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3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在英國國內進行一場“英國階級大調查”。英國政治經濟學院社會學教授邁克·薩維奇帶社會學專家團隊為BBC設計了一個互動式的階級計算器,供人們花費不到1分鐘的時間來回答關於收入、儲蓄、房產價值以及文化興趣、社交網路的幾個問題。
該次調查在英國引發震動。不到一週時間內,英國成年人口中的20%(700萬人)就點選了階級計算器。而且,該次調查在英國國內的學術界以及社交媒體領域引發震動。邁克·薩維奇在其所著的《21世紀英國的社會階級》書中指出,“英國人意識到了階級的存在,既對階級感興趣,也對階級感到不安”。
2014年,世界經濟論壇強調,收入差距是當今世界經濟和政治安全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21世紀英國的社會階級》這本書展示了英國的社會階級近年來是如何因經濟不平等的加劇而被重構,並在相當程度上激烈分化。
相比19世紀,藍領工人、煤礦工人、農場工人與工廠主、專業人士、管理人員之間形成的尖銳對立,21世紀的階級存在和對立表面上看是平和的,時而還會被其他重要議題所掩蓋,比如在英國,北愛爾蘭的離心傾向,使得階級問題至少在當地變得相對不那麼重要。
所評圖書:
書名:《21世紀英國的社會階級》
作者:(英)邁克·薩維奇
譯者:袁博 等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
21世紀如何區分階級
20世紀中期以後,階級區分變得比以前更難。書中指出,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依照政治學和社會學調查,階級分化已經非常嚴重,但那時卻有一半的人認為自己不屬於任何社會階級。
這是怎麼回事呢?英國曾經有很濃厚的階級意識。18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英國工人階級的自我認同是非常清楚的。這顯然是因為英國工業革命的程序非常迅猛,要早於其他歐美國家,程序又十分徹底,所以讓所謂獨立的農場主和農民階級消亡了。英國工人階級在19世紀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勞工運動,這是推動社會主義革命實踐和理論發展的重要動能。
英國的貴族和紳士傳統更為悠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的貴族子弟損失慘重。但這也沒有導致這一傳統的消亡。
20世紀英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引入社會主義的部分政策觀念進行改良,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擴大了商人、經理、商販和白領所構成的中產階級。這些中產階級並不自居於工人階級,很大程度上這與他們(她們)獲得的社會資本,以及文化資本有關。正如書中所指出的那樣,相當數量的英國中產階級人士,其實處於一個相當不穩定的收入狀態,但因為有著與下層人士清楚的文化差異,所以自認為由此“可以成為他們與上層貴族階級的一個接觸點”。
1928年,英國女性獲得了政治權利。男女平權,再加上二戰戰後的移民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們對於階級問題的關注。大量的黑人和少數族裔移民從最初從事體力勞動,再到擠入管理階層和專業技術階層,而新移民被認為成功融入英國的一個標誌,就是設法證明自己擁有了中產階級的文化資本,可以與工人階級相區分。
儘管幾十年裡(20世紀中後期)英國階級區分被一度緩和,但隨著20世紀70年代起英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製造業崗位大量流失,而民眾大量居於服務業經濟的低端,僅能靠低薪崗位果腹,這個國家的收入不平等狀況逐漸向著18-19世紀迴歸。英國在退歐之前的資料顯示,在歐盟內部,英國的不平等程度僅次於愛爾蘭。
不平等的加劇,如前述,雖然一些窮人可以以自己用得起iPhone、經常喝星巴克、擁有奢侈品品牌衣物和配飾來聊以自慰,但貧窮就是貧窮,在金融危機、歐債危機造成的經濟不景氣狀況加劇背景下,收入的高度分化讓人不得不認清現實。
