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媽媽手”嗎?狹窄性腱鞘炎又被稱為“媽媽手”,常見於產後哺乳期的媽媽,其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大拇指隱隱作痛。剛剛經歷了分娩洗禮,媽媽們的肌腱、韌帶均較為脆弱,再因長期抱著寶寶,使得手腕頻繁處於某一負重體位,會導致手腕肌腱發炎、疼痛、腫脹。它雖然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但或多或少會影響生活質量。
如今, “媽媽手”不再只是媽媽們的“專利”,美髮師、銀行職員、文案工作者、收銀員、搬運工以及老師等長期在工作中過度使用拇指的人群,都需要警惕“媽媽手”。此外,如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電子產品,玩手機的動作也加重了拇指的負擔,需要引起重視。
“媽媽手”的特徵
我們大拇指的根部有兩條肌腱,在豎起大拇指時,可以在大拇指根部的手腕處摸到拇短伸肌與拇長展肌兩根肌腱。這兩條肌腱活動一旦過於頻繁、超過負荷的力量,或在不正確的姿勢下使用,肌腱就會受傷。
“媽媽手”最主要的特徵就是腕關節橈側(靠近拇指一側)疼痛,並與拇指活動密切相關。自查時,可先伸直手臂,將大拇指朝手掌方向90度下壓,再將其餘四指包住大拇指,若感到拇指根處誘發疼痛或疼痛加劇,有可能患上“媽媽手”。
“媽媽手”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疼痛:腱鞘炎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區域性有明顯痛感。在進行運動時關節還會有酸脹和乏力感。
腫脹:由於患處長期受到摩擦,肌腱會出現條索狀凸起,不同患者凸起程度不同。
功能障礙:主要發生於手腕部位,會影響手腕的發力。患者在運動時會覺得痛感明顯,進而使運動功能受到影響。病情嚴重者,常常會有在早晨起床後手指無法自由彎曲或彎曲時感到吃力的現象。
日常預防謹記5條準則
“媽媽手”等腱鞘炎若不及時治療,病情會越來越嚴重,甚至發展為永久性活動不便,嚴重影響生活、學習及工作。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有意識地注意預防:
1、連續工作時間不宜過長,工作結束後要搓搓手指和手腕,再用熱水泡手。
2、長期伏案辦公的人應採用正確的工作姿勢,儘量讓雙手平衡,手腕能觸及實物,不要懸空。
3、在進行洗衣、做飯、編織毛衣等家務勞動時,要注意手指和手腕不要過度彎曲或後伸、用力不要過大,不要提拿過重的物品。
4、天氣寒冷時,如在冬天洗衣服最好用溫水,防止手部受寒。
5、得了“媽媽手”的新手媽媽短期內最好少做或不做家務和抱孩子,避免用疼的那一側手腕用力。抱孩子用另一側手為主,疼痛側改為用肘部用力,讓手腕和手指都空出來,保持放鬆狀態。
如何擺脫“媽媽手”
如果“媽媽手”已經找上門來了,那麼可先自行進行如下方式緩解:
熱敷:感覺身體關節疲勞時透過熱敷、藥水泡手,區域性塗抹解熱鎮痛藥膏等方法可緩解疼痛症狀,減輕炎症。
佩戴護具:佩戴腕部護具有利於減少腕部的受力,讓肌腱得到休息,幫助炎症消退。
鍛鍊:手腕關節做360度旋轉;或將手掌用力握拳再放鬆,來回多做幾次,或將手指反壓或手掌反壓幾下,都可以有效緩解手部的痠痛。
手臂、手腕適當抬高:患上“媽媽手”的新手媽媽們往往在清晨醒來時會感覺手指僵直,伸展不開,這時可把雙臂抬高,讓血液快速回流,緩解症狀。夜間如症狀明顯,可在胳膊下墊一個小枕頭,將手腕適當墊高。
外用藥:患者可在腕關節橈側疼痛處貼敷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劑(扶他林),或口服消炎止痛藥物,如效果不佳應及時就醫,可在醫生指導下做區域性封閉等處理。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骨科主任醫師、醫院發展部副主任樊健)
來源: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