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了臺式主機選購,很多小夥伴留言或者私信我散件怎麼組裝,又或者這套配置如何。所以給大家整理了一篇從認識硬體到怎麼選配置,最後附帶多個配置單的萬字保姆式裝機攻略,無論是學生黨還是對裝機感興趣的小白都適用,當然啦,本人水平有限,歡迎高玩指正。
本文大綱:
一、一些小問題
二、瞭解硬體
1、CPU
2、主機板
3、記憶體
4、硬碟
5、顯示卡
6、電源
7、散熱
8、機箱
三、需求與預算
四、關於升級
五、整機選購與組裝的區別
六、一些簡單的配置分享
七、進階個性化
八、寫在最後
一、一些小問題
聊聊一些關於配電腦的小問題
1、打遊戲是不是幀數越高越好
是,但幀數低也不是不能玩,一般30幀在運動場景少的時候,並不會覺得卡頓,通常的話30幀能玩,60幀流暢,100幀就很絲滑了。
2、硬體買回來可以自己裝難嗎
不難,網上的裝機教學影片海了去了,只要不大力出奇跡,仔細點裝是沒什麼問題的,自己裝機點亮後的成就感很爽。不過連硬體都認不全還是算了。
3、學生該選筆記本還是桌上型電腦
現在的ITX機箱體積能做到很小,已經具備了一定的便攜性,如果宿舍有空間擺放,還是推薦桌上型電腦,無論是升級還是價效比都更好一些。
4、怎麼確定電源帶不帶的動
看硬體的定位,中低端配置,400W足夠了,中高階配置,500-700W,頂級配置1000W起步。
5、有沒有必要配生產力主機
只有一種情況下適合,就是重度工作需求,其他輕度中度的生產力需求,或者愛好、入門、學習階段使用相關軟體,完全可以按照日常使用場景來配,要知道生產力主機的核心不是專機專用,而是提高效率。沒搞清楚的情況下一時興起又浪費錢又用著不爽。
6、配好一臺合適的電腦能用多久
只要不是在灰塵特別大或者特別潮溼等較差的環境中,用上三五年沒什麼問題,唯一的區別就是會隨著各種舊軟體的更新或新軟體的不相容出現一些卡頓、崩潰的情況,而硬體本身沒有質量問題的情況下壞的機率很小,不然二手市場上就不會有那麼多洋垃圾了。
二、瞭解硬體
電腦主機硬體常見的組成為:CPU、主機板、記憶體、硬碟、顯示卡、電源、散熱、機箱八個部分,這裡簡單聊聊各個硬體的引數,小白向!
1、CPU
想要認識CPU,首先得學會讀型號
英特爾
例如:I5-10400F
為了方便識別,讀的時候通常是I5/10/400/F
I5,5代表級別,3/5/7/9分別代表從低端到高階;
10,10代表代數,10為第10代酷睿;
400,可以簡單理解為代表性能,越大效能越強,價格越高;
末尾的字母
X:高效能
K:不鎖頻倍
F:不內建核顯
U:低電壓版本,主要針對移動端。
AMD
例如:Ryezn5 5800X
同樣的,R5/5/800/X
Ryezn5,5代表級別,3/5/7/9分別代表從低端到高階;
5,5代表代數,1/2/3/4/5,同英特爾,4系列是移動端,最高到5;
後面的三位數字,同英特爾;
末尾的字母
X:高效能
G:內建核顯
讀型號是一種比較不容易出錯的判斷CPU效能的簡單方法,比價格準確一些,例如同樣的酷睿I5,就很方便區分出是幾代酷睿,但AMD就略微複雜一點,3000系銳龍有Zen、Zen+、Zen2三種架構並存,不過最新的5000系銳龍只有Zen3一種架構。
聊完了讀型號,就講講引數,CPU的主要引數有四個,工藝、架構、頻率、核心。
工藝:
也就是製程,代表了晶片的精細程度,主要影響的是晶片的功耗,理論上是越低越好。
英特爾自從5代酷睿到如今的11代酷睿,都是14nm,老擠牙膏了,曾經遙遙領先的功耗如今則成為了短板,以至於出現了11代酷睿功耗反向升級,而AMD自從Zen2架構開始就彎道超車,透過臺積電代工實現7nm工藝,備受好評。
架構:
代表了晶片內部的規劃,簡單來說,晶片內部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由多個核心、快取等晶片組合而成。