不平等加劇,直接體現就是年輕人的競爭前景完全不同。如果有富裕家庭父母的支援,年輕人無論選擇各類職業,還是創業,或者從事公益類工作,都會更加自如。《21世紀英國的社會階級》書中還談到了因房價持續升高而導致的英國社會分化——2014年7月,公益組織釋出的資料顯示,英國就有近200萬年齡在20-34歲的年輕人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買不起房,甚至租不起房。
英國政府從撒切爾夫人任期起,就不斷透過緊縮社會福利支出,來讓年輕人變得“自強”。2010-2015年間,英國政府甚至針對居住廉租房的租戶出臺了所謂的臥室稅,也就是居住在廉租房的住戶如果家裡有閒置的房間,就會要被徵收這項懲罰性稅收。此舉的目的是迫使住戶搬入更小的住房,最終結果有59%居住在廉租房的住戶拖欠了房租。
英國一些城市的開發商也開始建造旨在隔離窮人和富人的房屋。低價值的房產而今被分散在較遠的地區,如南威爾士和英格蘭北部,也就是英國的“鐵鏽地帶”。
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何時重要
一個人喜歡聽什麼樣的音樂(或者壓根就不喜歡),喜歡什麼樣的影視作品,欣賞什麼樣的書畫藝術以及其他休閒娛樂專案,這不僅是個人偏好的標誌,而且是高度社會化的。就像是某些特殊服務行業的分佈,也會根據消費者文化資本進行有針對性地設計,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迎合。
所謂的高雅文化,包括美術館、博物館、有紀念性的古宅,高雅文學、古典音樂、視覺藝術,等等。這些場所和文化消費內容常常聚集在所謂的高尚社群周邊,相關的鑑賞課程會進入上流社會和中產階級較高階層子弟入讀的學校。再加上嚴重“燒錢”的馬術等貴族化的體育運動,文化資本已經成為社會分層的重要標準。
在以往,工人階級並不樂意與公開的“藝術”相攪和,會迴避博物館、古典文學、古典音樂。但中產階級卻相當熱衷於透過接觸高雅文化來增進文化資本。但正如書中所指出的那樣,一些看上去並不高雅的文化活動,比如脫口秀,近年來也在中產階級中興起。而全球化和移民潮也在改變文化鑑賞,一些過去被視為不那麼高雅的藝術元素進入了高雅文化的範疇。
社會資本是客觀存在的,很多人能從中收益,但這也造成了相當程度的不公平。不僅在英國,而且在其他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存在那種僅憑熟人推薦才能獲得一流企業面試機會的現象。這在20世紀後期以來,由於全球高等教育極大地擴容,智力資本事實上走向了貶值:不僅相對更多的聰明孩子得以進入頂尖名校,而且絕對意義上的更多優質學位留給了富人的孩子,而後者有著文憑作為鍍金,則極大地擠佔了那些來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同學的競爭機會。
《21世紀英國的社會階級》書中以實證調研證實,在英國的社會分化,很突出地表現為不同階層出身的人們的社會資本有著懸殊化的分佈,“如果你認識一些專業人士和從事管理工作的人,比如科學家或財務經理,那麼你很可能認識從事這類工作的人,而很少認識工人階級。反過來也成立,如果你認識一個機器操作員,那麼你可能也認識一個工廠工人和一個保安,但你不太可能認識一個貴族”。這種情況下,不同階層的人士所可能分享的隱性知識、小道訊息是完全不同的。
《21世紀英國的社會階級》一書指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互動作用使得英國的社會階級呈現出新的面貌。書作者將之分為七個等級:精英階級、老牌中產階級、技術中產階級、新富裕工人、傳統工人階級、新興服務業工人、不穩定無產者。在這個序列中,排位越靠前,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經濟資本就越突出。儘管“新興服務業工人”有可能因創業機會擠入“技術中產階級”的範疇,但這種變化的發生機率可謂微乎其微。
書作者還指出,很多人會將其認為比自己社會地位低的人,視為“聲名狼藉且不道德”的人,這是一種嚴重的汙名化。這在18-19世紀的英國階級政治中是不存在的。而且,階層躍升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