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多年的北京證券交易所日前揭牌開市,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又一重大戰略部署從藍圖變為現實。回眸歷史,證券交易所是人類金融史上的一項重要發明。證券交易從四百多年前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誕生後,它的一舉一動始終牽動著融資者和投資者的神經。
第一個證券交易所在荷蘭
證券交易所是交易票據、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的場所,它的誕生與股票的發明密不可分。1602年,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正式成立。東印度公司成立的目的是為了派遣商船前往亞洲,透過買賣交易換回當時歐洲沒有的瓷器、香料、紡織品等高價貨物。然而從歐洲到亞洲路途遙遠,商船往來要冒極大的風險。為了平攤風險,東印度公司把一船貨物的價值分成許多小份,一份一股,任何荷蘭人都可以出錢購買股票,買得越多,佔有的貨物價值就越多。與此同時,如果船沉貨損,股票購買者也要承擔同樣比例的風險。如此一來,東印度公司將大量社會閒散資金變成了遠洋商船出海貿易的資本金,實際上就是荷蘭進行對外殖民擴張的資本金。一艘商船出海的時間,少則五六個月,多則三五年。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人們一聽到商船沉沒的訊息,股價就會下跌,如果聽到這艘船探險成功、滿載而歸的訊息,股價就會上漲。於是,成千上萬東印度公司股票的投資人根據股票漲跌情況,決定是該買入還是賣出。
當時,港口城市阿姆斯特丹是荷蘭最繁華的城市。阿姆斯特丹運河縱橫,人們經常在橋上進行各種商品交易。當時的股票交易沒有固定場所,投資人只能在買賣調味品和穀物的商品交易場所裡交易股票。後來,一些橋成為相對固定的股票交易地點。至今阿姆斯特丹還保留著一座建於1550年的“新橋”,據說就是最古老的股票交易地點之一。
但是橋上不能遮風避雨,天氣惡劣的時候,投資者就跑到橋附近的教堂裡去交易。吵吵嚷嚷的股票買賣惹惱了教堂裡的主教,主教憤然把投資者統統趕了出去。風雨中,投資者們東躲西藏,找不到合適的交易場所。1608年至1611年,投資者們自行集資,模仿商品交易所的樣子,在市中心建了一個多柱形露天建築,作為固定的股票交易地點。就這樣,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正式的證券交易所。這座交易所存在並使用了兩個多世紀,直到1835年被拆毀。
17世紀,英國透過資產階級革命和英荷三次商貿戰爭奪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到了18世紀,世界經濟和金融中心從阿姆斯特丹轉至倫敦。自1623年起,英國便效仿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在倫敦皇家交易所公開交易股票,到1695年,在倫敦皇家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票達140只。1698年,證券交易開始從倫敦皇家交易所獨立出來,分散至倫敦的大約200家咖啡館內進行。這其中最有名的是倫敦柴思衚衕的喬納森咖啡館。證券經紀人們聚集在這裡收集來自歐洲大陸的各種訊息,然後火速做出判斷開展股票交易。一個名叫約翰·卡斯塔因的經紀人,編制了一份“交易與其他事項的流程”,羅列他手中的股票和商品價格清單,大家爭相參照使用。後來,喬納森咖啡館將大家手中的價格清單公佈在牆上的公告欄裡,這就是股票掛牌交易的雛形。1773年,喬納森咖啡館更名為倫敦證券交易所,並於1802年獲英國政府的正式批准。
美國的證券籌資及投資交易與英國一脈相承。美國獨立後,新的政府公債和新的銀行股票面市,奠定了美國證券交易所建立的基礎。1792年3月,紐約24位最具實力的證券經紀人在曼哈頓的寇瑞飯店秘密會晤,討論如何開啟證券業務,以打敗他們的競爭對手——拍賣行。兩個月後的5月17日,24位經紀人在華爾街68號門前的梧桐樹下共同簽署了一份協議。協議要求:證券交易僅限於他們彼此之間,大家都不再參加任何其他場所的證券拍賣活動,並規定了每筆證券交易的佣金不得低於2.5%。後人將這份協議稱作“梧桐樹協議”。1817年3月8日,紐約證券交易所和交易委員會正式成立,地點位於華爾街40號。
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誕生在北京
鴉片戰爭後,中國對外開埠通商,證券及證券交易便被外國人帶到了中國。當時,證券交易活動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等金融業發達的城市,北京並不是全國的金融中心,但最終中國首家官方認可的證券交易所花落北京。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第一個早期外商證券市場在上海出現,並於1869年出現了第一家專營有價證券的洋行——英商長利公司。1891年,英商開辦“上海股票公所”,其組成人員主要是洋商中一些專門從事證券買賣的經紀人。其雖為一個證券掮客公會,但已具有交易所的雛形。1905年,該所正式定名為“上海眾業公所”,這是外商經營的中國首家證券交易所。它的主要交易物件是外國企業股票、公司債券、外國在上海的行政機構發行的債券以及中國政府的金幣公債等。