為了能達到最大效能而將這些單一晶片合理的佈局就是架構。英特爾最新的11代酷睿採用的是Rocket Lake架構,AMD的銳龍5000系列使用了Zen3架構。
頻率:
晶片能力強弱最直觀的引數。頻率和功耗熱量基本掛鉤,頻率越高,功耗越高,發熱量越大,同時效能也越強。
英特爾和AMD都有自己的動態調節頻率技術,對應了睿頻和PBO,不過兩者在實現頻率提升的方式不同,前者是調節頻率,後者是放寬範圍,傻瓜式超頻,既能方便入門使用者使用,又能確保硬體的穩定。
核心:
也是比較能代表晶片能力強弱的一個引數。隨著製程的不斷提升,同體積下能容納更多的核心,相比最佳化單核效能,增加更多的核心對於CPU效能提升略微簡單直接一些。
英特爾單核效能長期都略強於AMD,因此AMD為了達到同性能往往會採用增加核心的方式,這種做法當然也存在一定弊端,就是功耗發熱增加。執行緒比較難解釋,一般執行緒數是核心數的兩倍。
2、主機板
主機板決定了主機的拓展性或者說相容性,不同CPU對應了不同的主機板晶片和針腳,所以選擇順序是先選CPU再選主機板。
注意,儘量選擇和CPU同代釋出的晶片組,以晶片組的向下相容性為主,也就是說針腳相同時,新主機板晶片可以使用新CPU和上一代CPU,但上一代主機板使用新CPU有機率翻車。
- 主機板比較重要的參考點,晶片組/針腳、版型、拓展性。
晶片組/針腳:
主機板和CPU類似,也是有型號的區別,首字母可以簡單區分,英特爾從低到高H/B/Z,AMD從低到高A/B/X,首字母只能區分級別而不能區分代數,不代表相容性。
舉個例子:11代酷睿伴生髮布的主機板型號Z590/B560/H510可以完美相容10代酷睿,但10代酷睿的B460/H410卻不能相容11代酷睿。
而且相比AMD近年來統一的AM4針腳介面,英特爾主流介面則有LGA1200(11代全系10代酷睿大多數)、LGA2100(10代酷睿高階型號)、LGA1151(8、9代酷睿)
版型:
常見的基本就兩種ATX(標準板)、M-ATX(小板)和近年來開始流行的ITX(迷你板)。
版型對效能沒有影響,隻影響外觀和機箱的選擇,同時受限於體積ITX的板子記憶體插槽大多數只有兩根,PCIE插槽的數量也會受影響,想要追求極致的效能,組雙顯示卡或者4通道記憶體儘量考慮ATX和M-ATX。
拓展性:
主機的效能取決於各部分硬體的水平,而能接什麼硬體則取決於主機板,換句話說,主機板一定要買新不買舊,新晶片組的主機板會有新的協議甚至新的介面,極大提升拓展性。
至於主機板的用料什麼的,普通使用者真沒什麼必要深入瞭解,除非高階發燒友,選擇主機板只要遵循先看口碑再看品牌的模式一般不會出錯,一線大廠的主流板和二線廠家的口碑款都不會翻車,根據自己選的CPU對應高中低三種級別選型號即可。
3、記憶體
還是先從怎麼讀開始
例如:某品牌 DDR4 8G 2666
DDR4,4代表代數,目前主流記憶體的代數都是4代;
8G,8代表容量,主要有2/4/8/16/32這五種規格,2和32不太常見;
2666,2666代表頻率,從1333-4000不等,低頻主要針對筆記本等移動端。
- 記憶體只需要瞭解兩個引數,大小和頻率
大小:
打個不完全準確的比方,記憶體的作用相當於吃飯的桌子,CPU就是一個吃飯的人,需要處理的指令就是桌子上的菜,記憶體越大,桌子越大,能放的菜越多,如果桌子很小,吃的不如上的快,桌子滿了,系統就會卡頓崩潰。
理論上來說,在系統允許的範圍內,記憶體越大越好,但也沒必要把一家四口的餐桌搞成大號八仙桌,日常家用8G或16G記憶體足夠使用。
頻率:
理論上來說,頻率越高,對CPU處理資料的增益越大,但有一些特例。日常使用3000左右已經很好了。
至於其他規格相同的條件下,為什麼頻率越高價格越貴,就是指顆粒的體質,有些穩定工作最高只能到2400,而有些可以上到3000。
至於時序等其他更復雜的引數,是留給高階玩家研究的,普通玩家輕易不要調BIOS,免得燒壞機器。
- 順便插一句,國產顆粒已經量產,繼承了國貨的一貫優良傳統,價格合理,品質優秀。
4、硬碟
