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炎黃開篇,夏商建朝,古老的中華民族已經歷經5000個春秋歲月。
衍生出的奇人軼事,獨特風俗更是數不勝數,其中尤以川渝湘黔等少數民族聚居的山區為主。
例如,被無數影視經典奉為製毒聖手的蜀道唐門,可以控制人心軀體的苗疆蠱術,充滿詭異恐怖氣息的湘西趕屍等等,都有著濃郁的地方風情和神秘色彩,讓我們忍不住一窺究竟。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與它們齊名,流行於貴州苗族聚集地的洞葬守棺人。
在遙遠僻靜的西南大山深處,有一處安放著567具棺槨的天然山洞,在歷經歲月千百載的洗禮和沖刷後,依舊用最安然靜謐的姿態訴說著古老的往事。
而作為它們最忠實的守護者和傾聽者,守棺人劉朝先不畏苦寒,不懼鬼神,白天工地搬磚,夜晚守棺,用300元的月薪守護著千年的歷史,將中華兒女的赤誠之心盡顯。
01 苗族洞葬
洞葬又叫“把洞杜”(“把”意為洞,“洞杜”意為屍體,合起來就是洞裡面的屍體) ,是苗族世代流傳的一種殯葬形式,從出現到如今已經有1200餘年的歷史。
相傳曾經有一位劉姓的苗族先祖因病去世,在族人準備將他和棺槨入土埋葬之時卻突發山洪泥石流,屍體和棺槨一起被大水沖走。
等到族人們費盡心力再次找到時,棺木已經順著水流漂進一處山洞。
那時的人們對於神鬼天命十分信奉,認為這處山洞必然是先祖為自己和族人選擇的風水寶地。
所以不僅順應天命地將劉姓先祖安葬於此,連以後的世世代代也一直遵從著此種習慣,不再實行土葬,轉而改為洞葬。
當然,這是民間流傳的一種最樸素最大眾的說法,在一些文人學者眼裡,洞葬還有更加浪漫高深的解釋。
他們認為苗族的先祖是居住在黃河流域的,是神農氏的血脈。
雖因戰爭失敗被迫遷往南方大山,可心中對故土的依戀卻愈加深刻,甲定(甲定是甲定苗族洞葬的簡稱)在苗語中念“翁勒翁咒”意為“洪水黃河”,將死者葬在山洞之中是重返故土,扶柩還鄉的意思。
其實無論是天命也好,思鄉也罷,從洞葬這一習俗中體現出的都是苗族獨特古老的文化意蘊,為我們瞭解先祖,瞭解人類歷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養料。
不止如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洞葬的流程也愈加周密繁瑣,漸漸變成了一種地方的標誌性特色。
在死者入殮那天,需要為死者換上一身嶄新的部族服飾,然後再由專業的“鬼師”進行主持操辦。
親友們要在棺木內放上包括雨傘在內的各類陪葬品,讓死者在另一個世界可以生活富足,不被風雨侵襲。
此外,出殯之日一定要殺一頭豬或者一頭牛(二者皆有也可),而且要一刀斃命,如果不能成功則要對宰殺牲口的人予以懲罰。
等到所有儀式結束夜幕降臨的時候,村民就會打著火把抬著棺槨一起將亡靈送往山洞。按照先祖留下的規矩,這條路必須是全然陌生的路,不能有人走過,也不能被刀斧砍過。
到了地方,死者的親友要先在洞內點上火把,照亮死者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道路。
而後在棺木放好之後大家一齊起身離開,不再回頭看一眼亡靈,讓他們可以無牽無掛地去往新的世界。
洞葬的每一個步驟和細節都經過時間漫長的雕琢和打磨,不僅極具特色地表達了親友鄉鄰對逝者的哀思和祝願,同時也體現了人類內心深處的善良與美好。
這是我們的物質遺產,也是我們的精神財富。
02 主動請纓
在貴州安順的平壩縣桃花村,就留存著一個十分龐大的洞葬墓,裡面有數百具儲存完好的棺木,是著名的洞葬遺址。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先祖安息的所在被賦予了巨大的金錢利益,數具年代久遠的棺木被盜墓賊竊走。
幾經商討考量,政府決定招募一個守棺人,讓洞中安息的先人免受打擾,讓極具文物價值的棺木得以儲存。
在聽到這個訊息之後,自幼生活在桃花村的劉朝先主動請纓。
在他看來,這份工作守護的是先祖,守護的是文物,是他們村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他應該主動站出來承擔。
