動 車產銷增速將保持在 40%以上,到 2025 年,新車佔比將突破 20%,或達到更高水平。我們認為,得 益於今年下半年較高的景氣度和智慧駕駛的應用,未來五年能夠繼續持續保持高景氣度,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車的銷售量達 1319.17 萬量,新車滲透率達 30%。
新能源汽車是智慧網聯汽車的載體,自動駕駛再賦能新能源汽車。目前自動駕駛主要處於 L1-L2 階 段,L2 級的 ADAS 是現階段自動駕駛汽車商用落地的核心,輔助駕駛階段的功能目前已深受消費者 喜愛。智慧網聯汽車是未來汽車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預計 2025 年,更高階的自動駕駛有可能率 先於某些先行城市落地,帶來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進一步提升。
傳統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是整車產業鏈的一部分。傳統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游包括電路系統、電池、 電控、電機、熱管理和輕量化等部分,其中聯結器在電路系統中也有應用;中游是整車;下游包括 終端的軟體服務、測試檢驗、運營商運營以及養護等服務。 智慧汽車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基礎上加入感知、決策和執行部分。其中感知是指安裝在車端、路端 的雷達、攝像頭及高精度地圖等設施,決策和執行包括晶片和計算機平臺設計、線控制動、線控轉 向、電子油門和域控等。聯結器廣泛應用於感知、通訊等多環節。
鐳射雷達在車端前裝硬體中價值量相對較高。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測算,目前國內生產一臺 L3 的 硬體價格在 45 萬元左右,L4-L5 的硬體價格在 50 萬元左右;預計 2025 年,得益於鐳射雷達和計算 平臺單價的下降,生產一臺 L3 的硬體價格在 15 萬元左右,L4-L5 的價格在 20 萬元左右。
鐳射雷達難以被替代,市場規模隨著智慧汽車和 L3 的落地而迎來激增。高昂的單價及數量的激增 使得鐳射雷達在產業鏈中最具有增長潛力又難以被替代,鐳射雷達擁有極高的距離解析度和角分辨 率、測速範圍廣,能獲得目標的多種影象而且抗干擾能力強。應用到汽車上,增強了汽車的感知能 力,帶來智慧功能的升級。我們預測,隨著高階智慧駕駛的落地,鐳射雷達的市場規模有望實現大 幅度提升。
4、投資分析
2022 年 CAPEX 下行壓力初現,傳統通訊公司將面臨更大挑戰,“三低”背景下的轉型潮或啟動新 一輪“黃金行情”。隨著 5G 建設的不斷推進,5G 網路基本達到熱點地區全覆蓋,實現商用的基本 要求。運營商 CAPEX 在 2020 年達到增速峰值,我們預期在 2022 年或將達到絕對值峰值。下游需求 萎縮會給中上游帶來沉重的壓力,特別是傳統通訊裝置和網路技術服務產業鏈的公司或將陷入增長 困境。為抵禦行業寒冬,內生或外延主導的業務轉型迫在眉睫,行業內公司普遍認識到從內到外 “破殼”的重要性。
回測歷史,4G 時代 CAPEX 下滑前夕,通訊行業也掀起了轉型自救的浪潮,這 輪併購轉型熱潮引領了行業 14-15 年的“黃金行情”,塑造了多個行業龍頭公司。當前通訊板塊機 構配臵低、位臵低、估值低,2022 年將迎來更加極致的分化行情,而轉型潮下的價值重估與價值發 現將成為通訊新“黃金行情”的主線。我們強調價值發現與重估,落腳點是新動能所帶來的高增 長。所以在這條主線上,已經有業務儲備,甚至有業績體現的公司,將更受市場青睞。
融合:跨界挖掘新動能,注重價值發現。相比 5G+業務/產品,“通訊+”將成為貫穿 2022 全年的新 名詞。通訊+行業,注重跨行業融合共生。轉型既可以跨界融合新業務,比如通訊+新能源;也可以 進行行業內整合。我們認為跨界較橫向或縱向整合傳統通訊業務具備更好的業績和估值彈性。具體 方向為:1)挖掘發現通訊行業公司已有的跨界業務,如可用於新能源車的智慧控制器、BMS 系統 等;2)依靠原有業務努力轉型進入新行業的公司,如通訊工程板塊公司承接整縣推進分散式光伏 建設。
創新:未來已來,注重價值重估。元宇宙引領的新科技浪潮已經席捲全球,先後給多個行業帶來價 值重估,通訊行業也同樣受益。2022 年可能會有更多的 5G“殺手級”應用出現,給行業帶來新的 機遇。包括工業網際網路、車聯網、產業鏈自主可控等方向,基於我們對行業的判斷,有業務佈局和 業績體現的公司將更加受益於應用爆發帶來的價值重估行情。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資訊,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未來智庫 - 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