硬碟的概念很簡單,就是儲存資料的地方,和記憶體最大的區別就是斷電後仍可以儲存資料。
機械硬碟(HDD):
早期的主力硬碟,現在常作為大容量資料儲存使用,特點是容量較大,讀寫速度較慢,遇到震動碰撞或突然斷電容易產生壞道。
固態硬碟的讀寫速度主要取決於轉速,常見的轉速為5400、7200兩種,還有一些效能硬碟能達到10000,比較少見,家用5400轉就能滿足需求,如果對大容量讀寫有需求可以上更高轉速的硬碟。
固態硬碟(SSD):
固態硬碟就像一個放大版的隨身碟,特點是讀寫速度快,容量相對較小,不易損壞。
目前能見到的固態硬碟有兩種外觀,一種是細長條,頂部有金手指的,另一種是類似撲克牌一樣的長方形。
前者是M.2介面,讀寫速度快,後者是SATA介面,讀寫速度慢一些。
至於硬碟的選擇,目前固態硬碟在容量和價格兩個因素的影響下,仍然沒法完全替代機械硬碟,可以考慮固態加機械組合的方式,固態硬碟作為系統盤和常用資源盤,機械硬碟作為大容量儲存盤,推薦組合方式為500G固態+2T機械,足以應對日常使用。
- 並且不建議新手或者非剛需使用者組RAID陣列,用途不大。
5、顯示卡
伴隨著幣圈的火爆,顯示卡也出圈了,最迷惑的是就連本人用了快三年的580還有人溢價收購,差點沒忍住賣了,念在它平時任勞任怨的份上實在捨不得送它去礦場歷練。
但最近幣圈崩盤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顯示卡價格有可能逐漸迴歸正常,等等黨大勝利,不得不說黃老闆是真正站著把錢掙了,先搞出鎖算力破解掙礦老闆的錢,再出無法破解的版本讓“臭打遊戲的”嚐點甜頭,一卡兩賺,商業鬼才。
其實關於顯示卡沒必要介紹太多,網上關於顯示卡的介紹隨便一搜一大把,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數字,數字越大效能越強,無論是N卡A卡都通用,不管是晶片還是視訊記憶體。
就效能而言,A卡和N卡差距已經不大了,但N卡有DLSS和光追兩大技術,DLSS開啟和關閉效能提升極其明顯,而A卡對應的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如果不追求極致的畫質體驗,A卡是值得入手的,反之想品一品光追的震撼感,可以入手高階N卡體驗。
說到底,隨著鎖算力和產能的恢復,顯示卡的價格會迴歸正常,但現階段入手仍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大量的礦渣要湧入市場,再等等有很大機率會低於發售價入手顯示卡,不過這只是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6、電源
電源起到穩定電流與電壓的作用,類似淨水器的作用,把自來水過濾成飲用水。
效率:
代指過濾後的飲用水和注入自來水的比例,轉化率越高,效率就越高,浪費的越少。
按照轉換效率使用了金銀銅牌作為標註,由低到高分別為白牌、銅牌、銀牌、金牌、白金、鈦金,這種效率不是固定的,有三個負載階段標準,分別是20%負載、50%負載、100%負載,50%負載轉化率依次為80%、85%、88%、90%、92%、94%。其實沒必要追求鈦金牌,電源最重要的還是穩定性。
模組:
實際上就是把原來從電源出來的線從固定不可拆變成了可以拆。由於考慮到相容性的問題,非模組電源都自帶了標準數量的線,但實際使用的時候總有一部分用不到,耷拉在機箱裡面影響美觀,模組則是用哪些,插哪些,配合帶透明的機箱,提升美觀度,和效能沒什麼關係。
功耗:
選電源看功耗,主流的常規配置400W左右完全夠用。
這裡常常有一個誤區,很多人都認為電源是多少W,一開機就是多少W,實際上功耗是一個上限,400W代表全部滿載低於400W,正常使用過程中也就是一百多W。
- 另外掃個盲,TDP是熱設計功耗,主要提供給散熱器廠家的參考,可不是CPU的真實功耗,想要知道真實功耗還是推薦使用HWINFO檢測。
7、散熱