因此,即使每月只有三百塊的微薄工資,即使白天在工地搬磚累得精疲力竭,他也是風雨無阻,年節不歇,日日守護,沒有絲毫的怨言。
這份工作,被很多人敬佩,也被很多人不解。
不用說檢查守護的艱辛,光是和500多具屍體待在一起就需要非凡的勇氣,更何況還要逐一檢查清點。普通人光是想想就會不寒而慄。
因為這不是心存敬意或者不做虧心事就足夠的,還需要一份發自肺腑的責任和熱愛做支撐,不然就只能是虎頭蛇尾,半途而廢了。
可劉朝先做到了,他不是一時的熱血上湧,而是數年的不懈堅持,讓這座曾經腐朽古老的葬洞有了人的生氣 ,讓那些利益為上的盜墓賊有了無法戰勝的剋星。
不過這種付出和無私也是值得的,自從劉朝先守護葬洞開始,這些棺槨就再也沒有受到任何的毀壞偷盜。
一直靜靜地安放在那裡,守護著他們的子孫後代。
03 死者續生
有人說守護死就是延續另一種生,用它來形容劉朝先再適合不過。
陡峭的半山腰,構造複雜的喀斯特巖洞,每天都要攀爬數百級臺階,進行無數次的跳躍,才能開啟他作為守棺人新一天的工作。
會疲憊,會受傷,可是這個老實的莊稼漢,搬磚工卻從未說過什麼,他同別人講得最多的是關於這些棺木的故事。
“你看那邊的一對棺木是劉興忠夫婦的,劉興忠先過世,那時侯他家裡窮,連一具大一點的棺木都打不起,也沒錢上漆;劉興忠妻子過世,已經是很多年後了……還有那邊的棺木是一對父子的,父親沒等孩子長大,就來這兒了。沒成想孩子還沒長大,就來這兒陪爸爸了……”
當他環顧著洞內,看著顏色不一,高低錯落的棺木,想到的是一個個平凡樸實的故事,是一段段或長或短,或喜或悲的人生。
這裡面的人,有的他認識,有的他未曾謀面,可是無論哪一個他都當作了自己的親人,朋友。
在已經沒人記得他們的時候,默默地陪伴著,守護著。
人生在世,浮華一場,若說有什麼願望,我想生時有人陪,死後有人念,便該是我們來過這人世最好的結果了。
而劉朝先,用他的守候陪伴圓了很多人的夢,了了很多人的憾,讓逝者安息,讓生者珍重。
至此,這已經不再是一份簡簡單單的工作,更像是一種關於生死,關於情感的無聲傳遞和探討,讓我們對人生產生新角度的思考。
04 古今傳承
其實,劉朝先的事蹟能夠被大家廣為熟知和宣傳,不只是因為他所帶來的人性思考,還有無數的歷史縮影。
大家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吳哥窟,一個需要7日遊才能一窺真容的世界名景。
可是誰又曾想到,要想了解吳哥窟的歷史,瞭解它背後的故事,只能透過中國東漢時期的著作所瞭解。
因為不是每個民族都和我們中華民族一樣,有獨具特色的中國漢字,有綿延不斷的歷史傳承。
柬埔寨的歷史被書寫在香蕉葉上,隨著時間慢慢被蟲蛀,被水浸,最終只剩下隻言片語,不見真容。
以至於如今每個遊覽吳哥窟的遊客,手裡還需要一本中國東漢時期的《真臘風土記》來領略吳哥窟當年的燦爛輝煌。
而泱泱五千載的中華文明可以完整儲存,可以隨著人世的代謝不斷傳承,就是因為有了劉朝先這一類的人。
他們不為名利,不為錢財,只為心中的責任和信念。他們可以默默無名奉獻一生,也可以驚天動地拋棄生命。
或許他們所做之事在當時看起來很傻很可笑,卻很可能在成百數千年以後改變歷史,書寫不一樣的篇章。
也許有人會因為劉朝先的故事去了解洞葬,去了解歷史,從而成為一名偉大的史學家;
也許有人會感動於他的執著堅守,在他百年之後接下重任,在這些古老的棺木之中找到新的發現……
即使這些推測都不成真,單是將這份文化,這份歷史傳遞下去,讓後代之人知道自己的祖先根基,知道民族底蘊,也是一件有益之事。
別忘了,有根有源,知本守末才是真正的薪火相系,古今傳承。
結語
世上的路有千萬條,劉朝先選擇了最難的一條,無數和他一樣為我們的文化傳承,為民族事業作出貢獻的人也選擇了最難的一條。
他們不計世俗眼光,不計得失利弊,用最純粹最乾淨的心承擔著重任,履行著職責,讓我們敬佩亦讓我們動容。
如著名的劇作家,語言大師蕭伯納所說:“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暫時由我們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後交給下一代的人們。”
我們的責任不只是短暫的燃燒與照亮,而是要將這顆光明溫暖的種子傳遞給下一代,讓它永遠燃燒,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