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童年記憶。父母會經常說你幹這個不行,幹那個也不行,把你貶低的一無是處,甚至連將來你做什麼工作,他們都提前告訴你了。就比如,你就當個普通工人吧,你以後就開個十幾萬的車,就是你最高的水平了。當別人問他們為啥要這樣評價你的時候,他們會直接說一句:“我的孩子我還不知道嗎?”漸漸地,你真的就成了父母嘴裡描述的那個樣子。這種活成父母期待的樣子的現象,在心理學上可以用一個名詞來解釋,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給你解釋下。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當中的一位國王,這位國王對本國所有女人都不感興趣,唯獨對一尊女性雕像充滿愛意,覺得它才是自己值得愛的女人,整天希望雕像真的能變成活人。這份赤誠之心被女神維納斯感動了,她就把雕像給變成活人了,然後國王就和心愛的人在一起了。這個神話故事表達的意思就是,你如何對一件事做出希望,或者是希望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可能事情真的會朝著你的想法發展。
在現實生活當中,這種現象被證實確實存在。美國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叫做羅森塔爾,他曾經找到一個學校,和一位班主任說,經過調查他發現,你這個班級裡有18個學生是天才。並且把名單給了老師。但羅森塔爾的說法毫無根據,就是瞎扯淡的。你猜怎麼著,得知了誰是天才,班主任就特殊對待這些學生,從不打擊他們,即便他們做錯了題也鼓勵他們。結果,這18名學生的成績全都提升了。
除了心理學實驗,這種效應幾乎遍佈與人與人的關係當中。你可以思考下,你是透過什麼來了解他人的呢?一定是透過自己大腦裡固有的認知、價值觀,或者是感受來了解的。這會導致一個問題,我們老是用自己認為對的、期待的方式來回應別人,咱們舉一個例子。
比如你在單位突然偶遇了領導,你馬上和他打了聲招呼,但是領導沒回應你,徑直走開了。這時,你知道為什麼領導不理你嗎?其實你是不知道的,在這種情況下,你會選擇腦補,覺得肯定是領導因為你啥事兒沒做好,所以對你有情緒了,那下次你得帶點成績再去和他見面。你以為領導想要你拿成績去見他,但是這是事實嗎?不是,都是自己的想象,但我們就是把領導想成了我們期待的那個樣子。當然,每個人認知事物的方式不一樣,把別人看成什麼樣子也就不一樣。
你可能會說,那就多瞭解對方唄,這樣才能消除誤會呀。但是很可惜,人的這種思維方式幾乎是所有人的習慣,我們的大腦非常善於腦補,而不是動用大量的能量,去觀察、瞭解事物的全貌,給大腦節能是我們的本能。另外,情感因素也會讓我們無法客觀的認識對方。越是好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張力就越大,兩個人距離就越近,就越不容易看清對方的另一面。
在這種思維習慣的基礎之上,兩個人就可以相互演戲了。就是說,A期待另外一個人是什麼樣,B就因為想迎合對方,努力成為他期待的樣子。同樣,B也可以對A發出期待,A也會被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例如一對情侶剛開始談戀愛時,他們會故意把對方不喜歡的特質隱藏起來,而是專注於他們相互期待的特點上,這樣兩個人就能慢慢成為彼此心中的那個人了。
這樣保持一輩子還行,但人是會變化的。當其中一個人,因為一些因素展現出來了伴侶並不熟悉的一面時,這段關係可能就維持不下去了。就比如,兩個人結婚初期還好,後來其中一個人透過學習進步取得了更大的成績,而這對於另一個人來說顯得很陌生,並不是他想要的,這種期待就被打破了。
綜上所述你就不難看出,一個人會成為什麼樣子的人,和與你經常互動的人,以及你們的互動模式有很強的關係。你的父母、親戚,情人,朋友等等,這裡尤其要談到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孩子的天性會親近母親,也希望得到父愛,希望被保護,被認可。為了這些,他們透過適應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來進行針對的回應。
比如父母說,你考不了100分,我們就不愛你了。這時,為了得到愛,孩子可能會把壓力給到自己,一定要按照父母的要求考100,要不然他就會認為自己是不好的。如果孩子在父母眼裡就是幹啥啥不行的人,這種對待孩子的態度,就會對孩子產生“皮格馬利翁效應”。
這就是為什麼家庭互動模式,會給孩子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因。父母的期待、要求,會讓孩子的眼界、感知窄化,覺得自己就是父母期待的那樣,自己也必須成為父母期待的樣子,就看不到自己身上還有其他可能性了,也不去挖掘自己的愛好和天賦了,本來自己可以做好某件事,結果因為父母的心理暗示,就從來不想這些事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在長大後,與他們的父母拉開距離了,分開生活了,耳邊沒有那些父母的預言了,人一下子就重生了一般。他們知道自己是誰了,應該追求什麼,慢慢地開始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但與父母拉開了距離,也與自己印象當中的自己拉開了距離,對自己的認識更客觀了,更真實了,才知道原來我可以這樣,可以那樣,父母說對我們的各種評價,只不過是把我們當做了皮格馬利翁的雕像一樣。
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靈格曾經有一句話,大概說的是:父母應該在孩子推開他們之前,主動先推開孩子。
我想這就是應對“皮格馬利翁效應”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為人父母的家長需要做的功課,那就是學會讓你的孩子離開你,成為他自己。對於在沒有獨立生活的人來說,學會獨自面對生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是我們一生的功課,我知道這對很多人來說很難,但是再難也要挑戰一下,雖然原生家庭影響是很厲害的,但也不代表就沒辦法突破,每個人都應該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