散熱是整機最能體現個性的地方,也是相對比較沒技術含量的部分。
主要分為風冷和水冷兩種,風冷是最常見也是最簡單的散熱方式,水冷分為一體水和分體水。一體水就是封閉水路,漏水的機率小;分體水雖說有價格貴,安裝困難,漏水風險大,水路需要清理等一堆問題,但分體水有著極高的逼格,成套的分體水系統並不多。
本來隨著DIY市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顯示卡價格暴漲瞬間倒退了不少,因此分體水主要還是面向定製化和高階化,一套好的分體水不僅價格較高,而且DIY的難度也不低。
冷排規格
都可以變成120×N,N表示一面有幾個風扇,1個就是120,2個就是240,3個就是360。理論上越大越好,但目前主流還是240和360居多。
油冷這種玩法太小眾不介紹了,重點是糾正一個誤區,認為散熱風冷不如水冷,實際上高階風冷一點不比水冷便宜,而且同樣有極高的散熱效率,不比水冷差。
8、機箱
機箱也沒有很多需要介紹的,根據自身的喜好選擇就行,不過側透機箱的透明板用料不好的話,時間久了有可能輕微變形,這一點需要注意。
對於外觀,機箱有兩個地方必須要關注,相容性,如果喜歡小機箱,一定要了解支援的板型、最高的冷排規格、顯示卡長度,否則買了裝不上;另外散熱,機箱的風道合理能有效降低積熱,提高散熱效率,越大的機箱越好規劃風道,單純增加風扇的數量不會對散熱有明顯幫助。
最後,極其不推薦使用開放式機箱,電腦執行起來吸灰的速度超乎想象,而且開放式機箱對於粗心的人來說就是噩夢,隨便碰掉一個小電容輕則點不亮機器,重則短路燒壞硬體,因此,不是極客喜歡折騰硬體最好還是老老實實選用普通機箱。
三、需求與預算
- 先放一個有趣的結論,貴的不一定好,但好的一定貴。
不少人裝機前都覺得自己能嚴格按照預算來,但經過反覆對比逐漸發現,“SATA介面的能叫硬碟嗎,這不得整個M.2嗎”,“雙4G的記憶體哪有雙8G來的痛快,免得記憶體成了瓶頸”,“電源不到500W那哪兒成,必須上800W全模組”等等,研究完配置才發現,原來4000的預算已經變成了6000起步。
人人都想成為加錢居士,然而卻總忘記自己最初只是想要一臺流暢執行英雄聯盟的機型。
其實對於裝機來說,在需求範圍內去選擇硬體,遠比查資料做功課要重要的多。提前根據自己想要使用的軟體針對性地補強對應硬體才是合理地解決方法。
遊戲黨裡,競技類遊戲諸如英雄聯盟、CS的話,網速和外設往往比硬體更重要,入門級的配置就能無壓力執行;
熱衷饑荒、太吾、環世界之類的獨立遊戲:這類遊戲對畫質要求不高,完全可以放棄獨顯,核顯就能勝任;
但是如果喜歡城市天際線的話:更看重記憶體和CPU,8G記憶體是門檻,流暢執行的話16G物理記憶體,30G以上虛擬記憶體就能做到載入無壓力;
主流的網遊類似原神和山口山:要麼鎖幀,要麼經過長期的最佳化,對硬體相當友好,上一代的主流顯示卡完全沒有壓力。
這裡有一個特殊的分支,就是3A大作愛好者:眾所周知,曾經顯示卡的主力消費群體正是我們這群“臭打遊戲的”,3A大作和顯示卡互相成就,互相促進,然而礦潮來臨,顯示卡暴漲,PC端想要體驗3A大作就必須接受首發價2倍甚至幾倍以上的顯示卡溢價。
對於這類消費者,如果有電腦的剛需,預算充足就考慮筆記本,當然搶不搶得到比較拼歐氣,預算有限就轉戰主機,不過最好的辦法還是成為等等黨,畢竟礦難已經初見端倪。
除去遊戲娛樂的需求,生產力的話,無論是CAD、3Dmax、adobe全家桶,輕度需求是可以和遊戲共用同平臺,要求更高的專業性的話還是建議提高預算。
生產力電腦在硬體上,都需要更大、更強、更貴,以多核心CPU、高頻大記憶體、高速大容量硬碟作為重點關注物件,但仍不建議使用專業顯示卡,除非商用。
- 總之,無論是哪種需求,平衡好預算,不要以為我現在配一個高階機,就算不能完全發揮出效能,可我能用很久這種想法。
電子類的產品迭代速度超乎想象,曾經18年底發售的卡皇Titan RTX和現在3090相比,效能只有一半,要知道當年的泰坦首發價可是17200,而現在的3090首發價則是12000。