中國人自辦證券交易所的歷史自辛亥革命前後開始。洋務運動興起後,晚清政府和民族資產階級興辦的股份制企業增多,當時上海的茶、紗、皮貨、古董、錢業商人,開始以股票買賣為其副業,他們交易股票的場所固定在上海的惠芳茶樓。到了1914年,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成立,其內部附設證券買賣市場,交易開始形成固定時間,買賣要遵照一定的辦法,此時的證券買賣市場已具有證券交易所的雛形。
與此同時,學界和政界也開始探討設立證券交易所的事宜。1904年,梁啟超首倡由中國人開辦“股份懋遷公司”,即證券交易所。1907年買辦商人袁子壯又提出仿效日本的“取引所”組織成立證券交易所,但均未被清政府重視與採納。
1916年,孫中山為革命事業募集經費,聯合上海著名商人虞洽卿,倡議成立上海交易所,呈請北洋政府批准。但不久北京發生“府院之爭”,北京政權動盪。張勳復辟後,上海金融市場陷入混亂,銀根緊縮,商業停滯,籌辦交易所一事只好暫且擱置。後來,控制北京政府的段祺瑞拒絕恢復國會和臨時約法,孫中山毅然南下護法,與北洋政府公開決裂,因而受到通緝,並被取消了上海交易所發起人的資格。
在上海交易所申辦膠著之際,1918年3月,北京商界和金融界的王璟芳、嶽榮堃、曲卓新等人在石駙馬大街發起成立“北京證券交易所”,當月即獲農商部批准,並於1918年6月5日正式開業。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家由中央政府核准的證券交易所。“北京證券交易所”章程規定:本交易所為股份有限公司,創設初期資本總額為中國通用銀圓三十萬元,分三千股,每股金額一百元,股份由股東認購。
“北京證券交易所”交易物件除政府公債外,還有企業股票和中外銀行發行的紙幣,但大宗交易仍為政府債券。交易方式分為現貨交易和期貨交易兩種,當時規定債券5000元為一個交易單位,股票5股為一個交易單位。這樣的交易門檻在當時並不算高,所以證券交易非常活躍。交易所的交易時間和銀行相同,即上午10時至12時和下午2時至4時。一般來說,買賣成交均在上午進行,以便下午進行交割。如果是在下午買賣成交,則必須在次日衝賬,因證券交易行情瞬息萬變,所以下午進行交易的比較少。
北洋政府批准成立“北京證券交易所”,主要是為了應對公債發行氾濫和“停兌風潮”,因此交易所的經營活動深受政府的影響與控制。據1918年11月30日該所第一屆營業決算報告,“北京證券交易所”各項證券共成交2120萬元,其中現貨交易1114萬元,期貨交易1006萬元,維繫了北洋政府鉅額的財政開支。
1928年,國民政府南遷定都南京,“北京證券交易所”更名為“北平證券交易所”。各銀行總行也因政府南遷而相繼遷往上海,當時發行的公債又多集中在上海,北平的資金大量外流。“北平證券交易所”的經營日趨冷落。抗日戰爭爆發後,北平淪陷,“北平證券交易所”被迫停業。
此時沿海城市的證券交易所陸續興起。上海證券商品交易所和天津證券交易所分別於1920年和1921年開業,漢口、廣州、南京、蘇州、寧波等地也紛紛效仿。一時間,迎合當局籌款需求和好利者投機心態的交易所在中國出現濫觴。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社會遊資利用證券交易所熱炒軍需物資和各類債券,導致物價飛漲和一輪輪信用危機。
中國證券市場進入新時代
解放前,中國的金融市場極為混亂,證券交易所是社會遊資投機活動集中的場所。解放後,政府接管和關閉了這些證券交易所。但是,舊中國長期形成的投機惡習並沒有因此而消除。證券交易所關閉後,小部分遊資轉入證券黑市繼續活動,大部分遊資一齊轉向糧食、紗布等商品市場,囤積居奇,對物價衝擊很大。為了吸納、疏導遊資和支援股份制公司發展,在劉少奇等人的倡導下,政府決定恢復證券交易所。1949年6月,政府在接收原天津有價證券交易所的基礎上,恢復設立了天津市證券交易所。1950年2月,政府又在北京恢復設立了“北京證券交易所”。
實踐證明,證券市場開放後,遊資被引入正軌,減輕了對其他商品市場的衝擊。資料顯示,1949年6月,天津市證券交易所平均每日的交割金額為2750萬元人民幣,可購買麵粉7000袋或紗布110件,約佔當時天津糧食市場每日平均成交額的55%、紗布成交額的60%。當年9月證券交易最為活躍,平均每日交割金額1.2550億元人民幣,約可購買麵粉9900袋,超過當時天津糧食市場每日成交額的50%。可見,天津市證券交易所開放營業後大大減輕了遊資對商品市場的衝擊,起到了牽制遊資的作用。從開業到1951年底,天津市證券交易所累計盈餘17.5億元,同時透過證券交易,繳納工商稅、交易稅、印花稅等各種稅款14億元,還直接間接幫助1000餘無業市民維持了生計。建國初期的天津市證券交易所為穩定金融市場、平抑物價和國家積累資金髮揮了積極作用。
