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小麥地下害蟲有螻蛄、金針蟲、蠐螬等,統稱為三大地下害蟲,主要危害小麥的種子、幼苗、拫及地下莖。特別是在小麥幼苗期和春季返青後,常常因這幾種蟲危害造成小麥缺苗斷壠,危害嚴重地塊要重新種植。做好地下害蟲的防治,是保證苗全、苗壯奪取小麥高產的重要措施。
發生規律
螻蛄
螻蛄需1~3年完成一代。成蟲和若蟲在土層60㎝以下地方越冬,春季轉暖後開始上升到表土層活動,在小麥起身後進入活動盛期,為第一次危害高峰。夏季又轉入深層土中,進入產卵盛期。秋季又到地表活動,危害秋播小麥。
危害的程度受土溫、溼度、土質的影響。土溫13~22度危害最盛,土溫低於8度,高於26度危害受限。
螻蛄白天隱於地下,夜晚活動,有趨光性和趨有機肥性。成蟲喜歡在新鮮廄肥中產卵。
金針蟲
金針蟲三年完成一個世代,其中幼蟲期最長,以成蟲和幼蟲在土下30㎝越冬。越冬成蟲來年春季活動,在3~4月份,當10㎝地溫為6度左右時,越冬幼蟲上升危害,當土壤溫度為10.7~17度時危害較重。溫度上升到20度以上,幼蟲到13㎝以下土層越夏。秋季當溫降至適宜溫度範圍內後開始危害秋播小麥。
土壤溼度也影響其活動,適宜土壤溼度為15~23%,過幹過溼不利於發生。
蠐螬
蠐螬是金龜子的幼蟲,在春季地溫在5度時開始上升活動,危害最適溫度為13~18度,土溫超過23度停止危害,在小麥返青後開始危害。秋季小麥出苗後進行危害,地溫降至5度時以下時開始越冬。
土壤溼度高於20%,低於10%時活動受限。
受害部位特點
螻蛄咬食種子、幼苗的嫩莖,受害的根莖被咬成亂麻狀。地表有開掘隊道。
金針蟲,取食剛發芽的種子,咬斷出土的幼苗。被害部位不整齊,呈絲狀,有明顯的鑽蛀孔洞。
蠐螬取食萌發的種子、假莖、剛出土的幼苗。受害部位斷口相對整齊。
防治策略
策略:農業措施預防為主,化學防治為輔。兩種措施密切配合。
農業措施
小麥種植田要深耕曬垡,消滅越夏成蟲和幼蟲;消除田邊地頭雜草;合理輪作倒茬;秸稈還田要充分腐熟,有機肥經充分發酵後才能施入。採用以上措施起到減少蟲口基數,預防發生的的目的。減少藥物防治的人工成本和藥物成本。
藥劑防治
土壤處理:在犁地拌毒土隨肥撒施,翻入地下。一般可用二嗪磷顆粒,每畝用3公斤左右拌細3土0公斤左右撒施翻入地下。
毒餌誘殺:在三種蟲害發生嚴重時可50%二嗪磷250毫升,加水1公升拌炒香的餌料10公斤,順麥壠撒施,效果較好。
藥劑拌種:現在一般都是使用包衣的種子,包衣裡含殺死有地下害蟲的藥物。購種子一定要問清包衣中有幾種殺蟲劑,如沒有可再次拌種。拌種使用藥劑有多種,可任選一種,如3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用藥比例是1:300~400倍,拌後晾乾就可以播種。
總之,小麥地下害防治,其核心是摸清發生規律,提早預防,科學施藥,才是防止地下害蟲的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