雖說現在漲的離譜,這一價格還包含了通脹、疫情的因素,同為卡皇,就能看出來一個規律,如果沒有剛需,一味追求高效能,往往會造成極大的浪費。
四、關於升級
相比於裝置的上面提到的浪費,錯誤的升級想法是一個更大的誤區,畢竟被預算束縛的人還是佔多數,尤其是對硬體有一定了解的非小白。
電腦整機遵循木桶效應,效能不是由長板決定,而是受限於短板,這就會影響一部分消費者,個別硬體選擇主流合適的,另一部分則抱著日後升級的想法,造成配置的畸形。
就像很多測評中,想要控制變數對比某種硬體,整個平臺都選用高階配置一樣,去掉了其他硬體的瓶頸才能完整發揮出本身最強的效能。
假設執行緒撕裂者只給單根4G的記憶體,就算其他硬體再強,渲染時間還是很久,或者5400轉的機械硬碟上存放遊戲,哪怕是6900XT這種級別的顯示卡,載入時間也長的離譜。
更重要的一點,升級的相容性。
硬體有著各種規格、介面、協議的升級換代,這些細節往往會被效能所掩蓋,即便是最熟悉硬體的人,面對相容性也會頭疼一下,更不用說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的準小白。
例如英特爾十代十一代酷睿使用的是LGA1200,九代則是LGA1151,想要從九代升級到十代及以上就不僅需要更換CPU,同時也得更換主機板。
同樣的,SSD硬碟想要從之前的SATA升級成M.2除了更換硬碟之外也需要主機板支援;記憶體升級時儘量要選擇同品牌、同頻率、同型號的記憶體,最好還是同批次,雖說頻率相差不大可以相容,但對於使用效率而言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推薦一些簡單有效的升級思路:機械硬碟升級固態硬碟;小容量固態硬碟加一塊大容量機械硬碟;單根記憶體升級同規格雙通道;上代顯示卡升級新一代同級別顯示卡。
不推薦的升級思路:同代產品從低到高升級,即便介面沒有相容性問題,功耗的變化特別容易導致相容性出問題,並且價效比很低;升級主機板,雖說協議一般都時向下相容,但翻車機率較高;升級散熱器,除非損壞,清灰是最有價效比的方法。
升級有時真的不如換代,電腦的最佳使用週期大概也就是3年左右,這麼長的時間新的硬體效能基本上已經能達到翻倍的進步程度,無意義的升級性價比並不高。
五、整機選購與組裝的區別
選購電腦經歷了整機,一體機,DIY,定製四個階段,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瞭解硬體,對於電腦的選擇越來越趨向定製和個性化,現在的大廠,除了蘋果有自身的M1處理器和作業系統外,其他大廠的整機幾乎已經不再面向個人使用者,相當多的人購買電腦轉向了兩種方式,網店整機和個人組裝。
先聊聊個人組裝,絕大多數個人組裝的使用者首選購買平臺都是京東。
優點有很多,除去高效的物流,京東最重要的就是有各家硬體廠家的直營店(官方店在京東淘寶區別不大),遇到假貨、次貨的機率遠比線下購買低,品質方面有保障,而且品牌、型號等較為齊全,無論是小白照著配置單買還是有一定基礎自己寫單子幾乎不會翻車,甚至還有上門組裝的服務,對新手十分友好。
- 缺點當然也有,有時會沒貨,價格和官方價格一致但不是所有渠道的最低。
進階的玩家可能會考慮鹹魚,不能否認鹹魚會有低價好貨,但翻車的機率會很高,哪怕是老手也有走眼的時候,有點像古玩城的感覺。
網店整機的模式其實就是電腦城配機的一種變形,集中在淘寶上。
小網店中的一些奸商仍會模糊配置單,以次充好,大網店類似於曾經的電腦整機廠家,也會有品牌溢價,質保水平參差不齊,而且裝好的主機在運輸的過程中還是比較容易損壞的,即便商家打包的十分良心,包了一層又一層,拆下顯示卡單獨打包,使用各種方法來保障安全運輸,還是沒法完全避免損壞。
當然也不全是壞處,網店裡的配置一般是不會出錯的,相當一部分的配置均衡且價效比高。純新手不喜歡折騰的話,選擇網店省時省力,到手就能用,免去了組裝和安裝系統的麻煩。
聊了這麼多,怎麼確定自己適合哪種?
