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的農村,誰家裡能有兩棟高溫大棚種菜,那就會有比較穩定的收入。高溫大棚不同於一般的大拱棚,是帶棉被的,冬天的時候可以白天掀開,晚上蓋好,最大限度地保證作物需要的適宜溫度。
高溫棚能對溫度進行有效控制,甚至可以在山東的高溫大棚裡種出熱帶水果。只是現在運輸業發達,直接從南方運過來就行,沒有必要在山東種熱帶水果。
山東的高溫大棚主要是用來種菜的,在寒冷的冬天,高溫大棚裡青枝綠葉,碧綠的黃瓜,紅通通的西紅柿,都能看到,而且病蟲害少,產量極高。一畝地可產幾萬斤黃瓜,或兩萬斤西紅柿,或一萬斤豆角。
山東目前的高溫大棚,大多數應該屬於第二代,比過去的手拉草簾有了進步,用捲簾機和棉被。但是,與最新出現的智慧化溫室相比,又顯得落後了。
這種二代大棚有幾個缺點:
1、浪費土地。後牆底座厚度一般為5米,長100米。建牆取土時還會挖出一個大坑,總共浪費了近兩畝地。
2、維護棚體較為麻煩。土牆最怕雨淋水衝,如果遇到暴雨,防護不當,就容易出現塌牆現象,上蓋就會下沉,整個棚體會變形。
3、立柱傾斜會很危險。捲簾棉被重量很大,需要“立柱頂千斤”,如果同一排立柱連續幾根傾斜就比較危險。曾經發生過棉被卷從棚頂砸下來的事情,水泥柱子一排排被壓斷。
農民們多年管理高溫大棚,積累了寶貴經驗,都知道如何保養大棚,哪裡有了問題就馬上修理,絕不會馬虎大意。他們知道馬虎大意會造成什麼後果。
在農民認真的打理下,第二代高溫大棚還有不錯的表現,產量高,病蟲害少,只是遇到暴雨大風天氣操心較多。
我從農民手裡轉租的兩個高溫大棚,已經多年沒有人認真打理,我又是個外行,對棚體的安全隱患並不清楚。經過了大風和暴雨,逐漸認識到這兩個大棚是需要認真維護的。
今天,我聯絡了六名有經驗的農民,對大棚進行了維護。後坡加蓋了塑膠布,避免雨天沖壞後牆。棚裡的立柱,全部檢查一遍,把傾斜錯位的全部扶正加固。棉被錯位的也擺正。據農民說,經過這次維護,平時多注意,四五年內沒問題了。
我希望這種大棚再“服役”四五年,就可以換成新式的大棚。當地農民卻不這麼看,他們認為這種大棚還要存在許多年,只要不倒就要種下去。問題是,只要好好維護,怎麼可能倒呢?豈不是要種一輩子?新式大棚就得下輩子才能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