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有一座佔地面積100畝的現代化溫室大棚。據負責人介紹,這裡每年就種植一茬越冬西紅柿。平均畝產能達到驚人的8萬斤。而且品質和口感都非常讓人滿意。
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一下能達到如此產量和品質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就目前科學界的研究和認知,植物生長的必須元素有碳C、氫H、氧O、氮N、磷P、鉀K、矽Si、鈣Ca、鎂Mg、硫S、鐵Fe、錳Mn、硼B、鋅Zn、銅Cu、鉬Mo、氯Cl、鈉Na、鎳Ni共19種必需元素。
按照我國的劃分標準
碳、氫、氧、氮、磷、鉀、矽是大量元素。
鈣,鎂,硫是中量元素。
其餘的是微量元素。
什麼是必需元素?
按照木桶理論,以上的某一種元素。缺乏或不足都會導致減產或絕收。而且有不可替代性。
其中碳氫氧這三個元素佔到總需求量的96%以上。也就是說,形成產量的96%以上(假如其他元素都充足的話)是由碳、氫、氧這三個元素決定的。而碳、氫、氧這三個元素,全部由二氧化CO2碳和水H2O提供。在我們的實際從事農業生產和管理當中,水的管理非常重視。大部分也可以得到充足的供應。然而二氧化碳往往被人們忽略甚至沒有這個概念。其實二氧化碳才是農業生產中增產提質的,最關鍵因素。
下面我們就來聊一下二氧化碳。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首先,我們要糾正一個觀念。植物生長過程中需要的碳元素。全部來自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說二氧化碳是植物生長所需碳元素的唯一來源,而且是透過葉片吸收。根部不會吸收土壤中有機質中的碳。
正常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是0.03%,也就是300ppm(ppm是百萬分單位,300ppm也就是一百萬分之三百。)左右。如果是在棚室栽培光照良好。通風不暢的情況下。隨著植物光合作用的進行,二氧化碳的濃度還會進一步降低。
各種研究資料報表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需要的最適宜的二氧化碳濃度是1200ppm左右。也就是說空氣中二氧化碳只能滿足作物光合作用需要量的1/4左右。其實自然空氣中植物一直處於碳飢餓狀態。理論上講如果採取人工干預的辦法,滿足作物對二氧化碳的需求。產量和品質就可以實現倍增。
好了,朋友們!這一期就先講到這裡。下一期我們接著講二氧化碳怎樣應用到農業生產。歡迎關注評論,大家共同探討!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