如果對硬體沒有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對自由度無所謂,擔心不會組裝或者自己寫的配置單出問題,無腦選網店,查好哪家良心,再根據需求和預算選擇就可以。
反之,熱愛DIY,有一定的動手能力,追求個性化,對硬體有一定的瞭解,肯花時間對比配置單的話,自己組裝能收穫更多的樂趣,說的誇張點,會有那麼一丟丟的成就感,特別是現在幾分鐘教你裝機,幾分鐘教你裝系統的教程滿天飛,實際操作沒有想象中那麼難。
六、一些簡單的配置分享
前面說了理論,這裡分享一些配置,當然了,僅針對主機硬體(不包含顯示卡價格只提供顯示卡效能參考),同時以主流水平為主,太高階的配置實用性不大。
注:本人A粉,理智粉的那種,蘇媽UPUP!
中低端2000元檔:
僅推薦一套,本來想推薦2400G+B450的,但考慮到直營渠道不太好買,所以升級到了3400G+B450的組合。
R5 3400G自帶核顯,無需搭配顯示卡,雙4G組成雙通道應付日常工作遊戲已經足夠,英雄聯盟、原神、CS各種主流遊戲1080P中低畫質流暢執行無壓力。
除去遊戲,應對辦公或渲染軟體在記憶體和固態硬碟的支撐下也能做到不卡頓,雖說達不到遊刃有餘,但後期升級獨顯或更換雙8G記憶體或增加機械硬碟擴容也可以達到準主流水平。
種類 |
型號 |
CPU |
R5 3400G |
主機板 |
華碩 B450M-PRO S重炮手 |
記憶體 |
威剛 萬紫千紅8GB DDR4 2400 |
硬碟 |
金士頓A400(240GB) |
電源 |
長城HOPE-5500ZK |
散熱 |
盒裝散熱 |
機箱 |
自選 |
AMD 銳龍5 3400G 處理器 (r5) 4核8執行緒 搭載Rad
京東
¥1039.00
華碩(ASUS)TUF GAMING B450M-PRO S重炮手主機板
京東
¥549.00
威剛(ADATA)DDR4 2400 8GB 桌上型電腦記憶體條 萬紫千紅
京東
¥309.00
金士頓(Kingston)A400 SSD固態硬碟桌上型電腦筆記本 SATA3.0
京東
¥219.00
長城(GreatWall) 額定450W HOPE-5500ZK電源
京東
¥197.00
主流3000-4000元檔
第一套,IU,CPU有F的無核顯,和沒F帶核顯的差價一百左右,如果有閒置顯示卡可以湊合使用,沒有的想要過渡可以考慮不帶F的10400。
如果只玩英雄聯盟或者獨立小遊戲可以使用核顯,後期升級顯示卡推薦3060級別的顯示卡,1080P中高畫質流暢執行各種遊戲包括3A大作無壓力,生產力方面,已經滿足使用,後期可以再加一根記憶體組成雙通道,諸如PS之類吃CPU和記憶體的軟體運行同樣無壓力。
英特爾(Intel)i5-10400F 6核12執行緒 盒裝CPU處理器
京東
¥1299.00
微星(MSI)B460M BOMBER爆破彈
京東
¥629.00
威剛(ADATA)DDR4 2400 8GB 桌上型電腦記憶體條 萬紫千紅
京東
¥309.00
西部資料(WD) 1T SSD固態硬碟 SATA3.0 Green系列
京東
¥639.00
長城(GreatWall)額定500W HOPE-6000DS 電源
京東
¥219.00
九州風神(DEEPCOOL) 玄冰400 CPU散熱器
京東
¥89.90
愛國者(aigo)YOGO M2鈦灰色 京東定製版 遊戲藥丸MINI電腦機箱
京東
¥174.00
第二套,AU,核心換成了Zen2架構的R5 3600
注意這款CPU是沒有核顯的,所以更適合有閒置老卡的消費者,後期升級可以考慮5700XT左右,組成3A套裝,遊戲方面,只要升級的顯示卡不是N卡或A卡的頂級顯示卡,整體平臺不會出現特別明顯的瓶頸,2K中高畫質跑賽博朋克完全可以。
