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橋,位於豐臺區東部,南三環路南側,北距右安門約十里。據史料記載,原是唐代時本地古剎萬福寺內的橋。清代時寺廟荒廢,但橋卻存留了下來,橋旁的村落以橋為名,稱草橋村。
草橋下的河流是涼水河上游的重要支流之一 —— 馬草河,古時稱為草橋河。馬草河的源頭在右安門外的水頭莊,由眾多泉水彙集而成。後改為黃土崗地區的菜田排水溝,也是北京市西南地區重要的市政洩洪渠道,西起黃土崗汙水灌渠,東南流至馬家堡東路匯入涼水河,全長12.3公里,寬14.5米。據《宸垣識略》記載,清代時草橋西側有兩條河流,一清一濁,至草橋東側合二為一,當地人傳言清水來自西山玉泉,濁水乃是永定河的河水。馬草河還有一條主要的支流名為造玉溝,它起於造甲村,向東流至玉泉營橋南匯入馬草河,全長4.07公里,寬8米,是重要的排水溝渠。造玉溝原起於豐臺鎮正陽街,解放後五十年代疏浚,因城市發展,將上游截斷,起點改在造甲村,現部分河道已改為暗溝,沿線建橋涵通水。
疏浚治理後馬草河的一段
古代時草橋附近還有一片小型湖泊,池內盛產蓮花,其香味可以傳到數里之外。這些記述都說明草橋自古以來就是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因此有著悠久的鮮花生產歷史。從元代起草橋周圍數里的居民即以種花為生,包括牡丹、芍藥等,遠遠望去,如同稻田一般。據史料記載,草橋早春時出產梅花、山茶花、水仙花、探春花,中春時有桃花、李花、海棠花、丁香花,晚春時有牡丹花、芍藥花、孿枝等,夏天出產石榴,秋天出產菊花。此地的居民每天早上都挑著擔子進城去賣花,賣花地點在宣武門外下斜街及廣安門內護國寺、崇文門外火神廟等地。此外,草橋還出產可供食用的荸薺,體積比水杯還要大。
古時的草橋,不僅盛產鮮花,而且風景優美,土地肥沃,頗似江南水鄉,是觀賞風景的好地方,因此附近修建的私家園亭極多,“橋去豐臺十里,中多亭館”。其中比較有名氣的有廉希憲的萬柳堂、趙禹卿的匏(páo)瓜亭、張九思的遂初堂、慄院使的玩芳亭及祖氏園亭等等。明清時期草橋為交通要道,因為由永定門向南出京的大道不得直接透過皇家園囿——南苑,故必須繞道草橋,再向南去。草橋北側不遠有始建於明代天啟年間的一座碧霞元君廟,後稱為“中頂”,每年六月初一舉辦廟會,熱鬧非凡,使得草橋成為大眾遊覽觀光的最佳場所。
古草橋坍塌已久。1964年9月在草橋村北側,右安路與馬草河交匯處修建了一座跨河公路橋,為木結構板梁橋,共有5孔,條石墩臺。1989年10月為通行重達200噸的超重排車,拆掉原有木橋板梁,改建為混凝土蓋板橋,並沿用古名。橋長32.8米,寬7米,車道寬6.5米,單側步行道寬0.5米。橋孔淨高4米,中間三孔跨徑為6.4米,兩側邊孔跨徑為5.37米,設計荷載為汽車13噸,拖車60噸,瀝青混凝土橋面,鋼管欄杆。2002年6月,改建為今狀,為草橋遺址。
今天的草橋村,作為花鄉的一部分,仍然是北京市著名的花卉產地。幾座大型鮮花市場坐落在村西玉泉營橋的周圍,成為首都外事活動、各國駐華使館、高階賓館、國家機關等單位所需花卉的重要供應基地。村南修建了一座大型公園,取名世界花卉大觀園,已於2005年正式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