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3日,呂正操將軍在北京因病逝世,他的離世也意味著我國57位功勳卓著的開國將星全部隕落。
呂正操不僅是最後一位離開人世的開國上將,也是最為長壽的一位開國上將,他享年105歲,其長壽之道,有日常生活中的五個養生習慣:
一、健康的日常飲食,作息時間規律
呂正操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養生,一直保持著非常規律的日常生活。
他每天起居時間都是固定的,即使是在面對繁忙的工作的時候,他也會按時睡覺、按時起床,這個習慣雷打不動。
呂正操認為,只有在勞逸結合的前提下才能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態去面對工作,廢寢忘食地一心撲在工作上反而會降低工作效率。
因此在工作之餘他時常會忙裡偷閒,留出時間讓自己的身心得到放鬆,給自己減壓,以保持最佳的工作狀態。
在飲食方面,呂正操對於食材沒有過高的要求,他認為五穀雜糧和應季蔬菜這一類清淡的飲食最有利於人體健康,他不追求山珍海味、大魚大肉,更不會暴飲暴食,定時定量、多吃果蔬粗糧的習慣保證了呂正操的腸胃健康,進而練就出強健的體魄。
二、熱愛打網球,運動是大事
呂正操的強健體魄不僅僅來源於規律的日常起居和清淡樸素的飲食,還源於他一直以來都非常熱愛的體育運動。
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時,呂正操投身軍營,曾加入了張學良的隊伍,張學良本人非常愛打網球,他常常要做張學良的陪練。
在張學良的帶動和鼓勵下,呂正操也漸漸喜歡上了網球這項運動,並且由此與張學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經常會忙裡偷閒,在院裡拉起網子切磋一下。
多年以來,呂正操一直保持著經常運動的這個習慣,他曾總結評價自己說:“我這一輩子主要乾的是打日本、修鐵路、打網球這三件事。”
由於出色的網球技術,呂正操後來還成為中國網球運動協會的終身主席。
1990年,耄耋之年的呂正操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了國際網球聯合會主席夏特聖埃頒發的國際網聯最高榮譽獎章。
直到90歲時,呂正操才在醫生和家人的勸說下戀戀不捨地離開陪伴他多年的網球場,選擇打太極和散步等更適合老年人的運動。
他曾經風趣地說:“網球我實在是打不動了,現在只能給人家去頒獎了。”
在呂正操晚年住院時,前來探病的女兒和他聊起他之前說的打日本、修鐵路、打網球三件事,說打日本、修鐵路是大事,而打網球是小事。
但呂正操並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體育事業的繁榮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國家的強盛,體育是大事。
三、勤於用腦,活到老學到老
呂正操除了堅持進行體育活動,還非常看重腦力鍛鍊。
正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呂正操一直有著與時俱進的思想,他認為活到老應該學到老。
在退休後,讀書看報成了呂正操每天必不可少的日程,他讀的書目並不拘泥於某一類,他的書架上從理論書刊到古代史書,涉獵廣泛,廣聞博覽。
他戲稱自己是個“雜家”,歷史類、經濟類、政治類等等種類的書都來者不拒。
除了透過讀書看報提升腦力之外,呂正操還從老伴劉沙那裡聽說打橋牌可以健腦,他便開始玩起了橋牌。
在練習了一段時間之後,呂正操的橋牌技術突飛猛進,還拿過許多橋牌比賽的獎項,在97歲的高齡時候他還能打橋牌,頭腦十分靈光。
呂正操的老伴劉沙說:“讀書、打橋牌、打網球,是他晚年保持體力、腦力的三個招數。”
腦力上練得多了,呂正操慢慢也開始融會貫通,他開始堅持每天寫日記、寫詩,他的詩作雖不敢說才比李杜,但卻句句情真意切,貼近現實生活。
他曾作過一首名為《川滇之行》的詩描繪自己的晚年時光:“蜀水滇江共鏗鏘,輕雲嫩雨浥群芳。最喜無限夕陽好,人生難得老來忙。”
可見他的老年生活忙碌而又充實。
2005年,在呂正操百歲誕辰之際,子女們原本想熱鬧一下,但他沒有選擇大肆慶祝,也謝絕了外界的拜訪和祝賀,而是在家裡安靜地翻看他剛剛出版的回憶錄。
四、心態豁達,心平氣和
呂正操強健體魄、鍛鍊腦力,還注重心態上的平衡。
《五燈會元》一書中說:“若與空王為弟子,莫教心病最難醫。”
