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郭沫若出版了《十批判書》著作,裡面有一篇《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1973年8月5日,毛主席寫了一首詩《讀<封建記﹥呈郭老》批評郭沫若觀點,全詩如下: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我來說勸您少罵一點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情也需要再商量。雖然秦始皇已經死了,但是他的業績還留存在史冊,孔子的名聲非常大,可是實際上卻沒有什麼價值。歷代統治者推行的都是秦始皇的郡縣制,您寫的《十批判書》可“不是好文章。認真讀讀唐人柳宗元的《封建論》,但不要從柳宗元那裡倒退到周文王的時代啊。
秦始皇成統一大業,對於中華民族功莫大焉,但他聽信李斯建議,搞了一場名垂千古的“焚書坑儒”,被批判已是歷史的定論,大多數人都是人云亦云,號稱史學大家的郭沫若也未免俗,跟著罵起秦始皇來,秦始皇迫害知識分子的暴君嘴臉是代代相傳。
可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毛澤東主席卻別樹一幟,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與歷代絕大多數史家不一樣的觀點,開宗明義就說“焚書事業要商量”。毛澤東作為一個熟讀史書的政治家,他決不會草率地推翻一個歷史定論的。他為什麼會對郭沫若此文有如此大的反響,日理萬機之餘,還專門就此寫詩與郭討論呢?
毛主席是一個革命家、實踐者,他不是指手畫腳閒話碎嘴的評論家。1963年,毛澤東寫過一篇《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中指出:“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覆,才能夠完成。”我想這就是答案,任何一種脫離了普遍觀念的新思想任何一種真知灼見的形成和確立,其過程之艱難險阻,唯經過者有發言權(遵義會議之前毛澤東主席早年經過與陳獨秀與王明李德博古與張國濤的思想路線鬥爭多麼激烈多麼艱苦),又豈是作壁上觀的人所能道其萬一的,我想正是在這一點上,毛主席能隔著幾千年的時空,遙望中國最早一統華夏民族的秦始皇,而能會心懂得的原因吧。
他們都是千古不朽的歷史開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