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熱愛歷史。
全球獨一家有這愛好的,正如你無法想象幾千年前的人,為什麼一定要系統地記錄歷史;外國人同樣無法想象,為什麼今天的我們,對歷史的熱情和參與度會如此之高。我逛過不少論壇,歷史板塊少有冷清的。
名留青史是最佳認可,彪炳史冊是終極夢想。
“前人付出,我不敢忘;我若付出,後人也必不會忘”,不辜負付出,還要把功績記入史書,叫千秋萬代銘記你的功勞。在古代社會,這種通過歷史傳承而來的民族精神,其感染力和號召力可能不亞於任何一種宗教,因為它直指馬斯洛需求理論的高階需求。而我們何其幸運,居然擁有數之不盡的追求崇高的人。
這是一個擁有記憶的民族,所以才會說,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
2、永遠滿懷熱情,永遠滿懷希望。
這是上一個愛好的延伸,因為崇拜歷史,所以我們崇拜祖先,崇拜英雄。而人人終將成為歷史,人人終將成為祖先。
所以,雖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也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雖有“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也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這是一種非常積極的正向反饋機制:後人遇到挫折,會想想前人的榮光,以此激勵自己銳意進取;前人遇到困苦,會想著還有後人,告訴自己不要害怕失敗。前人想著要垂範子孫,後人念著要告慰先祖。對比日本、韓國的民族性格,漢族的民族性格少有絕望,因為既相信過去,也相信未來,所以從未真正地害怕過。
這種跨越千年的相互信任,是一種堅定的民族自信和民族信仰。
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依然是歷史這一愛好的延伸,簡而言之:筆給我,歷史我來寫。如果用宗教文明類比的話,就是宗教的神從一開始就是定好的,但史書給了每一個普通人“被記住且永遠被記住”的可能性,又因為歷史記錄地太詳盡,還導致了一場千年接力:但凡沒有前人做得好,就覺得愧對前人。
同時,不僅陳勝、吳廣們有這種精神,其實王侯本身,也有這種打破、超越的精神,比如秦始皇,他就自認“德高三皇,功過五帝”,好吧,雖然確實功績超過了三皇五帝,但也太敢說了。即便到了近現代,依然傳承著這種精神。在百廢待興的新中國,錢老敢講:“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當美國說決不能讓我們搞氫彈,於老表示:“是可忍孰不可忍,我過去學的東西都可以拋掉。”
這是何等的氣魄和底氣!
4、超級努力,超級頑強。
從精衛填海到愚公移山,向來敢於挑戰自然法則。修長城、挖運河,沒有什麼事是不敢想的。
既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又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更有“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年少時告訴你,“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老了老了,又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除了詩詞古文,就連諺語,也都透著一股頑強拼搏勁,比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等等。
而人一旦頑強,勤勞、勇敢就能從心底開出花兒來,所以,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燦爛而悠久的文明。
可能是這個星球上最崇尚奮鬥的民族吧。
祝你也能成為一個有著傳統美德的人。因為這意味著,你的生存能力可能極強。
補充一個:5、喜歡考試
全世界第一個發明考試的民族,創立了科舉制度和各式各樣的選拔考試。 光說是沒用的,會不會一試便知!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華夏先民們能第一個做到摒棄強權、無論貧賤,“僅憑一紙考卷”選拔人才,既務實又開明,而無數的能人志士們,正是透過一場又一場的考試被選拔出來的。
當然,科舉制度提供了有效的上升通道,其社會意義重大,但考試這件事本身的意義也很大:因為考試的內在邏輯是相對正義和積極的,“雖學習環境不一樣,但考試是一樣的”。
而考試對人的行為同樣有強約束力:因為歷史一直在記錄,所以遺臭萬年的事做不得;因為最終要考核,所以不學無術要不得。算得上非常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了,所以可以源源不斷地培養人才。
其實一直到現在,做題家文化都是中國的主流文化。而且影響極其深遠,連帶著把日本、韓國一齊帶入了做題家的世界:中日韓,地球做題家三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