傳統中醫也認為心態在養生方面有十分關鍵的作用,心平氣和方能陰陽和合,百病不生,反之則只會五內鬱結,由此可見心態對於人的健康的影響。
好的心態,就如同冬日裡的一抹陽光,驅走人心中的寒冷,喚醒大地,讓大地重現生機和活力。
呂正操早年經歷艱苦的革命道路,看過太多的生離死別、跌宕起伏,晚年的他雖然會時常回憶起年輕時的熱血時光,想起並肩戰鬥的戰友們,但在心態上已經大有不同,平靜了許多。
他在日常待人接物中堅持著自己制定的“三寬原則”,即“寬心”、“寬懷”以及“寬容”,頗有陶淵明迴歸田園,南山種豆、東籬採菊的淡泊心態。
呂正操去世後,他的子女回憶起他的處世心態,說他很是嚮往老子和姜太公那種去留無意的境界,對功名利祿倒不是很在意。
在呂正操即將105歲的時候,他的子女問病床上的他生日想要怎麼過,呂正操此時已經不能開口講話,他用筆在板上回復了三個字:不聲張。
他的兒子呂彤羽說:“他去世的時候真的是很超脫的,他不在乎自己活的時間長短。”
榮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捲雲舒。
這種不思慮、不糾結、平和豁達的心態也是呂正操長壽的原因之一。
五、熱愛生活,友誼長存
呂正操淡泊名利,不計得失,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愛,他對生活一直都懷著一顆熱忱之心。
正如羅曼·羅蘭在《米開朗基羅傳》寫的一樣,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
呂正操的性格隨和,愛好交友,在退休之後,他時常跟朋友們聚在一起喝茶下棋,談天說地。
呂正操與張學良二人算得上是一生的摯友,在解放戰爭時雖然兩人分別身在不同的陣營,但二人的友誼一直不曾改變。
在八十年代海峽兩岸關係緩和之後,呂正操與張學良時常通訊,互相說說家常、偶爾也會在信中對幾句詩歌,呂正操一直期望張學良能夠回到大陸,並積極籌措,促進兩岸關係的發展,只是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未能如願。
海峽並不能阻隔二人之間的友誼,2001年張學良去世時,呂正操十分悲痛,他評價張學良“無愧於祖國人民稱之為千古功臣、民族英雄的偉大稱號”。
而在2009年呂正操辭世後,張學良的侄女也專門趕來弔唁。
對生活的一腔熱愛以及老友在精神上的陪伴,營造出了呂正操和諧愉悅的晚年生活氛圍,也是他健康長壽的原因之一。
將星隕落,精神永存
隨著年歲的增長,呂正操終究還是敵不過歲月的侵蝕,於2009年10月13日逝世。
在他去世之前住院的時候,他就叮囑自己的子女:等他去世之後,葬禮一切從簡,不要大肆傳揚,只在報紙上登個訃告,告訴大家這個人不在了就好,不要讓忙人為閒人跑前跑後,不要讓活人為死人折騰忙碌。
在呂正操去世後,子女們尊重他的意見,不設靈堂,只在家中簡單佈置了一下,供人們前來弔唁。
家中的客廳依然按照呂正操在世時的佈局,牆上掛著他喜愛的一些字畫。
在呂正操的遺像兩側,掛著黃苗子寫的一副對聯:太公釣渭,老子猶龍。
這是對呂正操淡泊名利、去留無意的心境的描繪;另外還有呂正操珍藏起來的裝裱好的張學良的書信,信中表達了對臺灣迴歸、祖國統一的期盼。
一張張字畫,是呂正操在革命道路上一路走來的寫照,也是他內心精神思想的縮影。
呂正操去世前囑咐子女希望自己的身後事“不操辦”,因此家人尊重他的意願,不再舉行追悼會,遺體告別儀式則在10月20日於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禮堂舉行。
遺體告別儀式當天,呂正操生前的好友張學良、楊尚昆的子女都前來弔唁,另有近千名群眾自發趕來送別呂老。
呂正操生前的戰友張子厚之子張維州專程從瀋陽趕來,只為送呂老最後一程。
當年張子厚與呂正操同為張學良的副官,多年來二人一起出生入死、並肩作戰,張子厚臨終前還祝福兒子張維州一定要代替他再見呂正操一面,張維州如今前來悼念呂老,見了呂老最後一面,也算是完成了父親的遺願。
呂正操一生艱苦樸素、行事低調,他的精神思想也影響、教育著他的子女和後輩們,他告誡後輩們不要指望著靠老人,而是要依靠自己的能力獨立自強、自力更生。
呂正操的兒子呂彤羽在面臨職務升遷的時候,呂正操告誡在科研工作崗位上的他,不要想著做多大的官,而是要想著如何為人民群眾多幹點實事,不要因為職務的升遷而中斷手上正在進行的科研專案。
一代將星雖然已經隕落,但他的光芒我們會銘記,他的精神我們會傳承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