隨著國家財政狀況的好轉和國民經濟的恢復,社會遊資大部分開始轉向正常的生產和流通,證券交易所吸納、疏導遊資的任務完成。1952年7月,政府關閉了天津市證券交易所,1952年10月又關閉了“北京證券交易所”。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1979年,我國率先在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股份制經濟首先在農村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中自發形成,股票、債券首先在農村再現。為彌補財政赤字,1981年恢復了公債制度,國庫券誕生。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1984年股份制經濟和集股籌資的方法很快蔓延到城市,產生了一大批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有資料顯示,到1990年,全國各類證券的交易規模已達136.5億元。
1990年11月14日,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並於1990年12月19日正式開業,它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1991年4月11日,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深圳證券交易所設立,並於1991年7月3日正式開業。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標誌著中國新時期的證券市場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今年11月,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開市。北交所將以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為發展目標,與滬深交易所和區域性股權市場協調發展。北交所的成立對我國進一步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具有重要意義。
史海鉤沉
南宋的交引鋪
在商品經濟發達的南宋臨安城,出現了一種“交引鋪”,是當時人們進行有價證券買賣的場所,交易物件為鹽引、茶引、礬引、香藥引、犀象引等。因為宋代實行比較廣泛的禁榷制度,鹽、茶、礬、香藥等均需先由商人向政府設立的榷貨務(掌管特許經營貿易的政府財經機構)繳納現錢,換取一張交引,然後憑交引到指定地點領取鹽、茶等商貨。
交引的原始功能類似於提貨單,但人們很快發現,交引作為一種政府發行、可憑證提貨的商品,其本身價值會隨商品價格而升跌。於是,商人們開始直接進行交引的買入和賣出,“交引鋪”便應運而生了。“交引鋪”以較低的價格收購交引,轉手以較高的價格賣出,經營模式類似當鋪。據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單臨安城“界北”的一條街,就集中了一百多家“交引鋪”。交引的買賣是大宗交易,必須有十分雄厚的本錢,所以這些“交引鋪”的門面,都擺出大堆“金銀及見(現)錢,謂之看垛錢”,以示自己的資金流充足。
在宋代,交引的交易是合法的,政府還會設立官營的“買鈔場”——當交引的市場價太低時,以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買入交引;當交引的市場價過高時,又以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出售交引,藉此來平抑交引買賣的市場價格。
到了明朝,鹽、茶買賣全部收歸官營,民間也就沒有了交引存在的基礎,交引鋪隨之消亡。
金融趣談
“敲鐘上市”的來歷
我們經常在財經新聞節目中看到,公司在交易所掛牌上市時要舉行敲鐘儀式。這是為什麼呢?
敲鐘緣起於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最早是用來表示交易的開始和結束。一開始,敲的不是鍾,而是木槌。當時,為了統一交易時間,紐交所的總裁用木槌在每個工作日的上午9:30敲擊一次,表示交易時間的開始;下午4:00再敲擊一次,提示交易的結束。
後來,隨著紐交所交易人員的增加,木槌的聲音因為太小而不能被聽到。於是,紐交所在1870年將木槌換成了銅鑼。對,就是中國製造的銅鑼。1903年,紐交所從華爾街40號的一個房間搬到現址華爾街11號的大樓,交易大廳變大了,人工敲擊的銅鑼先被銅鐘取代,繼而被電動打鐘取代,以便整幢大樓的每個角落都能聽到。
原先,敲鐘只是交易所經理的職責。直到1995年,紐交所開始定期邀請嘉賓來主持敲鐘,敲鐘漸漸成為一種儀式。這種儀式引起了來此融資的公司的關注,創始人們認為,公司上市是非常值得紀念的時刻,聲音響亮的鐘聲會給公司今後的發展帶來好兆頭。於是,紐交所將公司上市敲鐘固定為一項儀式,並在電視節目中轉播,為公司融資發揮宣傳作用。
此後各國交易所紛紛效仿紐交所的做法。如今,“敲鐘”已成了公司上市的代名詞。(張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