網上根據不同遊戲最佳化設定的教程也很多,60幀左右執行不是問題。記憶體換成了更高頻率的光威8G 3000,主要因為使用了國產長鑫的顆粒,效能優異,最重要的是不會像某星,顆粒價格下降廠房就自動失火,主機板對應增加了WIFI模組,其他配置無變化。
種類 |
型號 |
CPU |
R5 3600 |
主機板 |
微星MAG B550M MORTAR WIFI |
記憶體 |
光威 奕 PRO 8GB DDR4 3000*2 |
硬碟 |
西部資料SATA3.0 Green 1T |
電源 |
長城HOPE-6000DS |
散熱 |
九州風神玄冰400 |
機箱 |
愛國者YOGO M2 |
AMD 銳龍5 3600 處理器 (r5)7nm 6核12執行緒
京東
¥1499.00
微(MSI)MAG B550M MORTAR WIFI迫擊炮電腦主機板
京東
¥739.00
光威(Gloway)8GB DDR4 3000 桌上型電腦記憶體條 弈Pro系列
京東
¥259.00
西部資料(WD) 1T SSD固態硬碟 SATA3.0 Green系列
京東
¥639.00
長城(GreatWall)額定500W HOPE-6000DS 電源
京東
¥219.00
九州風神(DEEPCOOL) 玄冰400 CPU散熱器
京東
¥89.90
愛國者(aigo)YOGO M2鈦灰色 京東定製版 遊戲藥丸MINI電腦機箱
京東
¥174.00
中高階6000-8000元檔
第一套,價效比為主,5600X價效比較高,同時搭配了固態+機械雙硬碟,顯示卡推薦6700XT及以上。
第二套,純白主題,高階機型,只適合預算充足的消費者。
CPU使用最新Zen3架構,7nm製程,白色主題主機板較少,七彩虹的品質還是可以的,芝奇皇家戟也較為常見,沒辦法,顏值太高了。
三星雖說有不少黑點,不過固態硬碟品質的確沒得黑,電源則是白色主題全模組,240冷排散熱壓5800X足夠了,只要不是長時間極限烤機,完全夠用,不需要擔心,機箱也是同樣白色主題。
關於顯示卡,適配次卡皇6800XT或者3080比較合適,到了這一級別就不應該考慮能玩什麼,而是該玩什麼,加上顯示卡的價格主機部分就已經接近2W,很多情況下,現在的高階顯卡面對往年的一些遊戲,即便特效全開風扇都不一定會轉,即便是最新的硬體殺手也能遊刃有餘,當然在4K解析度下,最高特效還是得需要雙卡。
種類 |
型號 |
CPU |
R7 5800X |
主機板 |
七彩虹CVN X570M GAMING FROZEN V14 |
記憶體 |
芝奇皇家戟 32GB DDR4 3200 16G*2套裝 |
硬碟 |
三星980 NVMe M.2(1TB) |
電源 |
安鈦克 NE850 白色 |
散熱 |
酷冷至尊 冰神B240 白色版 |
機箱 |
酷冷至尊 Q500L 白色 |
AMD 銳龍7 5800X 處理器(r7)7nm 8核16執行緒 3.8GHz
京東
¥3199.00
板U套裝:
AMD銳龍 R5 5600X R7 5800X處理器 搭七彩虹B550 X57
京東
¥4099.00
芝奇(G.SKILL)32GB(16G×2)套裝 DDR4 3200頻率
京東
¥1639.00
三星(SAMSUNG)1TB SSD固態硬碟 M.2介面(NVMe協議)
京東
¥1369.00
安鈦克 Antec NE850 白色金牌全模組/7年換新/桌上型電腦電腦
京東
¥659.00
酷冷至尊(CoolerMaster)MasterBox Q500L 白色版迷你
京東
¥279.00
生產力檔:
生產力電腦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因為不同的軟體對硬體的需求是不同的,其實對於輕度使用者或者說非專業工作確保效率來說,主流遊戲主機完全可以勝任,只需要在某一個硬體補強即可。
