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記得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家鄉的大街小巷、通風向陽之處,總有一塊用水泥在人家牆外抹的、光滑平整的、像學校教室黑板模樣的“掛麵“。黑板是用來寫字的,這又是幹什麼用的呢?原來它是為當年神山紙廠作紙專用的。
記得在當時,剛由大集體解散,變成承包責任制後不久。家鄉老百姓為了改善生活質量,開始大量播種小麥。由於小麥增多,家家戶戶不僅過時過節能吃上餃子、花捲、棗饃,平時也吃的是“金裹銀“。所謂“金裹銀“,就是先各和兩樣面,一份白麵,一份粗糧面,而後將白麵幹開,把粗糧麵包在白麵裡面,再幹開,切條,煮熟食用。這樣,人們食用時,既吃到了白麵的醇香和順溜,又節省了白麵,也算是粗糧細作吧。即使這樣的生活,在那個年代,也是神仙眼紅的日子。家庭聯產責任制的實行,使村裡一片欣欣向榮,到處都是麥秸扎堆。這麼多的麥秸,一時用不了,除了小孩捉迷藏,再無有用武之處,實在可惜!
就在這時,新上任的縣委書記呂日周來到神山村走訪調研。在查看了村裡的實際情況後,他鼓勵村民大膽革新,脫貧致富,力爭農業生產再上一個新的臺階。他還為村民出謀劃策,要大家利用當前糧食豐收的優勢,實行農產品轉化升值。呂書記為村裡製作出了一張農產品轉化升值的新藍圖,這在當時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藍圖有了,實現藍圖就要靠村裡這些老實巴交的老農民了,好在當時神山三村還真湧現出一批敢於創新的先鋒們。如段九恆、賈海任、張田鎖、賈拴勞等,將玉米磨粉浸泡,沉澱成優質玉米澱粉,再從中陽機械廠購買回壓粉機加工成粉條售賣,其美名傳遍了整個原平縣區域!一說起神山粉條,無論是軒崗、段家堡、官地等西山地區,還是陽武河平川水地,都紛紛點贊。由於這一革新,土豆粉馬上就不上市了,由玉米粉代替。這樣一來,不僅使玉米增值,做粉剩下的澱粉渣,還能養豬、制酒(邸燕恆),一舉兩得,很是一項不錯的改進。
但以上改革還只是個開頭,更出色的是麥秸的再次利用——用看似無用的麥秸,製造出雪白、透亮的優質紙張。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有關專家多次下鄉考察、指導。後神山四村以賈政為首的新一屆領導班子,帶領村民開始了大規模的造紙。為了曬紙,在大街小巷製作了許多板塊。他們將各村麥秸收購,運回場地,經過整理、浸泡、去雜、打漿、漂白、晾曬、裁剪等工序,製作完成一張張紙張。這些紙張再製成本子、書籍就派上了大用場。多麼好的一件事啊,可由於後來政府換人,無人重視,加上村裡缺乏經驗,管理混亂,好景不長,維持了沒幾年,粉廠、紙廠相繼關門倒閉!
儘管這段歷史短暫,改革也近乎夭折,但當年呂日周同志的考察,村民勇於進取的精神,還是被村民記在了心裡。而透過這段歷史,也讓我們看到了農村農產品加工轉化有多難。
作者簡介:
陽光下的綠色。本名,賈志強。小名,肉,肉莫。73年生。原平市神山三村人。自幼家貧,吃苦耐勞,災難接連不斷!酷愛文學,業餘時間喜歡寫作撰文。在特殊的領域有著突出的見解!現居南京,在萬德集團有限公司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