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張之愉有一段時間了,每次兩個人見面,其實都像是三個人在一起。因為大多數時間,我們都在談論嘉寶。這次見面,之愉還帶來了寶貝女兒嘉寶創作的幾幅畫和一個微故事。
講述者:張之愉
整理:宋梅
嘉寶喜歡畫畫和文字創作。每次整理東西,之愉總會翻出很多不一樣的驚喜,一會兒這裡發現一張小紙條,畫著各種小動物;一會兒那裡發現一個小手工,各種創意。對於女兒的這些才藝,之愉說,自己從來沒有去刻意培養。一定要說家長做了什麼,大概就是我們從講故事開始,慢慢培養了孩子閱讀的習慣。雖然也見識過身邊不少“牛娃”,也曾焦慮過,但看著身體健康且興趣越來越廣泛、性格越來越開朗的嘉寶,之愉慶幸,作為家長還好沒有因為“別人家的孩子”改變嘉寶的成長軌跡。
閱讀像一束光,照亮了嘉寶的成長之路。嘉寶也因此常說:“閱讀和陪伴,是父母給我的最好的成長禮物”。
羊媽媽正在織毛衣,
小羊對羊媽媽說:“我的玩具好想到外面去玩噢!”
羊媽媽溫柔地幫小羊戴上帽子和圍巾,
看著小羊帶著玩具出門看雪了。
宋老師你說,這個故事怎麼樣?我覺得安排得還挺妙的。小羊好可愛,明明是自己想出去玩,卻推在自己玩具身上。這點小心思當然瞞不過羊媽媽啦,但她卻不點穿,好溫柔!我好喜歡這樣溫馨的一幕!
娃兒寫這個故事,應該是受到慈琪的《我講的故事都不是真的》的啟發。這是一本由中國90後青年作家原創的短故事集,裡面有很多靈感閃現,嘉寶很喜歡。前陣子,我們的梧桐書屋閱讀會剛剛舉辦過這本書的專題閱讀,嘉寶和小夥伴們一起品讀了書中不少作品,所以,很可能是這本書不經意間點燃了孩子的靈感!
我覺得嘉寶寫的羊媽媽就是外婆,也就是我的媽媽,哈哈。嘉寶對平常的生活觀察得很仔細,畫得也很形象。
家裡大人雖然工作和愛好各不相同,但都很喜歡看書。爸爸是個外科醫生,平時看的書多是專業相關或者紀實文學。我很享受和嘉寶一起讀繪本和詩歌。外公喜歡的是旅遊、攝影相關的內容。外婆則喜歡文學類和編織類的書籍,雖然作為編織達人,她早就會編織各式各樣的衣服、帽子、圍巾、手套,但是隻要從書裡面看到新的編織樣式和針法,她就會嘗試。
嘉寶最喜歡的是文學類書籍。她愛上閱讀這件事,還是在幼兒園的時候。
當時她很喜歡聽故事,經常一個故事要反覆聽上很多遍,慢慢的,她對文字產生了興趣,我們給她讀的故事越多,她的識字量也越來越大。後來,她開始自己閱讀、自己講故事、自己寫故事。認更多的字、讀更多的書、對更多的事情好奇、想辦法自己尋找答案,在嘉寶的身上,我欣喜地看到,一個良性迴圈逐漸形成。
嘉寶常說,閱讀和陪伴是父母給她的最好的成長禮物,在陪伴嘉寶的過程中,作為大人的我們,也從中收穫了很多感悟和快樂。比如,身邊不少孩子早早地參加了各式培訓班。拼音、數學、英語,邏輯、舞蹈、鋼琴,學什麼的都有,我一開始看到這些孩子能力驚人,嘉寶還只會看繪本,心裡一開始有些焦慮,不過,很快就想通了。
畢竟,從嘉寶一出生,家裡對她的未來就沒有太多規劃,只是希望她能健康長大,成為一個身心愉悅、有浩然之氣的人。嘉寶很健康、很享受書本和文字帶來的快樂,而且興趣越來越廣泛,性格越來越開朗,這不正是我們想要的麼?作為家長,我們又怎麼能因為“別人家的孩子”就改變初心?
空閒的時候,我會經常翻看“嘉寶講故事”微信公眾號。因為,裡面不僅有我和嘉寶分享的繪本和故事,還記錄了嘉寶的成長,以及陪伴嘉寶成長的過程中,我自己的一些心路歷程。
比如,2016年3月19日,我們一家人去參加了一場在上海中心舉辦的“時間膠囊”穿越活動,活動中,家長們都寫了一封信給15年後的孩子,並且封存於上海中心·寶庫1號,待15年後,再來開啟和回顧這份對孩子的期許和記憶。
當時,嘉寶才6歲,還只是個愛聽故事、愛幻想、不識字的小孩,正對打預防針擔心不已。我有很多很多話想對她說,因為陪伴她成長的時光裡,充滿著愉悅,怎麼寫也寫不完,尤其想到15年後開啟這封信的時候,我們又共同擁有了15年的美好回憶,就變得特別期待。我就在信裡和15年後看到這封信的嘉寶約定:“我們會盡可能陪著你感受這個世界,陪著你一起成長,陪著你面對挫折,陪著你一起歡笑……現在這一刻,我們應該慶祝,應該來個大大的擁抱,感恩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自寫那封信,第一個5年已經過去了。嘉寶不僅有了更多喜歡閱讀的朋友,正如文初提到的那篇原創微故事,嘉寶還積累了不少原創作品,並且在魯迅青少年文學獎等比賽中收穫了多個二等獎、三等獎。雖然成績都不是最佳,但我們和嘉寶都很高興,不僅是因為嘉寶從小沒有參加過寫作類的任何培訓,一路過來全靠學校語文老師的直到以及自己的摸索,更因為參賽的過程中,嘉寶一如既往享受著書本和文字帶給她的快樂。
今年,國家推出了雙減政策,嘉寶很高興,因為可以用來閱讀的時間多了,和她一樣喜歡閱讀和寫作的小夥伴也更多了。我為孩子們高興,也祝願他們享受閱讀和寫作,書寫越來越多屬於自己的故事,書寫屬於自己的多彩人生。