渲染類諸如3Dmax吃顯示卡,PS則吃記憶體,CAD則比較考驗單核,多核多執行緒更適合轉碼壓縮,這裡並不是說鍛鍊長跑的人除了腿別的都不練,而是其他地方不一定要好但不能拖後腿,這裡不列舉配置,配置是靈活的,只說個人認為主要使用軟體所需要主要硬體的標準。
CAD:CAD很樸實,基本整機4000-5000的主機都可以流暢無壓力執行;
PS:極其佔用記憶體,想要流暢不卡頓崩潰的話,還是建議至少雙8G組成16G好一些,有條件的話選擇專業圖形級的顯示器更好;
3D:理論上來說,3Dmax對硬體要求是沒上限的,越高的配置,渲染越快,而3D是最建議使用專業顯示卡的,雖然極大犧牲了遊戲性,但能有效提高渲染速度,不過專業級顯示卡的價格相當能凸顯其專業性。
PR:相比於其他的軟體,PR對於硬碟有一定要求,主要考慮素材的安全性,畢竟剪輯慢一點無所謂,硬碟損壞資料丟失才是最致命的,建議兩塊大容量機械硬碟組成RAID1,確保資料的安全性,固態硬碟作為資料臨時讀寫硬碟。
七、進階個性化
追求個性一直是整機DIY的訴求,現在的個性化裝機有兩個方向,一是小而精,追求在儘可能有限的ITX機箱內放下高效能硬體;一種是光汙染,採用側透和RGB的方式,展現絢麗的光效。
先聊聊小型化:市面上有不少ITX機箱搭配SFX電源極限能做到整機A4紙大小,雖說達不到蘋果垃圾桶那樣獨特精緻的外觀,但完全打破了機箱體積大且臃腫的固有印象,普通大小的行李箱就能輕鬆帶走,而且可以相容一定長度內的獨顯,同時兼顧顏值與效能。
不過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小型機箱對主機板版型有要求,一般只支援ITX主機板;其次,電源常見的也都是SFX小型電源;不同的小型機箱支援的顯示卡長度不同,但基本都在20cm-30cm左右;
最後,比較極限的小型機箱部分是不支援冷排的,體積小也會帶來一定的積熱問題,對機箱的整體風道一定要有合理的規劃。
- 總之,小型化裝機只要提前做好硬體尺寸的功課,裝機時注意理線佈局,成品效果一定不會差,有一定基礎硬體基礎完全可以嘗試。
附帶一份小型機箱的配置:
整體配置定位類似純白,但使用了黑色作為主色,小機箱顯出精緻感,對側透無感的可以更換同規格的NR200,喜歡水冷的可以考慮顯示卡縱向安裝。
亮點主要在於機箱的拓展性,據說有大神開發出了ATX大板的安裝方法,但還是建議選用小板。至於效能,還是取決於顯示卡的選擇,推薦搭配3060水平的顯示卡,2K流暢,
- 光汙染屬於一種差異化比較大的方向,喜歡的覺得酷炫,不喜歡的覺得刺眼。
不少人覺得光汙染就是儘量多的增加RGB風扇,其實這是一種誤區,想要裝出來的效果最佳,單純的堆料是沒有意義的,合理佈置,有明有暗,看起來才有一種層次感,不會很土。
光汙染除了風扇以外,包括CPU散熱,記憶體條的燈帶,定製模組線四個主要光源,最好都支援同步調節。
但光汙染最佳的解決方案還是一體水,而且現在可以定製水路板,不需要像以前那樣規劃複雜水路,是定製出效果最簡單的,再搭配上機箱裡的小擺件,特別容易做出主題機箱,分分鐘成為大多數男孩的夢想。
由於一體水的特殊性,這裡就不推薦整機配置了,真正想要做一體水出效果的話,可以去找一些口碑好店,但相應的費用不菲,就看個人的取捨。
八、寫在最後
對於裝機來說,還是要遵循價效比優先的原則,避免效能浪費,關注哪個硬體效能最強,哪個硬體更有超頻潛力,哪個批次的CPU體質更好,不如學學怎麼設定BIOS的常用引數,怎麼裝機,怎麼開PBO,一步一步入門才更合適。
馬上要進入新生入學的裝機潮,對於大部分新生來說,不要提前想很多我想用XX軟體需要什麼配置,主流的遊戲電腦足夠應付日常生產力軟體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