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為期5天的第二十八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順利落下帷幕。
據主辦方初步統計,本屆圖博會共達成各類成果7321項,較上屆增長7.9%,其中版權引進意向和協議2486項,較上屆增長3.9%,版權輸出意向和協議4835項,增長率繼續超過10%。
透過線上線下洽談等形式,國內外出版機構推動全球圖書版權貿易合作,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鑑。
文學廣受海內外讀者歡迎
文學是聯通世界的橋樑。從歷屆圖博會情況來看,文學類書籍輸出和引進的數量均位居各類書籍前列,今年也不例外。
9月14日,圖博會開展當日,包括瑞典袋熊出版社、黎巴嫩數字未來公司、伊朗吉尼亞出版社等在內的多家海外出版機構,對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新近出版的兒童文學作品《大風》《一根繩子》《貓冬記》,表達了版權購買意願。“童書亦是促進世界文化交流的橋樑,是傳播中國文化的渠道。它們都是中國智慧的體現,也是中國原創兒童文學有實力地走出去的例證。”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總經理凌衛說。
本屆圖博會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典詩歌文庫》第一輯(下)簽約儀式在中國作家館舉行,在中國作家協會的指導下,作家出版社將協調各方力量,在未來幾年完成《越南詩選》《寮國詩選》《尼泊爾詩選》《孟加拉國詩選》《汶萊詩選》《克羅埃西亞詩選》《敘利亞詩選》《科威特詩選》等詩集的出版。
由中國外文局組織的“絲路百城傳”叢書,已完成了20餘個城市傳記的書寫,未來將與國外文化和出版機構共同組稿和互譯,完成這一聚集絲路沿線100多個城市、多語種傳記的鴻篇鉅製。
世界期待聆聽中國學界的聲音
《中國社會科學手冊》與“當代中國社會研究叢書”英文版出版協議的簽訂,是商務印書館向德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主動發出邀約,推動中國學術出海的應時之舉。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作為其思想反映和理論概括,中國社會科學也在守正創新中與時俱進。在當下全球化的背景下,從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個領域出發,認真梳理有關中國社會的最新研究成果,組織權威專家學者翻譯為外文出版,有助於海外學術界深入瞭解中國。”商務印書館執行董事顧青這樣闡釋主動出海的用意。
“世界需要更多來自中國學者的實踐經驗與理論思想,以瞭解真實的中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圖書總監李琰說。
中華書局與英國羅德里奇出版社合作的“生命醫療史”系列書籍簽約儀式,於圖博會期間在線上舉行。未來5年,該社將翻譯出版8種中國學者撰寫的“生命醫療史”著作,與此同時,選取國際同類選題代表作6種以英文形式直接出版。中華書局除了自有選題外,選擇適合中國的英文著作翻譯成中文出版。
中華書局執行董事徐俊認為,作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共同經歷者,這次合作體現了兩國出版界對生命的共同關懷和對發展問題的反思。
作為學術暢銷書的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已有幾部著作譯介到海外。這屆圖博會上,他的新作《東亞青銅潮》英文版出版協議正式簽訂。
從《最早的中國》《何以中國》《大都無城》到《東亞青銅潮》,許宏在寫作中越來越感到,必須把中國放置到整個亞洲甚至全球文明史的框架下來考量。“它體現的是我們學術視野的提升,以及中國學者試圖和國際學界一起,書寫、構建全球文明史的雄心。”許宏說。
探尋全球書業的未來
本屆圖博會,中國出版行業的“朋友圈”進一步擴大——共有105個國家和地區約2200家展商參展,其中海外展商包括多家國際出版50強企業,新增8個參展國。
全球出版機構齊聚一堂,探尋書業未來發展之路。
本屆圖博會共舉辦1000多場活動,其中,北京出版高峰會議、中國-中東歐國家出版聯盟論壇,首屆出版融合發展國際化論壇、2021BIBF世界童書論壇、第13屆中國圖書館館長與國際出版社高層對話論壇、5G新出版新閱讀交流會等專業活動,聚焦全球圖書行業發展大勢,研商新媒體時代出版行業的新方向、探尋5G如何賦能出版、探討數字技術如何服務出版等熱門話題。
未來人們會以怎樣的方式讀一本書?
本屆博覽會上,由中圖雲創公司打造的“沉浸式閱讀”展區,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記者見到,在狀如蘑菇的“5G閱讀叢林”下,讀者正帶著VR眼鏡等視聽裝置,觀看360度環繞拍攝的《永樂大典》《華山雲海圖》《流浪地球》等“書籍”。
“每一部‘書籍’時長約3分30秒,從版權洽談到全景狀態的影音製作完成,大約需3個月的時間。有一些較為精細的產品,如《永樂大典》,前後花了半年時間。目前已有數十家圖書館和學校訂閱了我們的產品。”中圖雲創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本報記者 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