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負之徵,精神先見。
一百年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後繼、接力奮鬥,形成了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偉大精神,共同組成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貫穿於改天換地的壯闊征程,熔鑄於驚天動地的英雄偉業,跨越時空、歷久彌新。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值此之際,解放軍報微信“熄燈號”特別推出“四史微講堂•學習六中全會精神”欄目,講述紅色經典,弘揚先輩精神。
“傾聽經典故事 追尋紅色記憶”系列之二百七十
為了和平,勇士一去不回頭(中)
■解放軍報記者 楊悅 通訊員 崔鵬
英雄兒女,血染戰旗
1964年,當《英雄兒女》在全國上映,《英雄讚歌》唱遍大江南北時,志願軍將士們的出征之地安東還沒有改名為丹東。
告別戰場的硝煙,志願軍戰士謝長平留在了這座城市。《英雄兒女》上映後,他時常會帶著孩子一同重溫,借影片回憶那段烽火歲月——
志願軍官兵涉過冰雪封蓋的河流,迎著漫天的槍炮火光,越過戰友倒下的身軀。一把把激昂士氣的軍號吹得敵人膽寒,一面面佈滿彈孔的戰旗在陣地飄揚。
87歲的謝長平至今珍藏著從朝鮮戰場帶回的搪瓷茶缸。或許,他珍藏的是茶缸上那個志願軍官兵共同的名字——“最可愛的人”。這是祖國人民對290萬志願軍英雄兒女最親切的呼喚。
1951年4月,人民日報刊發魏巍的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人們記住了松骨峰那場戰鬥——“飛機擲下的汽油彈,把他們身上燒著了火……他們把槍一摔,身上、帽子上冒著火苗向敵人撲去……”
陣地上的火光與血色,被畫家孫立新定格在名為《激戰松骨峰》的油畫中。走進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站在這幅油畫前,記者彷彿真的聞到那片戰場上的硝煙與血腥,見到魏巍筆下那抱住敵人的腰、卡住敵人的脖子、緊握著手榴彈的每一名戰士。
人們從魏巍的記錄中認識了這些英勇的靈魂。“最可愛的人”,從此成為志願軍官兵最響亮的稱號。
許許多多平凡的戰士燃燒熱血和生命,在朝鮮戰場書寫下一個個戰鬥奇蹟。
人們無法忘記冰雪封凍的長津湖——1950年11月28日,125名志願軍官兵穿著單衣,俯臥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戰壕中,保持著戰鬥姿勢壯烈犧牲。
人們無法忘記炮火連天的上甘嶺——1952年10月20日,21歲的黃繼光在這片槍林彈雨中衝上去,用胸膛堵住敵人正在射擊的槍眼。
衛生員王清珍仍記得為黃繼光整理遺體時的場景:“他的血流乾了,粘在衣服上面,後面的脊椎被打穿了。”
1952年9月,第9兵團從朝鮮回國,司令員宋時輪在鴨綠江邊駐足靜立,向著長津湖的方向深深鞠躬,起身時已淚流滿面。
1958年3月,志願軍撤離朝鮮前夕,黃繼光的弟弟黃繼恕專程來到上甘嶺597.9高地,將一抔浸染了哥哥鮮血的泥土帶回家鄉。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共有197653名中華兒女在那片開滿金達萊花的異國土地上獻出生命。他們不愧為祖國的英雄兒女,不愧為世界和平的衛士,不愧被稱為“最可愛的人”。
(本文選自《解放軍報》“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系列專版,略有刪減;該專版透過實地踏訪紅色地標等方式,回溯這些偉大精神產生的歷史背景、形成過程,感悟精神偉力、傳承紅色血脈、擔當歷史重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磅礴力量。)
四史知識複習
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釋出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劉少奇分別為新四軍代軍長和政治委員。
1979年7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 》,允許外國投資者與國內企業組建合資企業,這是我國第一部涉外經濟法,為外商直接投資進入中國提供了法律依據。
19世紀中期,科學社會主義最重要的理論成果,是馬克思創作的《資本論》 。
1969年9月23日,中國成功進行首次地下核試驗。
(供題:航天工程大學 劉若璇)
解放軍報微信釋出
播音:劉敬一
整理:王一迪
編輯:馬藝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